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问题导学法教学策略

2021-08-22 14:53韩冰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摘 要:在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还要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导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导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1-0035-02

引  言

问题导学法是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问题导学法使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实现对学生学习的正面引导。问题导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远比平铺直叙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1]。

(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问题导学法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践探究、解决问题等环节。每个环节都不是单纯的知识讲解,而是通过环环相扣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现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问题导学把问题和知识相结合,通过分析与解决问题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从单纯的知识学习向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转换,从而提升其知识运用能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其过程缺乏自主探究,学生不是教学的主体,容易丧失学习动力。而问题导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的积极性[2]。在这一模式下,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是学习的主体,能激发思维潜能。问题导学法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可以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弥补灌输式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例1: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余角和补角”一课时,对于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探索,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如图1,若∠AOB=90°,∠COD=90°,∠2和∠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2:∠1 与∠2互余,∠3 与∠4互余 ,如果∠1=∠3,那么∠2与∠4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3:同学们可以根据余角的性质类比出补角的性质吗?

问题4:∠1 与∠2互补,∠1 与∠3互补 ,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

问题5:∠1与∠2互补,∠3与∠4互补,并且∠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图形与几何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直观想象能力,需要教师通过开展观察模型等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开展问题导向教学

问题导学法要求教学过程具有显著的启发性和探究性,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以生活问题为轴,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使其经过计算求证,找到问题的正确解答方式,从而解决问题,从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全面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例2 :在教學人教版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问题1: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我们用“△”表示三角形,那么平行四边形用什么符号表示呢?

问题2:平行四边形相对的边称为对边,相对的角称为对角。同学们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指出它的对边和对角。

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回顾三角形的有关内容,类比出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步骤,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义的理解。

(二)设计恰当问题,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问题设计是问题导学法的核心,一个好的提问是后续教学成功的基石。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契合教学主题。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差异化特征,遵循层次化、开放性原则,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的问题,体现教学的导向性。

第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难度适宜的问题,可以是问答式问题,也可以是探究性问题。第二,结合学生的差异化特征。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学优生的数学知识基础较好、理解能力强,较容易理解与解决问题,而学困生恰好相反。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学优生、学困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问题分层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三,遵循层次化、开放性原则。问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串。教师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和开放性的探究式问题,更容易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更能激活学生思维,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

例3: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分式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可针对分式的基本性质,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面积为1的长方形长为a,那么它的宽如何表示?

问题2:如果将两个面积为1的长方形拼接在一起,它的宽又该如何表示?

问题3:问题1和问题2中的长方形的宽相等吗?

问题4:通过怎样的变形可以得到 ?

问题5:若n个这样的长方形拼接在一起,它的宽又如何表示?

问题6:相等吗?

问题7:通过怎样的变形可以得到它们相等?

问题8:你能说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吗?

教师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下一个问题做铺垫,层层递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合作探究是问题导向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互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探究精神[3]。课堂上,提出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发言,营造共同参与的探究氛围。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点拨,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合作探究[4]。

结  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应用问题导学法,不仅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邓清,夏小刚.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模式问题呈现研究: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图形的相似”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06):22-25.

华云锋.“让学引思”:初中数学课堂的新视点[J].教学与管理,2017(04):62-64.

朱琛,唐恒钧,徐元根.中澳初中数学教科书习题情境的比较分析:以“统计与概率”领域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01):91-95.

顾莉.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导学,2020(S2):85-86.

作者简介:韩冰(1983.1-),男,福建福州人,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