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艺术在展览中的运用

2021-08-23 23:44张因
艺术评鉴 2021年10期
关键词:展览留白

张因

摘要:“留白”是经典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展览形式设计的常用元素,具有突显、衔接、强化、装饰等功用,是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留白艺术在“风范长存——毛主席遗物展”中的运用,突出了该展览的主题和重点,在提升其美感的同时,辅助其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留白  展览  毛主席遗物

中图分类号:J0-05

一、什么是“留白”

“留白”本是中国传统绘画、书法艺术中一种十分常见而且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主要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有意留下空白的部分,以此烘托画面、营造氛围、传达情感,从而展现出留白不空,有无相衬,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它还有一个优雅的别名叫“余玉”,即“以布白凸显灵动,以虚空诠释丰盈”。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留白”逐渐被引入到设计的各个领域,并且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设计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构图元素和表现手法。大到诸如城市、乡村风貌的规划设计,小到诸如标识标牌的细节设计,无不流行着留白的美学。即便是在博物馆界的展览设计中,也同样行走着留白的趋势。

对博物馆的展览来说,留白既是形式,也是内容。它贯穿于整个展览场域,具有辅助展示、起承转合、增强效果等作用,是展览的有机构成部分,一般体现在展览的空间、立面、背景等方面上。

从展览的角度来说,通过疏密有致、繁简得当的留白,可以将展览各个元素有节奏有秩序地组合陈列,留空而不空,有间隔而不分散,从而展现出展览意到而形不到的美。从受众的角度来说,适当的留白便于观众分清主次,抓住要点,获得视觉上的享受和美感,或心灵上的放松。尤其是在如今压力大、节奏快的时代,终日奔忙的人们更加向往简约纯粹的生活模式,也更加喜欢化繁为简的处理方式。在展览中运用留白艺术,可以有效地减少纷繁复杂、冗长无用的信息的堆砌,避免展览各个层面的过度填充;同时,也有助于营造相对舒适、清爽的观展氛围,以缓解观众的局促感和紧张感,给他们带来片刻安宁,留下呼吸的空间和净地。下面以“风范长存——毛主席遗物展”为具体实例,探讨留白在展览中的运用和作用。

二、留白在“风范长存——毛主席遗物展”中的运用

“风范长存——毛主席遗物展”是一个依托遗物展现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崇高风范的专题展览。从2008年开始,该展在湖南韶山固定展出,十年后历经全面提质改造,于2019年重新对外展出。改造后的展览,在以陈列实物为主的基础上,大胆地采用了大批量、大面积的留白设计,包括空间留白、立面留白和背景留白等。

(一)空间留白

通常来说,“构成空间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点是所有空间的原生要素,其他要素都是从‘点这个基本要素派生出来的”。点的运动构成线,线的运动构成面,面面折合相叠形成体,体便是空间的量度。但在实际的观展过程中,观众无法看见概念性的点、线、面,却能通过造型、规模、色彩、采光、材质等感知到展览的空间。而空间的留白,是指留白而不白,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在“风范长存——毛主席遗物展”中,存在多个空间,按照内容的编排分,则有1个序厅、5个单元、1个尾厅。从序厅到尾厅,每个空间相对独立,又与下一个空间自然衔接过渡,并统一于整个展览空间中。空间展示的主角是毛主席遗物,但又不是一味地展示遗物,在空間与空间之间做到了适度“留白”,比如设置了水景、竹林、明窗以及分别以梅、兰、竹、菊铜雕为点缀的休息区等。这些由清水、绿植、铜雕等元素装饰的空间,看似与展览主题无直接密切的关系,却是展览的必要部分,有助于增强空间的透气性,减少观看的压抑感。它们犹如乐谱中的休止符,为观众留下了休憩、思索、回味、调适的空间。

(二)立面留白

“风范长存——毛主席遗物展”展示的主体内容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围绕勤政、清廉、博学、重情、雅趣等方面叙述展开。五个部分的立面都以大面积的灰色统领,去掉了繁琐多余的装饰性语言,选择了大量留白,把视觉焦点和中心位置留给了主要展品。立面上所有的照片,几乎都采用较小的尺寸,并且都整齐划一地安装在适宜观看的高度,其中,最大的一张照片只有115厘米(宽)*80厘米(高),其余的都只有52厘米(高)。观众只要走进展厅,便能很快感受到立面上的空,迅速捕捉到中心展品。

