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理论下高中生物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模型初探

2021-08-22 14:53黄彧娴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

摘 要:2020年最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方案将劳动教育调整为社会实践与通用技术选择性必修课程结合的课程。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将其和学科知识相结合来研究,以突破“教学”局限,展现“教育”的生命力。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围绕生物学科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如何将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达到“教育”的目的,成为当前生物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教师可以结合“一核四层四翼”构建目标模型,设计有效的教学实践,通过SOLO理论的评价指导对教学进行反思并不断创新改进,最终达到深度学习下的育人目的。

关键词:劳动教育;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1-0049-02

引  言

当前教育的核心价值是立德树人,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德、智、体、美、劳所涉及的教育内容广泛,本文以高中劳动教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具体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一、高中生物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高中劳动教育开展的基础是学生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劳动意识。生物学科是一门既源于自然客观事实,又遵循人类实践活动规律的且实践性、探究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可以将生物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劳动过程的体验和学科问题的任务驱动,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

二、生物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的目标模型建构与课例研究

具体来说,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一核四层四翼”中,“一核”指的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四层”指的是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核心价值,“四翼”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将“一核四层四翼”与学科核心素养结合,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可以构建出以下目标模型(见图1)。

针对学科基础理论,教师可围绕核心素养,联系基础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意义,设计出相应的劳动实践活动[2]。以生物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为例,结合学科知识,教师可以将 “酶的本质和特性”这一节高中生物知识点与学生的劳动教育挂钩,依托在线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中洗衣粉种类的调查及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探究。具体如下。

(一)基于目标模型的具体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知识——学科基础理论);关注生活中真正存在的生物现象,提升在生活中运用生物知识的能力(价值——在生活中应用的意义);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体会科学探究的精神(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对生活中“洗衣”情境的体会,形成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实施过程

本次教学包含预备课和汇报课两部分,预备课包括基础知识回顾、深入思考、明确探究主题。在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酶的基础知识,思考酶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明确探究主题:生活中洗衣粉种类及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这一探究主题可细致分为三类课题,即探究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对衣物污渍的洗涤效果、探究加酶洗衣粉使用的最适宜温度、不同种类的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从旁给予指导。

学生汇报成果的形式包括自己拍摄的小视频、PPT、图片展示、合作式汇报。

教师评价包括总结各组优点;对学生实验原理书写的标准性进行评价,并给出新的书写范式;对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提出建议,如可以用表格或柱形图、坐标曲线的方式,从而促使学生对如何做好市面上洗衣粉的种类调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小结:学生的学习经历了知识的浅尝—萌发与现象关联的验证者探究—在劳动实践中关联所学—反思自己做法的科学性—反复咀嚼理论知识—细化后再次嘗试,这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实现深度学习的一种途径。

目标模型指导下的学科课堂可归结如下:教师应设计具有一定导向性的问题,借助相应的情境或贴近生活的实验指导,通过翻转课堂,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实现深度学习。

三、SOLO理论指导下的课例评价

比格斯把SOLO分类评价法划分为五个层次,即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在前结构层次,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单点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单凭一点论据就确定答案;在多点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在关联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在抽象拓展层次,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3]。

结合SOLO理论,以市面上洗衣粉的种类调查为例,学生能达到什么层次的探究结论,就意味着他能够实现什么层次的学习。

前结构(混乱):酶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学生无法准确描述酶的本质,需要看课本。

单点结构(概括):酶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学生知道并能说出相关的概念和特点。

多点结构(问题+素材整理):酶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酶是否可以在细胞外存在并使用?酶的特点和洗衣粉的成分设计有何关系?学生熟悉课本基础知识,能收集市面上的洗衣粉种类,特别是加酶洗衣粉,并进行归类整理。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蛋白质类,因此在生活中要注意洗衣粉的使用条件。

关联结构(问题+素材+关联+归纳):酶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酶是否可以在细胞外使用?酶的特点和洗衣粉的成分设计有何关系?使用洗衣粉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有哪些?洗衣粉种类有哪些?加酶洗衣粉种类有哪些?学生从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的异同对比可知不同洗衣粉的使用特点,并对家庭劳动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抽象拓展结构(问题+素材+关联+自己的思考——得出新的问题):关注所有洗衣粉的共性,特效洗衣粉的“特效”二字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不同加酶洗衣粉的成分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加酶”?洗衣粉与我们所学知识有哪些关联(化学原理)?不同品牌洗衣粉在成分上有哪些共性与差异性(趣味)?学生不断加深对问题的探究,在此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获得劳动体验,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并产生新的思考:如何制作更健康、更高效的洗衣粉?

结  语

综上,借助SOLO理论的分类方法,教师可以将课堂问题的评价从深度上进行分层挖掘,从而将学生引入层层递进的学习层次,帮助学生抓住生活中的小问题、小情境,启发学生的思考。

[参考文献]

黄佳钰.新时代如何开展劳动教育[J].智库时代,2019(10):38,41.

孙凤华.SOLO理论在教学与评价的动态融合中的意义:以思想品德课程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35(05):101-103.

李小燕.基于生物学科特色的高中劳动教育实践研究[J].高考,2021(11):103-104.

作者简介:黄彧娴(1981.12-),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