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融入高师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和策略

2021-08-24 07:03严春华
文教资料 2021年15期
关键词:湖湘文化创新素质师范生

严春华

摘   要: 湖湘文化饱含创新意识,是培养师范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思想来源。以湖湘文化创新精神之当代传承为方向,结合师范生创新素质培养之实际,分析湖湘文化融入高师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 湖湘文化   师范生   创新素质

当今知识时代,创新能力成为支配和主导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教育的全面推进,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挑战,教师要承担起创新教育的责任。作为教师培养摇篮的高师院校,应把培养师范生创新素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因为师范生的创新素质关系着国家未来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在漫长的历程中,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是中华民族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法宝,中华文化积累了丰富的创新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创新方法和创新模式,成为今天创新的不竭源泉,其中湖湘文化以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成为其中的代表。以开拓进取、求新求变、创新精神推动湖湘文化不断发展,为开创崇尚创新的社会风气提供思想基础,可为提高民族创新素质提供理论指导[1],这是培养师范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思想来源。本文以湖湘文化创新精神之当代传承为方向,结合师范生创新素质培养之实际,探讨湖湘文化融入高师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困境和策略。

一、湖湘文化在师范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价值

湖湘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师院校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

1.为强化师范生创新意识提供思想基础。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需要教育工作者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在接受专业教育时应该培养青少年學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强化师范生的创新意识是大势所趋。湖湘文化中的“敢为人先”精神饱含开拓进取、吐故纳新的创新意识,湖湘人士在思想观念上的创新在历史上层出不穷:从周敦颐开创宋明理学,到胡安国、胡宏父子创立湖湘学派,再到王夫之提出“趋时更新”的主张;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到曾国藩创立湘军、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创办中国近代第一个兵工厂,再到郭嵩焘作为中国第一个驻外公使,成为中国第一位真正走向世界的外交人物;从谭嗣同力主变革维新,到黄兴、宋教仁、蔡锷在辛亥革命中为共和献身,再到毛泽东同志、贺龙同志等为代表的革命人士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成立新中国,可以说湖湘文化中流淌着创新的血液,因此将湖湘文化融入师范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用湖湘历史创新人物的思想与事迹,为强化师范生的创新意识奠定思想基础,让创新意识培养不再只停留于理论上的论证创新之意义,不再只用创业成功论证创新之重要,不再以为创新只是现在时局之需要……湖湘文化中名人创新事迹以客观真实之历史让未来教师意识到敢为人先的重要性,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2.为激发师范生创新勇气提供理论指导。

当今各类学校都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行为,一方面带来教学的规范化,另一方面容易让教师陷入循规蹈矩,缺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勇气。教师如果缺乏教学改革的勇气和胆识,那么培养创新型学生将难以深入推进。师范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勇气也是新时期创新教育不可忽视的任务。湖湘文化在这方面可为激发师范生的创新勇气提供理论指导。湖湘文化中“敢为人先”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四层含义: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革故鼎新的变革意识、不惧挫折的冒险意识[1]。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不惧挫折的冒险意识都和创新勇气有关。教师应该有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有民族意识、家国情怀,并以这样的情怀振兴民族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湖湘文化蕴含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之关注民生到贾谊的忧国之心,从左宗棠的收复新疆到谭嗣同以生命维护维新变法,再到现代历史上湖南人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湖湘有识之士的家国情怀、强烈的责任意识是历久弥新。教师担当着培养未来接班人的重任,必然应该具有这种责任意识,湖湘历史文化可谓激发这种责任意识的源泉。

教师应该有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英雄气概。创新之路往往是艰辛而困难的,难以一帆风顺,这时需要有不惧挫折、不畏艰辛的精神突破旧的局限,挑战新的高度。想要有这样的创新勇气,要先培养这种不畏艰辛的品质。湖湘文化的“敢为人先”就蕴含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勇气和气概。湖南人的一大特点是霸蛮,这种霸蛮特性包含不避艰险、历尽艰辛、披荆斩棘、百折不挠之精神,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历尽千辛万苦仍然矢志不渝,忧国之情澎湃于内心而不减。曾国藩一生中遭遇许多挫折,如科举失败、长沙之辱、靖港首败、九江大败……用他对逆境百折不挠、不畏艰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成就了传奇。创新之路并非坦途,充满各种挫折和挑战,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湖湘文化的“霸蛮”精神,为创新之途做好精神动力储备。

