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思辨写作功能类型初探

2021-08-16 21:51荣维东
语文建设 2021年7期
关键词:议论文

荣维东

【关键词】议论文,思辨写作,观点表达,观点阐释,哲理思辨

议论文向来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主导类型。议论文的具体类型有很多,其中“思辨写作”是近些年新出现的一种类别。思辨写作倡导以客观、理性、开放、包容、慎思、明辨、反省的态度,基于可靠的证据和坚实的逻辑,开展论证、推理、分析、批判、思考、探究写作,它更强调写作的客观性、证据性、逻辑性、严谨性、广博性、深刻性。本文以高考命题为例,对思辨写作的功能类型进行具体分析。

一、思辨写作:相关概念与类型辨析

一般来说,“ 议论文”是针对传统的三大教学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而言的,指以议论、阐释、说服为主,表达观点、剖析事理、发表意见的文体。议论文具有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逻辑严密、语言精练的特点。议论文一般分为阐释性议论文和劝说性议论文两种。前者重在说理,让人明白;后者重在说服,让人接受。“思辨写作”有着比“议论文”更独特而具体的所指。本文所讨论的其实就是高考的“议论文写作”,但是行文中可能会较多涉及“思辨作文”“思辨写作”等概念。严格说来,三者有细微差别。“思辨作文”是通俗的说法,指以思辨分析为主的学生作文;“思辨写作”则范围更广,也更规范一些,它超出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场域,更接近于大学教育和真实社会场景中的批判性写作(Critical Writing),如社会时评、学术论文、文学分析评论等。

思辨写作是伴随着国内外“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教育运动而兴起的一种新的写作类型。它倡导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慎思明辨的方式,基于证据和逻辑,运用界定、论证、比较、辨析、推理、批判、评估、反省等认知技能进行写作。这种写作更强调客观性、逻辑性、广博性、深刻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它涉及各种时事评论、研究性论文、文学批评、实验报告、分析性写作等。思辨写作要求学生能够围绕核心话题开展立论和辩论,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 以理服人”,而不能简单罗列证据,胡乱堆砌词藻。思辨写作应该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内涵、要素和品质,即进行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1]

关于思辨写作的类型划分,目前研究不多。从议论方法的角度看,传统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从真实文体的角度看,可以将思辨读写相关的文体纳入进来,如读后感、鉴赏性小论文、书评、述评、时事评论、社论、杂文等。张开从写作能力的角度把高考作文划分为阐释能力型、发现问题能力型和解决问题能力型。其中,“阐释能力型”指考生根据给定的一个相对固定的主题范围,确定写作的中心,并尽可能地调动已掌握的知识资源和背景材料,通过丰富、完善和填充对业已确定的主题进行论证,从而完成作文;“发现问题能力型”指作文材料提供一定的情境,让考生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进行阐述,着重考查学生透过现象、提炼问题、确定观点、完成写作的能力,尤其考查学生对材料认知的程度以及发现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能力型”指作文材料提供一个矛盾的问题情境,让考生选择一种观点、明确一种途径,以此来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2]上述种种划分,似乎各有理据,但这些划分仍属于旧文体类型和传统思路的划分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新理念、新内涵、新需求和新要求。

笔者认为,应该从批判性思维教育、功能文体学和教学实践角度,对思辨写作进行更加切实有效的分类。基于教学实践需要,基于批判性思维教育所提出的六种核心能力——“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同时基于功能文体学的原理,笔者拟将思辨写作分为观点表达型、观点阐释型、哲理思辨型、学术分析型、宣教说服型五种。

不过,严格说来“ 宣教说服型”不属于思辨写作,它基本上属于“ 应用文”范畴,甚至具有“反思辨”和“去思辨”的特征。像我们常见的演讲稿、社论、时评等,作为实用写作,其主要功能就是为了达到办事的目的,至于采取情感说服还是逻辑说服甚至权威说服,是否理性客观、逻辑严密,都是次要的。这类写作既可以进行严谨的说理,又可以通过运用修辞手段的抒情甚至煽情而进行宣传教育,还可以诉诸权威、伦理,借助名人名言进行说服。

