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移动智能时代党刊创新发展的路径

2021-08-16 09:44徐园
新闻世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智能时代党刊新闻采编

徐园

【关键词】智能时代;党刊;新闻采编

移动互联网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兼具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开放的优势,人们仅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联系。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则进一步推动移动智能时代的到来。早在移动互联时代来临之前,传统纸媒的发展就受到较大冲击。移动智能技术的转换,也不可避免地会对纸媒的发展带来影响,但我们在看到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机遇。技术赋能之下的纸媒发展具备传播成本低、阅读效率高、传播覆盖面广的优势,而这些都推进了纸媒电子化、智能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党刊的创新发展和焕发生命力。

党刊,是由党的机构主办并宣传本党主张的刊物。据统计,全国目前共有49种党刊,44家地方党刊社。根据刊物的主要内容和性质,分为党建类(如《当代贵州》《共产党员》等)、政治理论类(如《前线》《求是》等)、综合类(如《今日浙江》《江淮》等)。按照出版周期,可分为周刊、旬刊、半月刊和月刊等。地方党刊因为其所具有的政治属性和平台优势,呈现出“鲜明的党性意识”“权威性”“政策性”等特点。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报党刊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阵地,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各级党刊应积极迎接移动智能时代带来的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全新发展路径,改变传统采编模式,让党的声音以更新颖的形式、更吸引人的方式传进广大党员、基层群众的耳里、心里。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采编“多面手”

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从前受众从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这种单向传输的方式使得新闻采编人员的重要性格外突出。采编人员的偏好和选材倾向将影响受众的信息接收,媒体的导向也影响着人们对真相的认知。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多,而且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参与信息传播的过程,推动新闻生产模式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这对新闻行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采编工作者不再享有独一无二的发布者身份,而是要与受众共享传播者角色。此外,信息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信息壁垒,受到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个性化推送机制的影响,受众的信息需求阈值不断提高。从多个平台获取所需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就对信息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吸引已经成为稀缺资源的受众注意力成为当务之急。

一般而言,党刊采编人员的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较高。由于其发展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当前人才结构呈现新老人员分配不均、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不高、综合竞争力不足的特点。因此,培养一批“能写会编”“能拍会剪”的复合型人才,建设合理、高效的人才队伍是应有之义。采编人员要立足岗位要求,主动学习技术锤炼本领,努力达到新时代新闻人才队伍所要求的“一专多能”,争做专家型、学者型人才。同时应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如,与新闻院校共建研学基地,组织年轻采编人员参加集体学习,帮助其了解学界研究动态,以专业理论指导新闻实践。近年来,作为地方党刊,《江淮》杂志积极主动顺应媒体传播环境的变化,通过加强对采编人员的培训,来加快纸媒和新媒体的融合速度,采编人员学习使用多种媒体软件,运用互联网思维对素材进行选取、编辑和整合,掌握摄影、摄像、图片和数据处理、视频剪辑及传输技能等。同时,通过人才引进和公开招聘的形式,《江淮》杂志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加入采编队伍,发挥年轻人积极活跃、敢想肯干的优势,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注入活力,持续推进刊网融合,坚持以创新思维驱动长效发展。

二、推动内容创新,打好精品“组合拳”

当前,受众参与新闻生产制作和传播的过程已是常态。充分考虑读者需求,进行精准的信息触达和权威信息解读,是发挥党刊独特优势的体现。因此,加快推动优质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打造精品栏目,能进一步提升党刊传播力和发展活力。具体来看,推动党刊内容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立足“受众至上”,深入了解受众需求。移动智能时代,传播格局发生了改变。互联网平台吸引和聚集了一大批用户,受众参与信息交互的愿望及自我表达的需求不断提升,开始扮演内容生产者、信息传播者、传播活动的参与者角色。智能技术的应用,更是让精准推送成为各大新闻信息平台迎合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独特方式。党刊在一般意义上的单向传播已无法吸引用户的广泛参与和实现精准对接传播者的需要,在以年轻用户为主的互联网生态环境中,以严肃性和深刻性著称的党刊内容并不占优势。因此,党刊采编人员应从实际出发,加强基层调研,了解目标受众的阅读需求,并结合当地发展特色和优势进行内容生产与传播;提升服务意识,做好党刊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工作,真正让舆论阵地的辐射范围实现“全方位、无死角”。