二、湖湘文化融入高师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困境

1.湖湘文化与创新教育理念的结合有待加强。

首先,一些高师院校创新教育理念不强。传统观念对基础教育中教师的理念认知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上,认为中小学生因知识储备还不丰厚,不具备创新能力,学习任务主要在学习掌握知识及锻炼相关实践能力方面。抱着这样一种理念,高师院校的创新教育和其他类大学一样,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只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开设创新教育方面的课程,没有将创新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以后的职业教育中。

其次,湖湘文化的创新精神在创新教育中被忽视。目前湖南高师院校的创新教育侧重于创新思维训练与创业精神培养,在创新精神培养上引用的素材多为创业成功事例,缺乏湖湘文化的引入。一些高校地域文化课程是以选修课或讲座形式开设的,重点会放在讲授湖湘文化的各类别知识上,没有从创新的角度关注,往往与创新教育没有交叉和融汇。可以说,湖湘文化与创新教育理念的结合需要大大加强。

2.高师院校创新素质培养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首先,创新素质培养没有系统、科学的规划。当今高师院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部分以创新思维锻炼为主要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这种形式的创新教育较单一,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创新素质教育主要涵盖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和教育。如果只有一门课程进行创新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过程,不仅是课堂教学,还应覆盖于实践教学、教育实习、生活教育等方方面面,从时间上应贯穿大一到大四,以至于从教后的继续教育中。

其次,创新精神考评体系缺乏。目前高师院校的创新教育是以创新创业课程形式展开的,这门课程以考试或者考查方式考查学生的创新教育接受情况。即师范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考核是通过课程考试进行的,但创新素质所包含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是综合性的思想意识,会反映到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不适合只用书面考试的方式考察,应该有多样化的考查方式。一些师范院校把重点放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考查上,创新素质的考查并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相关的量化考查体系。让学生对创新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只愿意把精力投入和绩点、奖学金挂钩的考查内容上。

这些问题的存在让一些高师院校的创新教育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更多地停留于形式,没有普遍、深入地展开。

三、湖湘文化融入高师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策略

1.学习湖湘名人思变求新之理念,培养创新勇气。

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学围绕考试内容展开,教师的考核以学生的成绩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师的教学自由,损害了其创新热情。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大纲上的教学内容成了一些教师习惯性的作法。培养教师的创新勇气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基础,湖湘文化中的敢为人先之精神,正是培养师范生创新勇气上佳的素材。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无论是在学术创新上,还是在救亡图存的创举上,都敢为人先,走在时代前沿,这正是创新勇气的代表性事例。

将湖湘文化融入高师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应该组织学生学习湖湘名人的创新事迹,参观他们的纪念馆、故居,让学生感受其敢为人先的勇气,并将其潜移默化为自身的品质,追求独立之人格,在教学上追求教学自由精神,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教育观念,不随波逐流,形成教学创新勇气。

除了感受湖湘名人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外,还应学习这些伟人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革新思想,让师范生以对国家教育事业负责及培养天下英才的社会责任感思考教育的使命、教育创新的重大意义,激发作为一个教师的热情。在湖湘文化中,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在宋代已声名远播,此后从明至晚清,书院都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湖湘许多文化名人受业于此,又在湖湘讲学,如郭嵩焘曾为岳麓学子,有传道济世的社会责任感,曾在长沙城南书院和思贤讲舍讲学,深具改革意识,作为清朝首任驻外大使,力主开眼看世界,然走在创新前沿的郭嵩焘却被国内守旧派所不容,对此郭嵩焘胸怀对国家的责任坦然以对:“谤毁遍天下,而吾心泰然。”成为超越所处时代力倡革故创新的先驱。他在教育改革上是新式教育的重要倡导者,最早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学习外国语言文字,晚年回乡创办思贤讲舍,增开西学课程。此外,参与教育改革的湖湘名人还有左宗棠、曾国藩,再到百日维新中湖南一系列新式学堂的建立,可以说湖湘大地在近代教育改革征途上一直走在前列,都是培养师范生教学创新的思想源泉。

