两种不同缝合方式预防剖宫产术后瘢痕憩室的效果对比

2021-08-15 10:26徐小兰谢鹏省罗波涛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8期
关键词:肌层瘢痕剖宫产

徐小兰,谢鹏省,罗波涛

(河源长安医院 妇产科,广东 河源 517000)

剖宫产手术主要应用于因某种原因不适合阴道分娩的产妇中,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手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越来越多的产妇选择剖宫产手术,但临床应用中发现,手术后,部分产妇易发生瘢痕憩室,从而影响产妇的预后效果,因此,降低瘢痕憩室的发生率,对提升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1]。相关研究[2]表明,剖宫产术中对子宫的缝合方式与瘢痕憩室的形成具有一定联系,既往临床多采用连续褥式缝合术,虽具有一定止血效果,但术后产妇身体恢复较慢,且瘢痕憩室发生率较高,临床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连续褥式内翻缝合术是一种新型缝合方式,可有效降低手术失血量,减少并发症发生[3],但目前临床对此相关报道较少。鉴于此,本研究探讨两种不同缝合方式预防剖宫产术后瘢痕憩室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9 月于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298 例产妇,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2019 年审(369)号],依据不同缝合方式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n =148)与观察组(n =150)。对照组年龄21~37 岁,平均年龄(29.16±1.05)岁;孕周36~42 周,平均孕周(39.05±0.94)周;初产妇97 例,经产妇51 例。观察组年龄20~38 岁,平均年龄(29.18±1.03)岁;孕周37~42 周,平均孕周(39.08± 0.93)周;初产妇100 例,经产妇50 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具有剖宫产指征;②无麻醉禁忌证;③与本院签订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存在腹部手术史;②妊娠期糖尿病;③严重营养不良。

1.3 缝合方法对照组产妇在剖宫产手术中采用连续褥式缝合术,具体方式如下:待胎儿分娩后,行连续褥式缝合术,采用1 号可吸收缝合线,选取子宫切口角部位在超过子宫切口顶端0.5 cm 处连续褥式缝合子宫肌层至切口尾端并超过0.5 cm,针距0.5~1.0 cm,间距1.0~1.5 cm,再连续褥式缝合子宫浆膜层,在边缘1.2~1.8 cm 处进针,缝合至对角口上方位置出针,并保持线距在1.2 cm 范围内,确保足够的宫颈子宫浆肌层组织被缝合,有利于促进止血,然后将缝线稍微拉紧,按此顺序依次缝合,直至子宫出血区域缝合完整,完成后清洗整个盆腔,观察无明显出血点后,关腹,手术完毕。观察组产妇在剖宫产手术中采用连续褥式内翻缝合术,具体方式如下:待胎儿分娩后行连续褥式缝合子宫肌层,采用1 号可吸收缝合线,在超过子宫切口顶端0.5 cm 处连续褥式缝合子宫肌层至切口尾端并超过0.5 cm,针距0.5~1.0 cm,间距1.0~1.5 cm,再行连续褥式内翻缝合术缝合子宫浆肌层,采用1 号可吸收缝合线先将子宫切口位置肌层组织进行缝合,完成后从离切缘薄弱处0.5 cm 位置进针,并从对角口切缘的边缘出针,针距保持在0.5 cm 范围内,缝合深度达2/3 浆肌层则需保证不穿透内膜1/3 的浆肌层,按此顺序依次缝合,直至子宫出血区域缝合完整,完成后,清洗整个盆腔,观察无明显出血点后,关腹,手术完毕。

1.4 评价指标①手术相关指标:记录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间、24 h 失血量及总住院时间。②恢复效率:记录两组的恶露持续时间及月经恢复时间。③瘢痕憩室发生率:手术结束1 个月后,两组产妇均行B 超检查,瘢痕憩室判定标准为:B 超检查结果提示剖宫产子宫切口位置处,存在宫腔内凹陷浆膜层,或存在肌层子宫下段的液性暗区,磁共振检查可发现子宫下段肌层缺失,则可判定为瘢痕憩室。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观察组的手术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24 h 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 恢复效率观察组的恶露持续时间及月经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恢复效率比较(,d)

表2 两组的恢复效率比较(,d)

2.3 瘢痕憩室发生率观察组发生瘢痕憩室2 例,发生率为1.33%(2/150);对照组发生瘢痕憩室10 例,发生率为6.76%(10/148)。观察组的瘢痕憩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0,P =0.017)。

3 讨论

瘢痕憩室为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剖宫产术后患者子宫下段愈合不良所致,从而在子宫切口位置形成憩室,临床主要表现为剖宫产术后阴道持续性不规则流血、下腹部疼痛等,如不及时治疗,可直接影响患者生育功能,对患者健康及正常生活造成影响[4-5]。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更为优质的缝合方式应用于剖宫产术中,以期降低术后瘢痕憩室发生率。

既往临床在剖宫产术中多采用连续褥式缝合术对子宫进行缝合,虽可有效促进止血,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该缝合方式线距较大,后期恢复较慢,且部分产妇后期缝合位置处易形成瘢痕憩室,从而影响预后效果[6-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手术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主要由于连续褥式内翻缝合术的缝合更为精细,线距较窄,且子宫肌层与浆膜层分开缝合,导致手术操作时间较长,临床可加强操作医生的缝合训练,有利于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同时,本研究中,观察组的24 h 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恶露持续时间及月经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瘢痕憩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剖宫产术中采用连续褥式内翻缝合术的效果确切。分析原因在于,连续褥式内翻缝合术在缝合前,首先需对子宫肌层进行缝合,再进行浆膜层的缝合,可进一步加固切口位置,有利于后期切口新生组织的生长[8-9]。同时,剖宫产手术切口一般选在产妇子宫下段位置,该位置肌肉组织较少,若缝合不牢固,后期极易发生撕裂情况,而采用连续褥式内翻缝合术,在缝合过程中选取的位置是切口薄弱处进行内翻式缝合,且线距较窄,可有效降低子宫张力,降低局部血供,从而减少手术出血量,促进术后切口恢复,并减少瘢痕憩室的形成。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中采用连续褥式内翻缝合术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失血量,缩短产妇恢复时间,降低瘢痕憩室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肌层瘢痕剖宫产
手指瘢痕挛缩治疗的再认识
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剖宫产后怎样加强护理
手术联合CO2点阵激光、硅胶瘢痕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剖宫产和顺产,应该如何选择
当子宫瘢痕遇上妊娠
瘢痕子宫中期妊娠最佳引产方法的探讨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