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疗效评估

2021-08-16 08:20唐国兴袁柏思杨妙芳汪芳裕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复查直肠内镜

唐国兴,袁柏思,陆 恒,杨妙芳,刘 炯,汪芳裕

0 引 言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R-NENs)是一类起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恶性潜能较低的肿瘤,当其分化程度低、侵及肌层或浸润淋巴脉管时复发和转移风险会明显增加[1]。随着结肠镜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开展,R-NENs检出率在逐年增高[2-3],内镜下治疗可用于治疗黏膜或黏膜下病变[4],目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被广泛运用于治疗R-NENs,然而对两者的疗效仍有争议[5-7]。本研究回顾性分析EMR及ESD治疗的75例R-NENs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评估内镜下治疗R-NENs的效果,从而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5月75例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消化内科确诊为R-NENs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经内镜下治疗。排除标准:单纯门诊诊治及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术前检查,20例患者(26.7%)完善腹部CT或MRI,9例(12.0%)患者完善超声内镜判断直肠病变一般情况,余患者未完善影像学检查;45例患者行粪便潜血试验,阳性率为4.4%(2/45);血清肿瘤标志物方面,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化醇阳性率较低,分别为0%(0/38)和6.7%(1/15)。

1.2治疗方式根据病变形态、大小及可能侵犯深度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前判断为黏膜层病变的采用EMR,术前判断为黏膜下病变的采用ESD。具体步骤:黏膜下注射含有肾上腺素和靛蓝的等渗盐水抬起病变,随后在EMR中进行圈套切除病变,在ESD中使用IT刀剥离病变,最后予以APC或电凝处理创面。

1.3诊断标准切除标本确诊分期,评估肿瘤切缘情况并完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参照2019年WHO标准根据Ki-67阳性指数进行肿瘤分期,Ki-67 <3%为G1期,3%~20%为G2期,>20%为G3期[8]。完整切除定义为内镜下完整切除病变,无论切缘病理状态。完全切除定义为完整切除后病变切缘阴性且无淋巴脉管浸润。

1.4分析指标分析指标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及症状等一般情况;R-NENs初次内镜下诊断、内镜下治疗、大小及表面情况等一般特征;R-NENs病理切缘状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5随访采用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患者在术后6个月及每年复查结肠镜及常规影像学检查(CT/MRI),随访截至2020年10月1日,平均随访(43.8±27.1)个月。结肠镜下未见复发,影像学未发现肺、肝及腹部淋巴结转移则认为无复发转移,对胸腹部以外如无特殊症状不作相应检查。

2 结 果

2.1 患者一般临床特征75例R-NENs患者,男49例,女26例,平均年龄(50.1±11.2)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排便习惯改变 (36.0%)、腹胀 (29.3%)、腹痛 (22.7%)。见表1。

表1 R-NENs患者一般临床特征

2.2R-NENs的内镜下特征75例患者中共检出78个R-NENs,多位于距肛缘5~10 cm处(61/78,78.2%),其中仅2例多发R-NENs。R-NENs内镜下大小3~20 mm,平均(7.6±3.5)mm,其中<10 mm占比最大(56/78,71.8%),其次10~20 mm(22/78,28.2%)。R-NENs形态无明显特征,多数为半球形隆起形态(70/78,89.7%),表面光滑(74/78,94.9%),淡黄色(73/78,93.6%)。

2.3内镜下治疗效果EMR和ESD均完整切除病变,术中术后未出现出血穿孔。ESD的完全切除率较EMR更高(P<0.01),见表2。病理提示切缘阳性的9例(11.5%)患者中1例选择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此外,术前是否行超声内镜评估病变,内镜下治疗的完全切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EMR及ESD切除R-NENs的效果

2.4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G1、G2期R-NENs分别有68(87.0%)和10(13%)个,均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无淋巴脉管浸润,其中8个G1期和1个G2期R-NENs提示切缘见瘤组织。免疫组化显示,Syn、CK8/18阳性率最高(100%),其次CKpan(60/62,96.8%)、CD56(62/67,92.5%)、CDH17(10/11,90.1%)、CgA(22/72,30.6%)、CDX-2(4/21,19.1%)。

