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几何”实践探究活动浅议

2021-08-20 05:29杨金良
名师在线 2021年22期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胡萝卜正方形

杨金良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实验小学分校,福建莆田 351200)

引言

小学数学活动课是在教师参与和指导下,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究活动,使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梳理、认知和巩固的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营造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的乐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验解决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的过程,进而深化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1]。为此,笔者结合“图形与几何”实践探究活动的教学案例,谈一些自己的经验 。

一、实验演示,丰富感性认识

兴趣性和实践性是数学实践探究活动的主要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实验演示活动,让学生直观感知数学知识,能够使其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三年级一节有关周长和面积的活动课上,教师先让学生拿出一张作业纸,量一量,记数据,然后按要求折纸并计算:(1)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2)你能折出两个同样的正方形吗?想一想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比一比,谁折得对,再算一算剩下图形的面积。评讲时,教师分别画图演示上述两道题,引导学生观察、认知,积累操作经验。接着,教师带学生来到操场上观察乒乓球台,量一量,求出其周长和面积。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篮球场走一走,想一想要想求出篮球场的占地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让学生自主用米尺量一量,并算一算其周长和面积。在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应怎样画中心线,将篮球场平均分为两部分?篮球有几条对称轴?这样,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演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同时,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能够体现数学探究活动的兴趣性和实践性,在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使其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实地测量,促进理性思考

根据教学需要,笔者经常结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实地测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进行有效练习,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教学“圆的面积”后,笔者在一节活动课上带领学生测量校园内的圆形花坛的直径。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接着,笔者让学生自主测量,尝试计算圆形花坛的周长和面积。在评讲时,笔者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及解题思路、结果。学生动手测量数据,学习积极性高涨,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为了扩大花坛面积,圆形花坛半径增加1 米后,面积增加了多少?这样的实地测量探究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和数学理性思考,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三、动态探究,促进知识迁移

计算有些组合图形(尤其是阴影部分)的面积时,单从已知条件分析,学生很难找到解题的突破口。针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进行动态探究,采取重新“组装”转化的方法,将复杂的图形变简单,从而使学生顺利解题。在练习中,教师可以出示题目,创设动态情境,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折叠移补

如图1 所示,求阴影部分面积(单位:cm)。针对这道题目,笔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但在巡视时,笔者发现,一些学生按常规思路求解,即先求上面阴影部分的面积,再加上长方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显得烦琐。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看屏幕上的动态演示,沿圆的直径进行折叠移补,即将其对折使两个半圆重合,此时,用长方形面积减去三角形面积即为阴影部分的面积。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使其体会到解题的灵活性。

图1

(二)拆并结合

如图2 所示,求阴影部分面积(单位 :cm)。学生审题后,师生共同进行动态探究,思考应怎样切割、移动、拼凑,能够拼成什么图形。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将原图形左右对折,先拆成两个相同的正方形,再将两个正方形拼一拼,合并成一个新的长方形,其中白色部分是一个半径为3cm的半圆。求解为。这样只需用长方形面积减去这部分的面积就可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体会到运用转化法解题的灵巧性,实现了对知识的正迁移。

图2

(三)平移旋转

如图3 所示,在一个直径为6cm 的圆形纸片中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剩余部分的面积。以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是无法求出图中正方形的边长的。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让图片“动”起来,即将图片旋转90 度,便会发现,其中,正方形的对角线是圆的直径,图4 中三角形的高是圆的半径。由此,便可求出阴影部分面积为。

这样,学生参与动态探究,通过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合理地对图片进行旋转,一定会发现题目的奥秘,找到最佳解题方法,从中感受思考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掌握数学思想。

四、变式操作,拓展思维空间

变式操作与拓展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基本特征,而且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圆柱体积”的复习课中,笔者准备了两个削好的胡萝卜圆柱,让学生上讲台操作。笔者将胡萝卜截去5cm(见图5),已知胡萝卜的表面积减少了31.4cm2。接着,笔者让学生思考胡萝卜原本的体积是多少,并引导学生思考:胡萝卜的表面积减少了,求其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学生算出3.14×(31.4÷5÷3.14÷2)2×20=62.8(cm3),并分析了自己的解题思路。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变式操作:将余下的胡萝卜沿中心竖切成两半,求表面积增加了多少。评讲时,笔者让两位学生进行板算,让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接着笔者又拿出另一个胡萝卜圆柱当场操作演示:已知长15cm,切成三段后,它的表面积增加25.12cm2,这个胡萝卜的体积是多少?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解答后每组选一人进行板算,说出解题思路或每步算式的意义。

图5

这样的变式操作拓展练习,能够展现学生的思考过程,使学生领会立体图形的结构特点及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进而使学生掌握解题规律,增强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解题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图形与几何”实践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其透彻理解所学知识,拓展思维空间,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图形与几何胡萝卜正方形
重构正方形
超级变变变
推理:谁最粗,谁最细
透视:脆甜胡萝卜
移火柴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