(三)背景留白

“风范长存——毛主席遗物展”兼具“纪念”与“博物”的特点,核心展品是毛主席遗物。出于文物保护和安全以及方便观众近距离观看的需要,绝大部分遗物都采用入柜展示,因而展厅使用了大量的展柜。所以,背景留白更多的是指展柜中的背景留白。为了不喧宾夺主,展柜里重点文物的展示,只用极少的辅助展品,甚至不用,同时,注意运用暖色系的背景色来突出展品。五个主体部分的展柜背景的色彩运用紧扣部主题,分别采用橙色、蓝色、绿色、红色、黄色,与展墙主体“灰”形成对比,增强了展厅色彩的灵活度。

留白在“风范长存——毛主席遗物展”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还有诸如图文编排的留白之类。但是,所有的留白遵循了对比、和谐、统一、规律等设计原则,避免了展览过于拥挤或空洞,取得了“满”与“空”之间的平衡。

三、留白在“风范长存——毛主席遗物展”中的作用

(一)突出展品,以物引人

一般来说,一个展览吸不吸引人,关键是要有亮眼的“物”。这个“物”是展览画面的中心,是吸引视线的点。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离不开留白的辅助作用。丹麦心理学家Rubin(鲁宾)曾设计了一款“人面-花瓶图”(Face-vase Illusion),解释了“图形-背景”理论,说明图形比背景更具有突显性,“在认知中占优势,是最为明显的成分,成为注意的焦点”,而背景突显的程度较低,可作为参照,具有某种描绘图形已知特征的作用。在展览中,展品类似于图形,留白则类似于背景;展品位于留白之前,留白具有突出展示展品的作用。“风范长存——毛主席遗物展”中充分地运用了留白手法。通过大量的留白,有效地避免了机械地罗列、堆砌展品的倾向,实实在在地将“物”推向观众眼前,突出其中心地位,诠释了什么叫“物以稀为贵”。观众参观时,也不会被过多的展品分散注意力,或无所适从。在随“物”移动时,把握展览的主次、重点,实现人与物的“对话”,同时,也不至于出现视觉疲劳或审美疲劳。

(二)烘托主题,以情感人

展览主题需要整个展览的内容与形式相互配合来予以支撑和诠释,同时也需要“留白”。“风范长存——毛主席遗物展”是一个紧扣时代脉搏,吸收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精选千件左右毛主席遗物进行展出的展览。它通过陈列一件件具有代表性的遗物,意在向人们展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勤、俭、廉、亲、清的生活准则”,以及开国主席毛泽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虽不是该展览的唯一主题,却是该展览最想要传达的主题之一。毛泽东作为从农村中走出来的人民领袖,毕生反对奢华萎靡之气,始终坚持节俭朴素的作风,得到了举世的公认和人民的尊重。所以,与之相匹配的展览风格,应该是庄重、简朴的。改造后的“风范长存——毛主席遗物展”恰恰运用了极简的陈列语言,大胆留白,使得整个展厅不炫目、不奢华,内容的重点、亮点突出,氛围低调、沉稳、庄重,形式简约、质朴、淡雅,于极简主义中再现了伟人事迹、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展览是一个十分纯粹干净的精神空间和风范场所,好似无声胜有声,能让观众迅速沉浸、清静。观众只要用心体会和感受,便能从展览中见人、见事、见情。

(三)优化布局,以美动人

在展览设计中,留白是为辅助观众参观和接收展览信息服务的。留白的运用,可以将各个展品组织起来、承接起来、串联起来,从而优化展览的布局,增强展览的画面感,营造展览的审美意境和氛围。留白对展览来说,不止为传达信息,还为传达精神情感、提升美感,在整个展览场域中起着突显、引导甚至引人入胜的作用。在“风范长存——毛主席遗物展”中,从空间的规划设置,到具体的展品组合陈列,都充分引入了留白的元素,各个方面彰显了展览的形式美。例如:主体空间与辅助空间、展品空间与休闲空间相辅相成,动静结合,自然过渡,在开阖转折的语言中,营造了曲径通幽的灵动态势,彰显了空间的节奏与韵律美。立面与背景的留白,简洁而不简单,充盈而不夸张,保持了适度的比例和尺度,处理好了以“物”为中心、靠“物”说话的主从关系,实现了展览版面的均衡与稳定。没有变化的布局,让人感到单调乏味;没有规律的布局,同样让人感到混乱无趣。“风范长存——毛主席遗物展”努力避免了这两种情况。不同形式的留白有規律地穿插在展览的各个层面、各个细节,与空间、展品完美交融、相生相长,从而使展览于变化中不失统一,更加鲜活、立体、形象,彰显了形式美的气蕴和韵味。观众在观展过程中的每一次停顿,每一次前行,犹如奏响美的乐章,将展览的美尽收眼底。