由于国人习惯把上述文体归为议论文,本文在此姑且认为“思辨写作”存在五种类型,即四个亚类和一个另类。下面就对这五种思辨写作所具有的不同写作规范和文体特征展开具体分析。

二、思辨写作的文体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1. 观点表达型

观点表达型思辨写作指的是所提供的材料(故事、資料、漫画等)一般没有明显的观点,需要作者自己深入阅读,综合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得出自己的观点、感悟、结论、启示等。

这种类型的作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允许作者“自说自话”,用自己的理解、认识、经验以及掌握的知识、信息、证据,阐明自己的观点。至于别人接受与否,在何种程度上接受或者受到影响,并不太重要,这更像是一种“我手写我心”的议论文写作。

这类作文的核心为“你的观点是什么”。在很多材料作文中,材料往往具有多元、多视角、多层面解读的可能。从哪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认识、领悟等,这既是作者(考生)的自由,也是写作的难点所在。因为命题者往往出于选拔的需要,将可能的含义设计得比较隐秘,不那么直接、显豁。考生需要将材料的引申义、比喻义、深层义、语境义拓展和发掘出来。例如2018 年全国Ⅱ卷作文题,取材于“二战”期间的真实历史事件,在精心取舍编撰的题目背后,隐藏着丰富的立意角度和较广的意义空间。比如:(1)看问题要抓要害和关键;(2)不要被表象迷惑,要注意到看不见的事实和数据;(3)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独立思考和判断;(4)不要主观臆断,想当然;(5)群策群力方能正确决策;(6)要克服惯常思维、经验主义的思维方法;(7)分析问题要基于全面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推理;(8)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9)要防止决策中的“幸存者偏差”等。尽管其中应该有最佳立意存在,但是试题应该考查考生基于自己设定的“观点”,具体阐释分析,能够“自圆其说”。

一般而言,这类作文基本可以被看作传统议论文,也是高中写作的主导类型。写作这类作文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观点)”环节。“提出问题(观点是什么)”之前一般要有叙述或评述故事、事件、现象的部分,作为观点提出的铺垫和导引;所提观点应该鲜明,明确出示自己的立场、态度、选择;然后文章的重点是“分析问题”,即分论点的阐释论述过程;最后才是“解决问题”环节,而这个环节并不是重点。

这类考题与张开提出的“发现问题能力型”比较接近。例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要求考生针对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选段发表感悟和思考。如果考生仅仅从材料表面看,提出“向革命前辈学习,重视体育锻炼”就比较肤浅;如果围绕“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强健体魄,还能磨炼意志,野蛮精神”也会失之偏颇;如果能够扣住体育锻炼促进“变化”的角度,就比较切题;仅仅如此还不够,材料实际所蕴含的是“强弱转化的辩证关系”,如果看到这一层,就已经比较准确了;但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将这段论述放在当时那个军阀混战、列强入侵、国弱民穷、生灵涂炭的旧中国,就会领悟到青年毛泽东在这段论述中的深刻寓意和意指:吾国现在虽弱,但说不定这是我们由弱变强的大好良机,表面谈体育,其实是谈国运、世界观、人生观。

2. 观点阐释型

观点阐释型思辨写作是指基于材料提出了某个观点,考生需要对这个既定的观点进行具体的阐释、说明、论证。这类题目观点已定、既定或需要考生简单地选择确定。它的观点在材料和提示语中呈现得比较明显,或者规限得比较清楚,选择的余地并不大。这类考题基本不需要考生提出新的见解,只需要围绕那个既定的观点去阐释自己的理解、想法、认识,运用自己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去印证、阐释,主要论述题目中的观点为什么有道理,也可以论述一下怎么去做等内容。

美国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和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写作考题大致类似。例如,SAT考题:“我们得到的太容易了,我们的尊重过于轻率,它只给予展示其价值的人。——托马斯·潘恩”。任务:“价值的实现需付出努力吗?发表你的看法,并进行解释。一定要有支持自己立场的分论点和具体例子。”ACT考题:“高中是否应该供应早餐?”任务:要求学生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立场,并用具体的理由和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是国外传统写作考试中典型的“观点阐释型”试题。这类考题往往呈现出一个包含二元对立观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去自由选择,重点是考查学生阐释、说明、拓展、关联、论述、印证等全面分析的能力。这种写作要求作者知识广博,客观分析,逻辑严谨,语言准确。这种写作一般不以文采华丽的排比等修辞手法取胜,而以一种紧扣议题的坚实论证为本质追求。