坚持“内容为王”,强化专题策划效度。党刊内容的权威性是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保证党刊内容的高质量、高水准,不断提升专业性和可读性是从事党刊工作的采编人员的追求。党刊的出版周期一般较长,时效性已大大减弱,创造优质内容以提升传播效果便显得更加必要。对于新闻采编人员而言,优质内容的出品关键在于前期策划时的充分准备。《江淮》自2019年启动改版以来,不断强化策划思维,提升专题策划能力,每期聚焦地方党委政府工作重心,围绕重大宣传主题及特殊庆典活动等,设计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专题内容。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四周年这一主题,2020年第4期,《江淮》开设“习习春风润江淮”专题策划,派出记者重访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的所到之地,刊发了《大湾村的幸福时光》《小岗故事多》《让科创之路熠熠生辉》等一系列通讯文章,从下好创新“先手棋”、蹄疾步稳“抓改革”、乡村振兴“大战略”、绿色江淮“好家园”等方面,生动展现了安徽四年来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树立“品牌意识”,蓄力打造精品栏目。移动智能时代,受众每天都能从移动端感受到难以估量的信息密度。越是信息爆炸,越是呼唤真正理性与真实的声音。要想从趋于饱和的信息市场突围,让党刊的传播内容占据受众注意力资源并拥有一席之地,需要新闻采编人员不断推陈出新,优化内容生产流程,打造特色、精品栏目,生产出真正吸引人、有价值的内容。这就需要树立品牌意识,找准风格定位,立足刊物优势,打造“金字招牌”。《江淮》自改版以来,立足党刊特点和实际,打造了一批品牌栏目,努力将其做深、做精、做大,不断提升党刊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江淮时评”就是其中之一,该栏目结合时代命题与基层探索,推出了《不敢斗争 何谈忠诚》《基层减负不是一道简单的减法题》《莫让“疲劳综合症”迟滞决战决胜脚步》等一系列精品时评文章,获得了较好的反响,很好地发挥了党刊的舆论引导作用,其中有多篇文章被《求是》转载。

三、搭建数字化平台,下好融媒“一盘棋”

自2014年开启了媒体融合发展元年以来,国内媒体走上了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方位传播体系的创新之路。从中央级媒体到地方主流媒体,各级媒体都在探索融合发展。2020年6月,中央出台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今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再次强调:“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我国的媒体融合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而移动智能技术的进步更是推进党刊朝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迈进。

借助技术东风,搭建数字化平台。当前,不少地方已经实现了党刊的数字化转型,打造出专业化、本土化信息生产平台。例如,《当代贵州》杂志社对该刊网站实现优化升级,并集中上线“中国党刊网”和“当代贵州”客户端等平台,从之前的“一网单行”转变为运行至今的“1422”模式,形成集多个网站、客户端、云平台于一体的全方位数字化联动平台,发挥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因此,借助技术优势实现党刊宣传阵地的线上迁移,对新闻采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采编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技术素养,适应智能化发展的需求。同时,必要时还可组建技术运营与维护部门,实现党刊全面的电子化与智能化阅读。不仅如此,构建媒体矩阵形成差异化传播格局也十分必要。这将使党刊的新闻采编工作覆盖不同层次的受众,从而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体系。以《当代党员》杂志社为例,搭建的CQDK“31346”全媒体平台是开展“党刊+全媒体”运营模式的探索,不仅有效推动了“新闻+服务+互动”差异化传播格局的形成,还为受众提供了精准高效的信息服务,契合时下受众的信息需求。

无论是搭建数字化平台还是建设全媒体矩阵,都是为了加快推进党刊的融合发展,这也是促使传统纸媒重新焕发生命力的有效途径。数字化平台的搭建需多方努力——组建技术团队,自主开发数字媒体产品;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素养,掌握融合发展机制及运行方式;完善“采写编发”一体化体系,使“一次采集、多次发布”的内容生产运作流程更加顺畅;重新划分岗位职责,理清人员分工,形成常态化的高效管理体制,为党刊的数字化转型做准备。如今尚在融合发展起步阶段的地方党刊,也应抓住机遇,共同推进媒体融合走向纵深阶段。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媒体矩阵,也需持续发力——做好新旧媒体管理的统筹规划工作,精准定位受众,打造一批媒体宣发官方账号;树立大局意识,运用精品思维,践行党刊融合发展新思路,做好“党建+运营+服务”工作。

认识移动智能时代带来的挑战,深入思考新时代党刊的发展路径,不仅能让从事党刊采编工作的人员不断提高自我要求,进而将所学所得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还能进一步促进党刊的融合发展。但做好党刊的新闻采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久久為功”的韧劲。打造优秀人才队伍,输送一批采编精兵;推动内容形式的不断创新,传播有价值、有深度的时代声音;搭建智能化数字化平台,提供互动式传播渠道……只有多措并举、勇于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影响力,让党的理论触角延伸到老百姓身边,真正发挥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作用。

参考文献:

[1]2019全国地方党刊新观察.期刊智库.https://mp.weixin.qq.com/s/1uLlSckUg_-siRr1xjBG8Q.

[2]让党报党刊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好帮手.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1203/c4053-

131486400.html.

[3]刘铮.移动智能时代新闻记者的素养培养[J].记者摇篮,2018(06):73-74.

[4]任红禧.全媒体时代如何提升党刊策划力[J].新闻采编,2021(01):20-23.

[5]邓国超,欧阳海南.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为党刊媒体矩阵装上“融合芯”[J].传媒,2017(20).

[6]尤展,金浩昊.媒体融合背景下党刊表达方式创新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5):28-32.

(作者单位:江淮杂志社)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智能时代党刊新闻采编
“大学习”必须学党报党刊
世界机器人总动员
新媒体时代食品安全迎来智能时代
“机器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编的机遇和挑战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编新路径探索
电视新闻采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吹好从严治党冲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