(四)节约资源,以简育人

作为社会公认的第二课堂,博物馆、纪念馆对国民的素质教育和精神教育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们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参观行为和思考。自古以来,勤俭节约是良言良训,无论是一人还是一家一国,唯有勤俭节约方能行稳致远。博物馆、纪念馆身为社会教育平台之一,在各项工作中更应带头展现艰苦奋斗、艰苦朴素的精神和作风,尤其是在展览建设上,不应过度追求华美富丽。“风范长存——毛主席遗物展”的提质改造,本着简约办展的理念,避免了过度烧钱的模式,声光电等的使用合理得当,实现了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确确实实将钱花在了刀刃上。在展览的形式设计中,大量的留白,减少了装饰上的花费,同时又只将最要紧、最核心的展品展现出来。这样的展览,展品不多,却十分精炼、宝贵,件件都是展现伟人风范的珍品,具有极强的叙事能力;展厅略空,却精神丰盈,与展览主题相得益彰。这样的展览,节约能耗,低声吟唱,不以炫夺目,却以内涵示人、文化养人。它想要向观众传达的是“简约而不失风雅”的价值观。

四、展览留白应注意的问题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简约办展已成为众多博物馆、纪念馆的潮流风尚。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留白艺术,不是因为吝啬惜金,而是为了提升展览的审美价值和共情感染力,更重要的,是为了节俭朴素精神的延续,为了给人们提供宁静、平和、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精神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展览留白有诸多优势、好处,但是有个问题仍然需要展览工作者予以重视,这就是:留白不是万能的,也不是随处可用的。事实上,在展览设计中,留白不是展览的核心要素,不占展览的主体地位,只是用来辅助陈列展示、强化展览效果的重要表现方式。这就要求,展览工作者在展陈工作中要对留白有正确的认识,更要有正确的留白理念。

首先,展览的留白不同于书画艺术的留白。书画艺术中的留白是平面的,而展览中的留白是多样的,既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如果将展览所有的展品比喻成“红花”,那么,留白就是衬托展品的“绿叶”。这片“绿叶”可以是一块有色或无色的板子,也可以是一个或大或小的空间等。展览的留白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空白”,不局限于“没有”,也不局限于“白色”,一切无指向性信息的、无装饰的背景、空间都可以用作留白。

其次,展览的留白应结合展览本身的性质、定位、目的、布局、受众等因素来设计,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留白的艺术效果而盲目求白。但是,对于历史展,尤其是事件展,留白则必须谨慎运用。因为,历史类展览对历史的主线、脉络以及展览前后内容的逻辑性、承接性要求更高。这类展览在形式表现上,既要有留白,又要让展览内容前后、上下呼应,绝不能随意断“章”,因而留白的处理必须把握好度,做到恰如其分。倘若留白过少,就会让人感到眼花缭乱,难以认清主题,分清主次;而留白过多,也容易让人产生内容缺失、不知所云、空洞无物的感觉。所以,留白过少、过多,都不是最佳的选择,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才是最恰当的。

最后,留白应遵循一定规则。留白是渲染和营造作品意境的艺术,也被认为是形式设计美感法则之一。但作为形式设计美感法则的它,应用到展览中,同样有着自己的原则。展览的留白不能是毫无意义、毫无规则的空白,它应与展览的天、地、墙,图、文、物等相匹配,保持合适的比例;在以“缺”或“虚”的方式突显展品、营造效果的同时,更不能打破展览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性以及整体风格的一致性。所以,在进行留白设计时,展览工作者应首先考虑留白能否遵循平衡、协调、对比、统一等原则,能否确保展览整体与部分的和谐性,能否确保整个展览场域的完整性、连贯性和通畅性。

参考文献:

[1]康益.留白,留的是什么?[N].光明日报,2020-12-29(10).

[2]晋洁芳,王启照.展览场馆空间设计[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4.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18.

[4]龙剑宇,邹燕舞,刘伟,等.探索革命纪念馆陈展新路 “风范长存——毛主席遗物展”改陈大观[N].中国文物报,2020-03-31(6-7).

猜你喜欢
展览留白
揭开古籍文献与历史图像神秘面纱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博物馆书画展览设计研究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关于低碳展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展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