这种考题在我国写作考试中也很常见,但观点往往不是直接的“二选一”,而是“多选一”,或者需要考生“一生多”,即围绕一个观点和议题多方面、多角度阐释和论证。例如,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作文材料以“射箭为喻”,要求考生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既定话题和观点阐释型的作文,它甚至提示了文章的结构、提纲和要点,从而减轻了考生审题和构思的负担。这可能对写作水平低的学生有利,能够让他们有话可说,知道如何去说,但也可能会造成考场作文千篇一律的问题。

尽管很多材料作文明确指出“ 立意不限”“自定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但其实题目材料中往往蕴含着明确的观点和结论,一般体现在主流价值观、人生哲理和思政教育方面。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年高考作文题),“ 坚韧—— 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1998年高考作文题),“ 热爱劳动,从我做起”(2019年高考作文题)等。这些大都属于“代圣人立言”或“我注六经”式的写作。

对于这类观点阐释型作文来说,观点既定或可选,一般不需要考生费太多功夫,如何阐释清楚并让别人能够理解才是重点所要考查的核心写作能力。当然,这类题目如果写成演讲稿,则与下面提到的“宣教说服型”类似。

3. 哲理思辨型

这种类型的作文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曾经以“人生哲理思辨”的形式一度勃兴。比如1990年的高考作文要求根据一对小姑娘对玫瑰花有刺的不同看法展开讨论,引导考生看事物要“一分为二”。1991年的高考作文是就“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为题写发言稿。1997年的高考作文要求阅读材料(社會调查分析,是助人为乐还是悄悄走开)写篇议论文,旨在教育学生知行合一,将道德信条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当然,这些考题有一种浓厚的“矛盾辩证法”的思维特征。

到了新世纪,受国外考题的影响,加上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诉求,这种哲理思辨型考题相对多了起来,尤其以上海卷最为典型。比如2011年的“ 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2012年的“ 心灵中的微光”,2013年的“ 更重要的事”。2021年上海卷延续了这类命题:“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这类思辨写作在我国以“人生哲理”“生活哲理”为主,在国外以“社会议题”“哲学命题”为主,是以深度思考、高阶思维、哲学思维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写作综合考查。

它要求考生着眼于某个抽象概念进行“是什么”“为何是这样”的追问,从而展示出自己的阅读广度和逻辑分析思辨能力。它最极致的体现是法国高中会考(BAC)哲学科写作题。一般来说,三道作文题中既有“观点论述题”,也有“语录评论题”,考生任选其一。其中话题材料的来源基本是一些哲学母题、社会学哲学著作,如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尼采《快乐的科学》、萨特《伦理学笔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等。很显然,这种类型的作文题可能还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但是这种对于高深学问的研习和探索,应该成为培养人才高级素养的一个可选内容。

4. 学术分析型

这种类型的写作以基于证据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考查为主要内容,它以2014年颁布的美国“SAT2016年考试大纲”为标志,目前正在探索之中。它出现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原来2005 年设置的SAT“观点表达型”套搬写作的状况,即简单举证堆砌事例,只摆事实而不讲道理,以及写作中出现的诉诸权威、非黑即白、正反论证等思维误区,从而真正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和学生面向大学学业所需要的批判性读写能力,真正选拔出高素质人才。

2016年版新SAT作文题由“写作提示”“源文本”“写作任务”三部分组成,目的是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写作能力。这是一种典型的读写结合式的写作,要求考生先对著名报刊上的文章(即“源文本”)进行全面的细读,然后要求考生分析源文本中的论点、材料证据,解释源文本的论证体系和过程,分析阐释作者是如何在文中建立自己的论点来说服读者的。

这种SAT论文写作任务要求:“分析一个给定的论点,以解释作者是如何提出论点来说服读者的。你为你的分析提供的支持主要不是来自你自己先前的知识、观点或经验。相反,你将利用所附文章中的信息和观点,并利用这些信息和观点来形成你的分析。换句话说,你将使用广泛的文本证据来充实你对作者如何在文章中建立论点以说服读者的问题的回答。”[3]

