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全身动脉僵硬度自动测量系统测量高血压患者动脉脉搏波速度的价值

2021-08-16 08:20李雅婷王玉春田付丽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脉压收缩压动脉

李雅婷,杨 斌,王玉春,田付丽

0 引 言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达2.45亿,且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高血压患者,血压持续增高会导致血管损害,而血管的损害是高血压患者产生靶器官损害的病理基础。目前认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1]。由于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cfPWV)可直接反映主动脉的僵硬度,且临床相关性最好,现已被认为是评估动脉僵硬度的“金标准”[1~3]。有研究表明,在易患高血压的个体患高血压之前中心动脉和外周动脉的僵硬已经增加[4]。因此常规测量PWV可以对于有家族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和风险分层。

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无创PWV测量方法包括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超高速成像技术,而这两种技术测量PWV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有待考究。有研究发现,超声无创全身动脉僵硬度自动测量系统(Automatic Measurement of Arterial Stiffness,AMAS)测量cfPWV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5]。本研究将IMT、cfPWV 作为评估血管结构和功能变化的重要指标,探讨基于AMAS测得的cfPWV值用于检测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的临床价值,为有效控制高血压及其心脑血管并发症提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83例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男44例,女39例,年龄28~82岁,平均(54.2±11.5)岁。根据2018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的规定: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的患者诊断为高血压[1]。在东部战区总医院体检中心选择8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5例,女40例,年龄29~73岁,平均(51.6±9.4)岁。纳入标准:窦性心律。排除标准:年龄<25岁或>85岁、继发性高血压、血脂、血糖等代谢异常性疾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

1.2研究方法

1.2.1 血压的测量受检者休息15 min后,使用标准台式水银血压计,取坐位测量左上肢肱动脉血压,间隔3 min测1次,测3次取平均值。测定前1 h之内禁止吸烟、饮酒、饮茶、饮咖啡。测定受试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后,计算出脉压(脉压=收缩压-舒张压,正常脉压<55~60 mmHg),记录受试者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值。根据血压水平,将高血压组患者分为1级(轻度):140~159/90~99 mmHg;2级(中度):160~179/100~109 mmHg;3级(重度):≥180/110 mmHg[1]。再根据脉压水平,分为3级[6]:脉压<60 mmHg为1级、60 mmHg≤脉压<75 mmHg为2级、脉压≥75 mmHg为3级。

1.2.2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和股总动脉内中膜厚度使用中国产飞依诺(VINNO 70,中国苏州)超声诊断机AMAS,X6-16L线阵探头,频率6.5~18 MHz。由超声科专职医师使用同一台超声诊断机进行测定。受试者取仰卧位,检查部位为颈总动脉,测量管腔内膜界面到中层外膜界面的距离,测量3次并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记作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

1.2.3动脉弹性测定的原理及方法通过测量脉搏波传导至颈总动脉和股动脉的起始时间差值(ΔT=T2-T1)和两点之间的体表距离(L),计算出cfPWV计算公式[3]如下:

cfPWV (m/s) =L/ΔT

cfPWV越快表明动脉的顺应性越差,僵硬度越高。

应用中国产飞依诺(VINNO 70,中国苏州)超声诊断机的AMAS系统,X6-16L线阵探头,频率6.5~18 MHz。由同一名超声科专职医师对受试者的cfPWV进行测定,以作为评估大动脉弹性的指标。受检者取仰卧位并连接心电导联,确认心电图连接无误后选定动脉频谱模式,将线阵探头置于受试者右侧颈总动脉和股动脉波动最明显处,调节探头使波形清晰后采集15个心动周期,并储存动态频谱图像;测量颈总动脉和股动脉波动最明显处两点之间的体表距离,并输入机器;调出存储的图像进行自动测量。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IMT、cfPW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入组研究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2血压水平分层各参数的比较高血压各级间SBP、DBP、脉压、cfPW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fPWV值随血压水平的增高而增大,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入组研究者血压水平分层各参数的比较

2.3高血压患者脉压水平分层各参数比较脉压<60mmHg、≥75mmHg BMI值较60~75 mmHg 明显降低(P>0.05)。各层级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随脉压水平的增高而增大(P<0.05)。与<60和60~75 mmHg 相比,≥75 mmHg的IMT和cfPWV显著增高(P<0.05)。见表3。

2.4各个参数与cfPWV的相关性分析高血压组年龄与cfPWV呈正相关(r=0.302,P=0.005);舒张压、脉压与cfPWV呈正相关(r=0.450、0.405,P<0.001)。对高血压患者各参数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脉压是cfPWV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4。

表4 高血压患者各参数回归分析

3 讨 论

高血压是以动脉硬化为典型特征的一种疾病,动脉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病理学基础,而许多研究表明,当其他疾病合并高血压时预后往往更差[7~8]。目前认为IMT和 PWV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cfPWV还是评估心血管风险和全因死亡率的独立且有效的强预测因子[1]。检测cfPWV的变化可用于早期发现动脉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能够为临床医师在制订治疗方案、调整用药和评估疗效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IMT值和cfPWV值均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高血压组按照血压水平分级后发现cfPWV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而增快,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这与李宏波等[9]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将高血压组患者按脉压水平进行分组后比较各组间IMT和cfPWV,发现值两者均随脉压水平的增高而增大;组间两两比较发现PP<60 mmHg和60 mmHg≤PP<75 mmHg分别与PP≥75 mmHg相比,IMT和cfPWV均有显著差异。将高血压组患者的舒张压、脉压与cfPWV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舒张压、脉压与cfPWV呈正相关,这与陶杰等[10]的研究结果大致相似。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收缩压、脉压是cfPWV的影响因素,而舒张压并非是cfPWV的影响因素,考虑到入组患者多为收缩压显著增高导致患者脉压增大,在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时收缩压与脉压产生交互作用,统计软件自动将收缩压这一影响因素剔除在外。这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随着血压水平增加,尤其是脉压明显增大的患者中,发生动脉结构和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且随着脉压水平的增加,发生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更严重。而舒张压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血管功能的损害。在对照组中年龄与cfPWV呈正相关,与Diaz等[11]的研究基本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年龄增长导致血管衰老,进而引起动脉僵硬度增加。在研究组舒张压、脉压与cfPWV呈正相关,这与崔露露等[12]、陈冰莹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而年龄与cfPWV无相关性,这与崔露露等[10]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考虑可能是由于研究人群不同导致,入选本研究的高血压患者以中青年人居多,年龄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主导因素之一,但在青中年患者年龄对动脉硬化的影响尚不明显[13]。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AMAS检测cfPWV有助于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动脉功能的改变,对临床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和应用,为有效控制高血压及其心脑血管并发症提供临床参考。本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是单中心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少的问题,且研究组的纳入对象为住院患者,这些因素均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偏倚,后期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脉压收缩压动脉
以横动脉及趾底动脉为蒂的Flowthrough游离皮瓣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单侧“腋深动脉”变异1例
脉压异常需要治疗吗?
你了解高血压分级吗
高压、低压和脉压,哪个异常更危险
高压、低压和压差,哪个更危险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测量血压时要注意“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