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海外版头版插画的视觉符号研究

2021-08-30 07:07代逸群胡芳
今传媒 2021年8期
关键词:视觉符号中国日报跨文化传播

代逸群 胡芳

摘 要:本文以《中国日报》海外版头版插画为例,探究插画内视觉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特点和应用价值。研究表明,头版插画中的视觉符号具有主题直观化、内涵形象化、民俗文化背景化的特点,在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仍需增加多元性,重视传统性,并加强其意象的丰富性,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多向传播。

关键词:视觉符号;插画;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8-0074-04

一、 引 言

视觉符号是传递信息的媒介,由多种要素符号组合而成,如线条、光线、色彩、强力、表现、平衡、形式等[1]。它具有“广泛性与普遍性、直接性与真实性、开放性与多义性、可译通性与跨文化性”的特质[2]。杜士英曾将符号分为推论符号和表象符号,提出视觉符号属于表象符号,具有表象符号的“意向性、不可言说性、情感性和非推理性”等特征,且由于视觉符号的内涵意义需要认知和传达功能,它还具备一定的认知性、可解读性以及不可分割性[3]。

视觉符号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设计领域,如脸谱[4]、戏曲[5]、建筑[6]、视频[7]、杂志[8]等。目前有关报纸插画中的视觉符号研究有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曾琪认为视觉符号与版式内容在报纸设计中具有统一性,并补充了艺术符号编排的一般规律[9,10];许期卓则在研究美国报纸图形设计中,分类整理出报纸中视觉符号的创新之处,同时强调了视觉符号选择和版面设计的重要性[11,12]。然而,少有学者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报刊上视觉符号的具体特点和价值。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報纸(特别是海外版)都对版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因此具有跨文化特性的视觉符号应该获得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改版(2016年年底开始改革)前后《中国日报》海外版头版插画中视觉符号的特点,挖掘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为将来文化的传播提供思考方向。

二、 头版插画中视觉符号的特点

(一)线条风格

改版前的插画线条勾勒简单,偏短且常为粗线条,背景留白。插画风格受到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多为漫画风格,使用夸张与变形的手段直接或含蓄表明设计者对时事的理解。整体来看,此类插画能强化主题,但较少考虑文化传播,作为文化载体的能力有限。

设计者在注意到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后,插画特点就大大改变。改版后插画的线条逐渐细腻写实,弧度明显,具有飘逸感和动态感。部分插画还运用了白描这一中国传统艺术手段,这类插画虽线条简单但勾勒的事物却真实传神。插画风格也具有多样性,既有清新时尚风,宁静唯美风,也有真切写实风,但其最为突出的风格是浓郁的中国风,这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输出。

(二)色彩搭配

改版前《中国日报》海外版头版插画风格偏向西方漫画,常赋予严肃事务幽默诙谐的色彩,营造轻松的氛围,在颜色选择上比较夸张浓厚,

喜欢使用色彩对比、明暗对比,让人一眼看去就忍俊不禁。改版后插画中的颜色符号则更为清新淡雅,整体色调一致,多使用暖色调,有时也会采用原本用以营造沉郁氛围的冷色调(如淡绿色、淡蓝色),以显通透之感。此外,设计者开始寻找新的色调搭配,不再局限于传统,如图1的基调色为巧克力色,就连竹林也不是经典的翠绿色。相较于传统色彩尤其是正色,淡色的选择相对减少了文化差异可能引起的误解与矛盾,适当扫清了文化传播的阻碍。

(三)视觉符号丰富性

改版前插画中的视觉符号相对量少、突出,以便凸显主题,而改版后的插画视觉符号不仅能表达主题,而且内容丰富充实,具有艺术美感。图2是比较典型的改版前的插画,运用隐喻手段将欧盟比作“皮划艇”,将中国市场比拟为“急湍汹涌的河”,主题生动明确。然而插画中的视觉符号主要是皮划艇上的外国人,即使有中国长城作为背景也略显单调。图1是插画改革成熟期的作品,其主题明确、视觉符号丰富且带有美感,既有流淌的巧克力液,也有东方面孔的妙龄女子和身后的竹林,整体比较协调。

(四)文化象征符号

文化象征符号是指能够代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元素,常作为文化沟通的载体。改版前这类符号出现次数不多且多为广为人知的符号,改版后该类符号则具有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文化象征符号多出现在节日主题上,如春节主题中的春联、鼠年主题中的老鼠邮票等;服饰造型方面的视觉符号也文化性十足,如在表现喜庆主题时,中国民族服饰主要是旗袍式上衣(如图3、4、5所示),旗袍不仅能展现女子的窈窕身姿,本身也承载着文明与传统,印度服饰则是头巾和裹裙或长衫(如图4所示)。此外,设计者通过运用一些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如古琴、屏风、围棋棋盘等,成功赋予插画浓郁的中国风,并借助其他国家的典型视觉符号,如图4中俄罗斯的巴扬琴、巴西的Atabaque乐器,向读者呈现各国不同的文化风貌,促进了文化多向交流的进程。

三、 视觉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一)主题直观化

视觉符号主要是通过刺激人们的视觉感知,和主题文字联系在一起,从而直观地表达主题。当主题是春节时,插画中会出现一系列和春节有关的符号元素,如舞狮子、红包、鞭炮、饺子等,色彩鲜艳,营造出春节特有的喜庆、热闹的氛围,即使没有报纸文章的后续描写,插画的高贴合度也能让读者感知到主题。不过,这些视觉符号能否被感知和受众的情感经验有关。古德曼在《艺术的美学》中论述符号系统时,曾提出“审美经验中的情感是识别作品具有和表现何种特性的手段”[13]。也就是说,当读者具有与主题相关的图示背景知识,情感被激发时,才能更好地感知主题信息。因而,主题的直观化具有相对性。