这种考题在我国高考中基本上还没有出现,但是作为“学术性写作”的一些简单类型如缩写、扩写、改写等,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考题中是出现过的。比如1978年高考作文要求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1979年的高考作文要求把《第二次考试》改写成《陈伊玲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中大量出现了“学术性写作”。如“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要求:“必修阶段主要写语言札记,随时记录点滴材料。选择性必修阶段可试写短文,整合和解释有关现象。”“文学阅读与写作”中要求“撰写文学评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要求:“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中要求:“撰写内容提要和读书笔记,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这些内容大都属于“学术性写作”类型。

既然课标中已经大量涉及學术性写作,高考作文不去涉及也几乎不可能。而且这种写作类型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术写作技能,对帮助高中毕业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业具有重要作用。

5. 宣教说服型

这类考题其实是基于主流价值观既定的观点和口号宣传、号召、鼓动、教育式的写作。它往往与演讲稿、发言、主持词等实用文体结合,成为近年我国高考作文题的一种“新常态”。如2018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世纪宝宝的中国梦”,材料提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2020年全国Ⅱ卷作文题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演讲;2021年全国甲卷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作文,虽然这一主题与材料中的革命文化、革命节日、革命歌曲、革命作品、革命英雄可能并没有直接联系,导致考生在审题、立意和内涵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但他们只要厘清“革命前辈的时代作为”“我们处于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应该有所作为”的关系,就可以展开思路逐一阐释自己的观点、认识和态度了。其实,材料中基本规定了某种思想观点,会大大减少学生审题的障碍,但是也可能会因此造成学生说大话、空话、套话的现象。

我国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宣教说服型”命题符合国家的政治方针,因为高考命题须要体现国家意志,利用大考对考生进行应有的思想、道德、人格、价值观教育。但是,我们要防止过去曾经出现的那种“伪圣化”“伪崇高”的现象,以真正发挥高考作文“立德树人”的功能。

这种作文的功能目的决定了它的写作思维方式是:基于正确的立场、观点,明确坚定地说服读者,态度鲜明、思想坚定,基于既定立场,阐发其中的道理、意义和价值。这种写作可以甚至必须引经据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诉诸权威、逻辑、情感,有理有据,文辞富赡,感情炽烈,像一些政论、社论、时评和著名演讲那样,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雄辩滔滔、汪洋恣肆的氛围气势,从而达到宣教、感染、说服的目的。

三、高考思辨写作类型比较与未来方向

为了更明晰地区分上述五种思辨写作的不同特征,下面从它们的内涵特征、写作目的、关键能力、思维特征和写作基本规范等方面列表比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五种类型各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特点,其所展示的写作目的、关键能力、思维方式以及所遵循的写作规范也不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比如“宣教说服型”与“哲理思辨型”“学术分析型”写作就有着很大不同。这些类型的区分,在我国目前还没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尽管本文试着分出了五种类型,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分有时比较模糊,很多时候某种类型的设定可以是命题者,也可以是考生,甚至主要是考生。比如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演讲,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的作文,既可以写成宣教说服型,也可以选择写成观点表达型、观点阐释型甚至哲理思辨型。之所以去作这样的类型细分,是想进一步精密研究高考命题技术,发现不同范型写作的规律,增强写作教学的功能意识,提高写作教学的专业水平。

无论如何,从我国2021年的高考作文题看,思辨写作已经成为重要的主导类型,它再次预示了某种发展方向。在思辨写作大旗之下,其细分类型和各自规律需要厘清,否则有可能会影响作文命题和教学的目的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使我们的写作教学陷入旧的因循和新的混乱。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思考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目的和功能是什么,要考查学生的哪一种写作能力,哪一种类型的写作能够测量出这种能力,不同专业、不同高校对写作能力要求有何不同,如何选拔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为高校选拔出合格对路的学生。这些都需要研究。因而,针对不同专业高校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命题,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而开展不同的写作教学,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如何快速有效地提升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指导初中议论文写作的点滴体会
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
例文悟法 得法为文——议论文“图式”的建构与应用指导策略
初中作文中议论文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议论文教与学暇思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