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初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

2021-08-22 06:26杨剑雯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欣赏教学美术作品初中生

摘 要:学生年龄较小,对美术作品缺少欣赏能力,对美术作品的认知与理解也略显稚嫩。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学情,实施欣赏教学,引导学生充分掌握美术鉴赏技巧与方法,通过持续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营造丰富的审美意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使用最基础的美术语言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激发学生对不同风格艺术作品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品位。

关键词:初中生;美术作品;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1-0093-02

引  言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以传授美术技能为主,很少涉及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学,以致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欣赏能力较低,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语言、文字、动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很多学生因为看不懂美术作品而对其不感兴趣,进而影响自身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的发展,这也不利于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增加美术欣赏教学比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注意对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解说

很多优秀美术作品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创作出来的,主题十分明确。如初中美术教材中第一课有一幅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学生都说看不懂,并且产生了许多疑惑,如格尔尼卡是什么意思?画面中那么多支离破碎的形象,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此时,笔者不忙于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而是先给他们讲毕加索创作此画的相关历史背景,告诉他们这幅作品是为了纪念在二战时期被法西斯轰炸的西班牙北部的一个古城——格尔尼卡,以及城中数千名无辜受害的群众所遭受到战争带来的死亡与痛苦。作品旨在重点表现西班牙人民的苦难与法西斯的暴行,借助艺术画面,传递了一系列极具象征意义的内容。通过对上述作品创作背景的分析,学生明白了画意,同时,对这一震撼人心的作品產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1]。

二、强调对作品内容、形式及艺术语言的分析

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对美术基本理论常识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将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概念给学生讲清楚,使学生对这些知识能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作品欣赏或美术创造[2]。

初中美术课本中的《簪花仕女图》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长卷式工笔重彩仕女画,展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它的艺术形式和技法风格既有其历史渊源,又和其表现内容密不可分。学生在没有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情况下欣赏它时,往往认为这幅画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不足为奇。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对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进行分析,使其通过对画中几个贵族仕女的神情、动态、服饰及活动场景的观察、分析,认识到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是贵族仕女养尊处优、无所事事、游戏于花蝶鹤犬之间的生活情态。画家采用了人物散落的构图,使人感到庭院开阔,人们生活悠闲,社会安定。画家在形象安排上采用高低错落、相互照应的方式,使画面产生节奏感、整体感。最后,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确:要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仅分析到这里远远不够,还要懂得分析画家在作品中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在用线上,作品采用传统线描表现了衣服的轻柔飘逸;在造型上,人物形象体态丰满,表现了唐代的审美风尚,并用华贵的服饰表现出唐代经济繁荣、生活富足的景象;在色彩上,以红色为主色调,整个画面显得热闹、吉祥,表现了社会繁荣安定;在艺术技巧的运用上,画家的手段也很高明,如在画中加上仙鹤、小狗等连接画面,丰富了环境层次感,使画面产生起伏变化。对艺术语言的分析要重点强调,这是很多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忽略的地方,也是学生知识缺漏的地方。教师通过详细分析这幅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懂得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必须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欣赏其他美术作品。

三、提倡对作品欣赏要有情感的投入

一切美术作品均是人们思想意识和情感的物化,其蕴含着艺术家的真情实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投入情感。比如,很多学生虽然知道荷兰著名画家凡·高,但是对他的作品不太了解。凡·高的代表作《向日葵》为何享誉全世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线等角度展开品鉴、欣赏。其中,笔触、油彩技法都生动地传递出画家对自然、生命及人生情感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教育和引导学生从多元化视角理解和解读作品中蕴含的审美意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美术创作蕴含情感特色的理解。比如,一些学生体会、领略到其中震撼激情;一些学生则关注其中所表达的色彩对比、扭曲笔触;还有的学生从中体会到对生命的呐喊[3]。

四、发掘作品的内涵,引导想象力的发挥

面对艺术品,在直观把握审美对象整体形式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发掘作品的内涵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获得审美愉悦[4]。中国画中的“空白”就是一个任人自由想象的空间。比如,在著名画家齐白石的《群虾图》中,画家将主要精力和笔墨用在刻画群虾嬉戏的场面,而将周围的场景一一省略,代之以空白。画家不多置一笔,任观者想象、品味这空白是怎样的场景,使画面意味更为深远,意趣更为盎然。

又如,凡·高的《向日葵》以黄色为创作基调,通过有深远意味的创作形式,引发欣赏者的审美想象。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将那花盘及花盘伸展又扭曲的花瓣想象为充满张力的新生命,或者将那葵花在俯昂张弛之间呈现的力的挣扎想象为沉默的,又欲呼喊的人像。这样,学生的想象在作品提示的精神轨迹上得到了创造性的发挥,获得了审美愉悦。

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除采用上述教学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自主讨论,不宜直接持肯定与否定的态度回答学生,因为对艺术的评价往往是见仁见智的,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敢学敢想的积极性,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使学生能够以多元方式学会最基础的美术鉴赏技巧,充分利用多元化渠道广泛收集多元信息,全面提升鉴赏与评述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在文化场景中理解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还要重视挖掘、整合地方文化资源,鼓励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使美术欣赏与品鉴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兴趣[5]。

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得当,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好课,并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通过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創设多样的教学情境,使美术欣赏课上得有声有色、直观形象,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感受、体验和创造美术教学中蕴含的人文美学。这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还能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结  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欣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这样,学生才能在初中阶段的美术学习中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并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观,为实现良好人格的塑造、提高素质修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黄炜.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探索[J].山西教育(教学),2021(06):71-72.

田源.做好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提升学生审美情趣[J].智力,2020(32):53-54.

作者简介:杨剑雯(1971.3-),女,福建仙游人,政教处副主任,一级教师,福建省南平市初中美术学科指导组成员,福建省南平市教育学会美术分会理事,曾获福建省南平市中学美术片段教学、说课比赛一等奖。

猜你喜欢
欣赏教学美术作品初中生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