2.5随访结果75例患者中7例失访,1例随访期间因胰腺癌死亡,成功随访的67例(85.9%)患者均良好存活。共54例患者完成复查,其中47例(87.0%)术后1年及以上复查未发现R-NENs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7例(13.0%)患者病程不足1年,术后6月复查也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此外,切缘阳性的9例患者均良好存活,7例G1期患者术后每年复查未发现复发及转移,余2例患者未复查。典型患者内镜下治疗及随访过程见图1。

a:内镜下半圆形隆起病变;b:超声内镜示黏膜下层病变;c:标记R-NENs边缘;d:黏膜下剥离R-NENs;e:剥离的R-NENs;f:术后第7年复查未见复发

3 讨 论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来源于肠嗜铬细胞,多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9]。近年来R-NENs检出率逐渐增高,目前研究指出改良EMR、TEM及EFTR等技术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治疗R-NENs[10-12],而国内机构多开展传统EMR及ESD,此类技术用于治疗R-NENs的安全性及效果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本研究中R-NENs均行EMR或ESD切除,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完成复查的患者均未发现复发及转移。

国内共识及欧洲ENETs共识对大小<10 mm的T1期(G1/G2) R-NENs推荐行内镜下切除,若术后病理提示切缘阳性则须追加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13-14]。然而,Mo等[15]对407例大小1~22 mm的R-NENs内镜下治疗结局行回顾分析,其中148例切缘阳性或不确定,平均随访45月,发现无论何种切缘情况复发率均不足3%,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行内镜下治疗切缘阳性且未追加手术治疗的6例R-NENs患者后续复查也未发现肿瘤复发,这可能与切除R-NENs时采用APC或电凝处理切缘,肠壁残存肿瘤细胞被清除有关,也可能与G1/G2期R-NENs恶性潜能低,随访时间不足相关。与既往研究[16-17]一致,本研究表明对大小<20 mm的G1/G2期R-NENs行EMR及ESD是安全有效的,治疗后切缘阳性但未侵及肌层的R-NENs追加手术治疗并不是必需的,可根据病理情况及复查结果明确是否需要追加内镜或手术治疗。

R-NENs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本研究中32例患者并无症状,另外43例患者虽伴有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或肛门症状,但此类症状也可出现于肠易激综合征等其他胃肠疾病中,对R-NENs的诊断无明显提示作用。目前越来越多R-NENs在结肠癌筛查中同时被检出[18],然而结肠癌筛查中常用的检查项目如大便隐血试验及肿瘤标志物CEA在本研究中阳性率低,对R-NENs的早期发现无帮助,提示内镜医师在结肠镜检查时需提高认识和重视才能提高检出率。

R-NENs内镜下形态亦无特征性表现,易与其他直肠黏膜病变混淆。本研究中R-NENs内镜下多呈现为黏膜下层的淡黄色半圆形隆起,也有部分为扁平形态,其中多达39例患者的直肠病变在术前不被考虑为R-NENs,提示单纯的白光内镜对直肠病变的性质判断存在局限,这也是本研究中部分病变选择EMR治疗的原因。而雷蕾等[19]通过对比R-NENs及其他直肠黏膜病变EUS声像特点,发现EUS可以帮助鉴别R-NENs与其他直肠黏膜病变,对鉴别有困难的病变可完善EUS检查。但也有研究指出R-NENs病变较小时多为G1期病变,位于黏膜下层且很少侵及淋巴脉管,恶性潜能较低,EUS对R-NENs内镜下治疗指导价值有限,并不是必需检查项目[20]。本研究中仅9例患者接受术前EUS检查,但是否行EUS的内镜下治疗完全切除率无明显差异,这与术者根据活检钳推动病变判断肿瘤较表浅,可通过内镜完整切除的经验相关,EUS对形态良好、活检钳可推动的小R-NENs的必要性仍待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大小<20 mm、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G1/G2期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行ESD及EMR治疗安全有效,且ESD可更完全切除肿瘤,但长期疗效无明显差别。本研究不足之处是一项单中心、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后续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延长复查随访时间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复查直肠内镜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考试中的纠错和复查技巧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便血建议做直肠指检
便血建议做直肠指检
一种用于内镜干燥的酒精收集器的设计与应用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发现肺部结节该不该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