2.创建湖湘文化协同育人基地,涵养创新人格。

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湖湘文化融入师范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是如此。要引入社会湖湘文化保护和传播的组织机构,让他们参与到高校创新教育人才培养中。

高师院校与社会上的湖湘文化保护、研究组织机构形成合作关系,在校内设立湖湘文化协同育人基地,基地将湖湘文化与创新教育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感受湖湘文化中培养创新素质,训练创新思维。基地可以通过空间环境设计布置、设立湖湘文化创新社团、开展各类活动协同育人。一是空间环境设计布置,可以在基地里面建设湖湘文化展厅,介绍湖湘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和文化名人的创新事迹,设立湖湘文化名人雕像、陈列湖湘文化中革新事件的历史文物等。二是在基地设立湖湘文化创新社团,以学习、探讨、研究、宣传湖湘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创新事迹为宗旨,组织社团成员定期开展活动。三是以基地为平台,开展文化协同育人的各类活动。例如可以开展以湖湘文化的创新精神为主题的各类讲座,举办湖湘文化创新精神演讲比赛,举办宣传湖湘文化创新精神写作比赛,举办湖湘文化创新精神话剧演出,聘请湖湘文化研究机构人员为基地兼职工作人员,同时定期邀请中小学从事创新教育的教师来基地,共同探讨从中小学创新教育实践出发如何融入湖湘文化创新精神,实现高师院校与文化机构、中小学校协同育人。

3.开展研究湖湘文化的各类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可组织学生分类湖湘文化,细化为若干类别,如湖湘文化等文化产品,分为诗歌、戏曲、绘画、湘绣……让学生对比发展历史再分为传统模块、当今模块、创新模块,这种区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传统与现在、传统与创新的对比中,感受创新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激发对这些传统模块的创新意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创新模块。

其次,组织学生对每一类文化产品及其模块进行学习、研究,设置相应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与创新设计等创新素质和能力。如对于湖湘戏曲文化可以设计学生文艺演出活动,对湖湘绘画艺术可以开展湖湘名人书画展览、学生书画竞赛,对湖湘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活动,调查传统民俗现状、保护情况和创新情况。学生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锻炼和培养了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等创新素质。

再次,在前面两类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已经对湖湘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学生进行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活动,交流分享对湖湘文化的认识、感受,探讨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组织学生进行湖湘文化的整理和传播活动。如整理湖湘名人故居资料库、整理湖湘名人创新事迹资料库,在网络上开设公众号、微博等宣传湖湘文学艺术、饮食文化、民俗风情、今天的创新发展等。通过这些交流探讨和整理、宣传活动,培养学生以创新发展的视角看传统湖湘文化,在发现文化和解决问题中锻炼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意识。

4.加强湖湘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能够营造良好的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师范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氛围。首先,校园环境景观的湖湘文化植入,设计和布局校园环境时应充分利用湖湘历史文化。从校园建筑到景观的设计,从校园景观的命名和装饰到校园公共空间的装饰与布置,都可以引入这些地方历史文化。大致可以引入的地方历史文化有地方历史名人、地方历史建筑、地方红色文化、地方历史特色文物、艺术品等类别。这些融入湖湘文化元素的实体,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校园文化景观的湖湘文化植入,师范高校可以选择湖湘文化有代表性的创新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景观中:一是将创新元素以剪纸、照片、工艺作品等艺术作品等形式装饰于校园公共区域、楼栋大厅、楼梯走廊、教室墙壁等;二是在校园绘画、各类标识、平面墙壁的图案绘制中植入湖湘文化创新元素;三是直接将湖湘文化创新元素应用到校园建筑和道路的命名中。讓校园文化景观体现出追求创新的价值导向,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参考文献:

[1]孙敬睿.湖湘文化中的敢为人先精神及其时代价值[D].衡阳:南华大学,2013.

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湖湘文化融入高师院校师德教育研究”(XJK18BDY004)。

猜你喜欢
湖湘文化创新素质师范生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功效研究
创新教育在大学成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生物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