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协同推进中小微企业科创能力提升

2021-08-26 12:47罗倩倩杨国华
科技视界 2021年21期
关键词:产教高质量协同

罗倩倩 杨国华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214153)

随着产业化、数字化的不断发展,新的经济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在新经济发展格局下,提高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切实增强其抗风险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小微企业在我国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和整体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1]。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按照企业注册数目统计,全国合计超过6 600万户。《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19》显示2019年中国中小企业景气平均指数为86.64,同比略有下滑,但总体稳定在合理区间运行,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面保持企稳向好,成为当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同时,国内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和京津冀一体化三大先行区域高质量一体化进程加快,海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入,都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

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无锡素来是民营经济大市,是“苏南模式”的代表城市之一,截至2020年第二季度,无锡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达78.23万户。然而,无锡民营经济目前整体的科技创新力和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就行业分布而言,民营经济的主体私营企业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个体工商户集中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缺乏引领行业的龙头企业,整体在产业链中地位不高。

目前,中小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科技人才和科研条件不足,资金与规模有限,这些都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其中,人才短缺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科研人才的缺乏往往导致科研能力不足,也容易成为城市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科技创新工作要以地方科技需求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通过构建信息、知识产权、投融资创新创业平台,提高城市的内生发展动力[2]。

2 产教协同是提升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产教协同推进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既是教育的使命,也是企业的责任和选择,更是校企双赢的共同发展之路。我国高职院校经过20年的发展,已从层次教育转变为类型教育,承担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能够促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匹配,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中小企业技术力量、人才团队均存在瓶颈,需要通过产教协同方式和开放式创新形式,汇聚更多的创新力量,加强前瞻性研究,深入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企业技术、产品发展。因此,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之下,要发挥科教与产业的协同效应,中小微企业更需坚定推进创新,大力提升中小微企业的科研与创新能力,显得尤为必需和迫切。产教协同的方式可以为中小企业引入外部创新资源,通过横向合作、技术服务等合作,形成产学研相互促进的科技创新局面,从而实现中小企业共享创新资源、获得高水平创新技术、促进创新的新模式,有效解决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瓶颈,推动它们走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创新之路,顺利实现知识转化应用,着力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促进科技型企业集聚发展。

3 产教协同推进中小微企业科创能力的路径探索

以产教协同推进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作需要发挥两个主体的各自功能和联合协同,建构产业与高校多元协同的模式——技术协同、人员协同、资源协同、空间协同、项目协同。

3.1 通过产教协同方式和开放式创新形式,共同构建开放协同平台

为更好地对接地方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的需求,企业与学校通过共建开放协同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形成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不断强化开放协同平台的社会服务功能和辐射效应,加快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成为企业人才及创新力的重要支撑服务平台,从而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开放协同平台形式可以分为多种,包括共建联合实训室、产学研合作基地、智库等科研平台、工程中心、产教融合平台、协同创新中心等。利用各方资源、创新管理模式、完善孵化激励机制、融合多方优势打造一流的技术服务团队,整合和发挥学校多学科人才和多专业复合的优势,大力推动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技术产品和应用系统研发,开发高质量培训项目,为地方中小微企业提供优质科技服务、职业技能鉴、技能人才培训、资源共享等服务,指导地方中小微企业开展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的提升工作。

部分中小企业非常注重技术创新,自身基础扎实、实力较强。高校可以与这类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共性技术服务主体平台,共同开发高质量培训项目,共建培训队伍,对有需求的其他企业开展培训,共同做好技术服务,带动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帮助这些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3.2 建立高校科技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和成果评价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完善

高校的学术研究成果到成果转化、产业化非常艰难,且成功率极低,多数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科技成果不成熟、企业需求不精准、转化过程不连续、转化路径设计不科学、转化资源配置不到位等问题。

因此,建立一套利益分配机制是关键,建立科学的科技评估体系是核心。为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是实施的关键手段。利益分配机制贯穿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更是离不开政策、投资、法律多个方面。需要针对不同的转化方式制定不同的转化利益分配机制。要借鉴国外在产学研发展方面的经验,改进科技研发成果的评价体系,出台科研成果转让规范政策,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政策,推动科技体制创新,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职称评审挂钩、与工作量考核挂钩、更是要在绩效分配中突出体现。

3.3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深度开展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必须对接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技术创新需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小微企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然而科技创新道路是艰难的,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必须改革人才培养传统模式,探索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组合,以设计思维培养创新人才,通过引入中小微企业的项目培养一批具备高技能创新能力的从业者。因此,要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深度开展产教融合。首先高校要对接地方重点产业需求,对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引入企业资源。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企业培训基地、把工厂建到学校,学校与企业构成命运共同体,不断完善校企双元育人。

总之,企业与科研单位有不同的资源。企业和科研单位要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协同作用,将各自资源投入到协同创新中,共同分担成本,共同分享创新带来的收益[3]。通过产教协同,可以发挥企业和高校双方优势,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促进成果转化,获得双赢。

猜你喜欢
产教高质量协同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