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探赜

2021-08-23 00:36孔令雪
成才之路 2021年22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孔令雪

摘 要:作为心理发育还未完全成熟的群体,青年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思想、情感、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文章简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引导作用、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等方面,探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价值观;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2-0008-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新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环境更加多元,竞争愈加激烈。在这样一个历史和现实、国际与国内带来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的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群体将会面临思想、情感、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主观压力

大学生当初在高中阶段多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应试教育”的束缚、家长的全方位保护、生活经历的相对单一,容易使其性格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偏差。进入大学校园,人际交往成为较之先前单一生活的一个重要变化,而人际关系作为人的基本社会需求会直接影响自我的实现与肯定,自我优越感的消失和人际关系的疏离,容易导致大学生缺乏社会安全感,继而产生来自主体内部的压力。

2.客观压力

客观压力主要来源于日常学习、生活适应和就业与自我发展等方面。一方面,大学时期的学习方式多是自我约束型学习方式,从课程的广度转变为课程的深度,从记忆性学习模式转变为实践性学习模式,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将决定其在校成绩,继而会造成大学生的学习壓力。另一方面,就业压力是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压力,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慌、烦躁心理。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高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以此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首先,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成长成才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想,让大学生在人生扬帆启航的起锚阶段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使他们“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之下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是建立在个人对自我和环境客观认识之上的个人认知与行为、个体与群体、自我与社会的和谐状态。青年大学生是最容易被塑造的群体,处在信息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时代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便理性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而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大学生思想层面和心理层面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有时甚至很难界定。例如,感情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若未及时疏导则很有可能演变为道德问题。这就使得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阳光式渗透与宣传”,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继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心理。

2.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引导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要转变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引导作用。首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国家先后颁布一系列法规,为建设一支数量庞大的辅导员队伍提供政策支持。高校要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增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咨询服务)来看,辅导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以及生涯指导。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时、便捷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感受大学生的生活与情感,并依托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困惑,形成思想上的互动交流。其次,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常态。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辅导员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帮助大学生尽可能地减少负面情绪的连锁反应,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常态化的教育模式,辅导员要根据“预防—矫正—强化”三个阶段的特点,将以往“矫正为主”转变为“预防与矫正相结合”。要在互信、沟通的基础上,尽早、全面发现问题苗头,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做到“防范”和“引导”并行。

3.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未形成体系,课程较为分散,模式比较单一,难以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个体为本、以学生整体为本、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现适应性发展、潜能性发展、连续性发展和协调性发展的统一的重要实践途径,就是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紧紧围绕大学生这一核心展开,认识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充分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在平等的状态下探索与求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将调适性内容与发展性内容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调适性内容与发展性内容。调适性内容主要侧重“矫正”,通过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对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治疗,帮助其矫正心理障碍。发展性内容主要侧重“发展”,更加关注广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对大学生遇到的人生难题施以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构建强大的心理防线,设计人生发展的远大目标,预防心理疾患的萌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矫治”,结合调适性与发展性基本内容,加快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体系。

(3)打造多元化学习平台,优化教育方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突破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为大学生打造多元化的学习平台,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移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将协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机融合,注重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主题,摒弃“教师传授”的说课方式,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内视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必修、选修、探究、实践等多种形式,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大学生进行系统化学习。

三、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合力,协同作业,并且应当立足新时代大力推进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创新,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探索实践,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引导作用,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持续稳定开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段善君.发挥价值导向功能 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

[2]蔡亚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浅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2).

[3]张丽,蔺子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4(26).

[4]柳友荣,吴桂翎.回归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0(02).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