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音乐课堂中传承中国戏曲文化
——以苏少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捏面人”一课为例

2021-08-26 01:36
辽宁教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面人童谣民族音乐

吴 琳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要“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那么如何在低年段开展传统音乐教学,带领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文化?近日,笔者观摩了一位市级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其执教内容为苏少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唱童谣中的“捏面人”。整节课以孩子们最喜欢的童谣为基点,融入了浓厚的传统戏曲文化,使教学过程妙趣横生,魅力无穷。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一、读童谣学手艺,感知韵律节奏

师:图片上是什么?

生:面人。(有孙悟空、黑猫警长)

师:捏面人是制作简单却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手工艺,相传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捏面人的老爷爷本领大,捏出来的面人把眼睛看花,捏得什么呀?我们一起去视频里看一看。

(生观看视频)

师:同学看得很认真,大家有没有学会什么样的手法?视频中一共有四种——印、捏、镶、滚,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来学学手艺。

(生跟着学动作,读节奏)

印——双手打开,上下翻压,一拍一个动作,面团在手里被压得平整了。

捏——手打开向中间握拳,捏一捏,两拍一个动作,捏一件小衣服。

镶——小心一点,把小鼻子、小眼睛镶到脸上,四拍一个动作。

滚——手心对手心,前后搓动,速度要快,小尾巴小腿小胳膊就出来了

师:(跟着音乐模仿捏面人手艺)印——捏面人的老爷爷本领大,捏——捏出来的面人把眼睛看花,镶——捏得什么呀?捏得什么呀?滚——你说是啥就是啥。

【评析】

教师用几张面人图片开场,多数学生都见过面人,一下子就唤醒了他们的兴趣,可很多学生是没有仔细观察过面人的制作过程的。教师通过音视同步,播放“捏面人的老爷爷”捏面人的视频,学生饶有兴致地观看,进一步抓住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总结归纳并尝试这项传统手工艺的四种制作手法。接着,教师以低年级孩子最有兴趣的童谣为导入部分,童谣的内容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孙悟空等卡通形象,这个片段最重要的是执教老师在学生感受厚重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忘加入节奏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学习音乐技能,提升音乐综合素养。

二、展现地域特征,初探戏曲之美

师:《捏面人》就是根据河南豫剧曲调创作而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花木兰》的唱段,在戏曲中也有四大艺术表现手段——唱念做打。唱我们不难理解,念是什么意思?

生:念白,舞台上的说话。

师:做呢?

生:是舞台上做动作。

师:打,有剧情的表演,请你从老师的表演中看一看,这些动作是什么?是唱念做打中的哪一种表现手段?捏面人的老爷爷本领大(竖大拇指),捏出来的面人把眼睛看花(指眼睛),捏得什么呀?捏得什么呀?(抱拳、摊掌),你说是啥就是啥(高低掌)

(生做动作)

师:对,就是做!小朋友们,让我们四十五度角站好,跟着音乐试一试。(做动作)

师:(做戏曲腔念白)捏一个唐僧骑白龙马,捏一个猪八戒吃西瓜,捏一个沙和尚挑箩筐,捏一个孙悟空把妖怪打。这是哪一种表现手段?

生:是“念”。(就是说话)

师:这个说跟我们平时的说话不一样,需要吊吊嗓子,戏曲基本功。

(生吊着嗓子念白,体验戏曲腔)

【评析】

当今的小学生普遍对中国戏曲知之甚少,《捏面人》的曲调是采用河南豫剧素材改编而来,学生面对并不熟悉的河南豫剧,更是兴趣寥寥。以上片段,教师紧抓戏曲“唱念做打”四大基本功,实行分层教学,将“唱念做打”细化为一个个小任务:竖大拇指、指眼睛、抱拳、摊掌、高低掌几个简单的动作就体验了戏曲中的“做”;学生吊着嗓子用戏曲腔念上四句念白,便尝试了戏曲中的“念”;最妙的是最后一句“唱”:你说是啥就是啥,学生从语文对声调平平仄仄的处理中,感受到河南方言的音调特点,加上最后一字又重又长的拖腔,更是让河南豫剧的韵味彰显无疑,令人回味无穷。

三、学习戏曲文化,体验一招一式

师:戏曲讲究的是浓墨重彩,把这厚厚的油彩往脸上一抹,就是一个厉害角色,请同学们把口红拿出来。

(生迫不及待地拿出准备好的口红)

师:打开口红,食指打圈,找到双眉之间的印堂位置,用到语文当中的一个笔画——勾,红色代表正直刚强,这个扮相就出来了。除了脸部我们画好了,还有衣服,在我们戏曲中叫“行头”。老师想,如果我们把上衣变成披风就更威风了,谁来试一试?

(生腾出袖管,系上一粒扣子就成了披风)

师:让我们一起准备好来唱一出大戏,放一段戏曲锣鼓点。(给学生装扮时间)学生兴趣盎然。

师:小拳头攥好放在体侧。第一部分——做,第二部分——念,最后一句——唱,最后锣鼓经转一圈。(完整表演《捏面人》)

【评析】

只是学上几句“咿咿呀呀”的唱腔,是远远不能领会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的。要想让学生真正爱上这样的传统文化,教师就要从多方面让学生体验戏曲之美。口红往眉间一勾代表“勾脸”,塑造的人物就有了性格;衣服简单一披,便是“行头”,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传统艺术蕴含的细节、特点以及其中一招一式的韵味。在这样沉浸式的表演中,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

通过这样的综合体验感受,学生对中国戏曲艺术的情感体悟达到了新的高度。学生只有从小感受民族戏曲文化熏陶,培养民间文化意识,在他们幼小的心中种下“美”的种子,才能促使他们今后真正走进中国传统艺术,生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品出其中更深刻、更醇厚的“中国味道”。

猜你喜欢
面人童谣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童谣里的童年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快乐童谣
音乐教学中引入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
浅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孙空空 捏面人
师徒恩怨
面人王
面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