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共情的重要性及困境

2021-08-27 08:44李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期
关键词:共情思政困境

李丽

[摘           要]  高职思政课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政课教学中的共情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十分重要,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影响共情的困境。着重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共情的重要性及存在的困境。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课;共情;重要性;困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1-0008-02

一、什么是共情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自从共情这个概念提出以来,人们对共情的研究已远不止在心理领域,对共情概念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和全面。但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更认可这种说法:共情就是灵魂对灵魂的呼唤和回应,真正懂得共情的人,会得到更多的知心朋友,收获真正的友谊。在我们给学生讲思政课,启迪学生人生信仰,灌输国家主流价值观时,如果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怎么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虽然共情教学很重要,但教师和学生之間的共情教育却存在许多障碍或困境。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和分析思政课教育共情的重要性及困境。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共情的重要性

(一)共情力是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的前提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对教育者的接纳能够进一步促进其对所传授知识接受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悦纳能够增强受教育者对知识的感知力、记忆力和理解力,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受教育者认知体系的对接,实现情感共鸣,将知识内化于心,增强教育效果。教师通过共情会给学生营造一种被理解、被尊重的情感氛围,这种良好的氛围不仅能提高学生接纳知识的自觉性,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践行能力,将认知转化为行动。由于基础不够扎实,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度比本科生稍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通过共情,让自己首先被学生接纳,那么在讲授知识时,则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共情所达成的情感认同一方面使受教育者对知识的接纳更加积极主动,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实践的内在动力。而使内化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外化的道德行为,不正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吗?

(二)共情是师生幸福感的源泉

通过研究发现,善于运用共情技巧的师生往往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工作、学习、生活满意度会更高,他们比共情能力低的个体具有更加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少很多负面情绪体验。比如思政课教师在处理课堂上学生不愿意针对某一主观发挥性问题进行回答时,如果简单地认为这个学生不会或者有意抗拒老师的提问,往往会产生不良后果,比如让学生罚站,甚至将学生赶出课堂。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导致师生关系进一步紧张,学生甚至今后完全丧失对这门课的兴趣。具有高共情力的教师,往往能够细心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更敏锐地觉察学生的情绪体验、感受和想法,以学生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寻找产生这一行为的真正原因,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从这一角度去看,共情还是思政课教师实现情感关爱的一种有效形式,让教师避免没必要的怒火,让学生不因为课堂的手足无措而懊恼。共情在成就一位称职的教师的同时,也成就一位善解人意的学生。

(三)共情可以提升思政课吸引力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罗杰斯最初主要把共情运用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之后拓展到教育领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这一教育观的实质就是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堂之外,始终要和学生有高度的共情,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学生的感受和情绪。教师要了解学生,就要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除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之外,还包括学生的生活状况、心理情绪,甚至学生的家庭氛围、生活区域的特点,等等。教师课前备课,更是备学生,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而问题是否切合学生的所思所想,直接关系着课堂互动的效果。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想说的和感兴趣的,那么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会很高,而且围绕自身的真实经历回答的一定是真切和生动的,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带动更多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这一良好的互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也会产生更多反思,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整个课堂因为师生都是用心在沟通交流,所以能达到真正思政教育的效果。

(四)共情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探索精神

共情又被称为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和方法。思政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的开放性和拓展性很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但有的思政教师在上课时会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学生不爱回答或者说学生不屑理睬你的问题。这一现象在高职生中更为常见。你会看到,课堂上纪律很好,几乎没人讲话,但也没多少人在抬头听你讲课,他们都忙着玩手机,更不要说跟教师互动回答问题。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教师需要反思,很可能是你的课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不管是内容还是上课的形式都不是他们喜欢的、需要的或者好奇的。怎样让学生愿意听课、愿意互动呢?共情这一技巧很重要。如果你对学生足够了解,如果你设置的问题是学生愿意说、也愿意听的,结果一定不一样。

三、高职学生思政课共情的困境

(一)网络和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诱惑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体现,现在的大学生以“00后”为主,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从小被电脑、手机、平板等包围,很多人养成了“一日不可无网”的习惯,换句话说就是成为现代科技的“奴隶”,他们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网上的时间远远比现实中与人交流的时间要多。他们更喜欢视觉化的表达,如“抖音”网络视频、图片、各种表情包等。对网络的痴迷导致很多大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不愿跟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这就给老师多方面了解学生,进而达到共情增加了阻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诉求不契合

思政课教材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而高职学生理论水平相对较弱,教师若在课堂上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呈现课堂内容,很多学生会觉得课堂很枯燥。教师很“讲理”,学生却不愿理。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摸清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要及时转换授课方式。既要将学生喜欢的现代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又要将教材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表达。从而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的课堂效果。另外,有的思政课教师在对最新的理論进行讲授时,往往停留在官方喊口号的层面,而不对理论形成的背景、原因及与每一个人的密切关系进行详细解读,学生往往感到教师讲得很“高大上”,却并不认可,“情感认同”危机凸显。

(三)师生交流少导致情感弱化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成了名副其实的“低头族”。根据德国数据统计互联网公司调查发现,近年来,全球民众每天对着手机屏幕的时间明显增加,中国以每天3小时位居世界第二,人们平均每6.5分钟就会看一眼手机。对青年学生来说,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他们也很依赖和相信网络中的很多人和事,他们甚至更愿意向网络那端的陌生人而不是向身边的老师敞开心扉,诉说情感。而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教师天天忙于各种社交、职称问题、科研等,他们下宿舍、进课堂以及课外和学生共同活动和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和学生谈心谈话越来越少,这无疑会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高职思政课往往是大课堂,一般教学规模在60~100人之间,人数较多,而思政课课时一般每周4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往往只有课堂的几十分钟,无法深入了解学生,师生之间更多的是“点赞互动”,这也弱化了师生感情,影响师生共情。

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能接受理论知识,更要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促进个人和社会进步的行动,因此,理论能够真正入脑、入心很关键,而师生之间的共情是让学生乐于接受理论知识的重要因素。但在实现共情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境,如何了解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冲破困境实现师生共情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侯选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情感构建[J].甘肃社会科学,2018(2):57-63.

[3]孙炳海.共情: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J].江苏教育,2017(64):1.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共情思政困境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跟踪导练(一)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