(二)内涵形象化

当主题比较明确具体时,视觉符号直观化的特点就相对突出,而当主题比较抽象,如为外交经济、军事建设时,视觉符号往往和主题无直接关系,联想意义则更加明显。例如,当英国脱欧临近,英国前首相特蕾莎·梅访问中国时,以此为背景的一幅插画描绘了蝴蝶挣脱封闭盒子向上飞翔的画面,后附中英经典建筑与和平鸽符号。插画中盒子似欧盟,翅膀上带着英国国旗图案的蝴蝶象征英国,蝴蝶与盒子即讲述英国脱欧事件,中英建筑符号指代访问的两个国家,和平鸽寓意中英和平建交,多层内涵通过视觉符号都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减少了文字赘述的负担。因此,视觉符号可以凭借其形象化的特点,简单而含蓄地表达比较抽象的主题或多种诉求。

(三)民俗文化背景化

文化的传播因与历史积淀有关而具有了历时性,报纸则多与时事相关,相对而言具有同时性,两者很难平衡,但改版后的插画成功中和了两者,其中和民俗相关的视觉符号功不可没。这类视觉符号大多和主题无关,有时借用情感迁移的手段来发挥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例如,在赞扬中国熊猫在外交上的贡献时,插画背景中的视觉符号是围棋、屏风、琵琶、茶道。虽然这些与熊猫没有直接联系,仅代表中国民俗文化,但大部分读者对熊猫的喜爱之情可以自然映射到作为背景的视觉符号上,在潜移默化中熟悉并喜爱上中国的民俗风情。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称作“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也可以用《对酒》诗中的一句“爱屋及乌,柔远能进”来解释。

四、 视觉符号使用中的主要问题

凭借独具一格且满满中国风的视觉符号,《中国日报》海外版成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其仍存在需要改进之处。

(一)意象选择较单调

《中国日报》海外版在改版之后,插画常重复使用传统意象,如蝴蝶、凤凰、和平鸽等。尽管这些视觉符号降低了文化误读的可能性,但却乏善可陈,艺术创新性不足。就和平这一主题而言,设计者最常使用的意象是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或交握的手,意象主体比较固定,创新性仅能从和平鸽数量及其飞翔姿势的变化或手掌的色调变化中窥探一二。但事实上我国在亚洲运动会和奥运会期间,曾使用羚羊、熊猫、燕子作为和平使者,这些也同样可以沿用到插画中。又例如,在表现绿色环保主题时,惯常使用树林象征未受污染的自然界,视觉符号较单调,联想范围较局限。由此看来,意象的重新挖掘应当是必要的。

(二)新兴视觉符号引入不足

文化的传播需要借用经典文化元素,为此插画设计者精心挖掘了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符号,如琵琶、屏风、古琴等,对于报纸而言也可称为新兴的视觉符号。但能够象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视觉符号仍需大力挖掘,目前的视觉符号主要集中在部分中国国粹上,但实际上我国的文化瑰宝灿若星海,戏曲、武术、服饰、民间工艺(如泥人、剪纸、刺绣)、神话故事等文化遗产均能给予设计者新的符号创作灵感。

(三)部分经典符号改动不当

由于某些色彩于不同国家的褒贬含义不同,因此《中国日报》海外版插画设计者不再使用中国传统色彩,即赤、白、黑、青、黄,而是采用新的色彩元素,事实也证明这种新兴的色彩搭配符合大众审美,利用全新色彩创作的插画吸引了海内外读者的广泛注意。然而这种搭配并非全部适用,在描绘某些经典的图像上容易失真。传统的飞天女神像(如图6所示)色彩艳丽,面部似佛像,背景常为金黄色,整体看上去富贵而飘逸。《中国日报》海外版中的飞天女神(如图7所示)则像宫廷妃子,半托琵琶,美则美矣,却因色调整体偏柔,少了端庄感和灵动感。秦楠曾提出“中华民族传统色彩艺术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创造中积淀形成的,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趣,具有强烈的视觉表现力与冲击力”[14]。故而,在强调正确解析文化之余,我们也应当思考如何将传统色彩注入现代插画中,不应以偏概全,避之若浼。

(四)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权衡

《中国日报》海外版的改版进程表现出设计者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的权衡。改版前的插画偏实用性,注重的是对主题的理解与表达;而在改版后期设计者使用夸张、比喻等手段的频率逐渐降低,转向重视插画的艺术显微,装饰感增加而主题构建强度相对减弱,这些容易引起插画视觉符号内涵意义与主题本质脱钩的风险。例如,图1的插画能给人留下巧克力糖果美味的印象,却不容易突出中国巧克力企业拥有强劲势头的主题。因此,如何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权衡可能是未来设计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未来插画发展到过度强调艺术性而忽视实用性的阶段,由于没有深意仅有美感的插画难以将国家的各种理念深入到受众内心,通过插画促进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可能就会遇到阻碍,这些也会违背《中国日报》海外版头版插画改革的初心。

五、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中国发展变化”。在对外传播中,文化是交流、交融、交锋的主战场,而报刊视觉符号作为承载民族文化历史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手段对推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日报》海外版头版插画利用各种或经典或新颖的视觉符号,将主题直观化,内涵形象化,民俗文化背景化,成功吸引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但其插画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有些意象经典却老套、视觉符号挖掘仍不够、视觉符号的内涵义在减少等。因此,設计者应继续寻找代表中国优秀文化的视觉符号,将中华文化以多元的方式如实传递给受众,提高国家的辨识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英明,罗忆.视觉符号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J].当代传播,2007 (6):22-24.

[2]史婧炜.视觉符号跨文化传播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3]杜士英.视觉符号的性质与特征[J].美苑,2010(6):86-88.

[4]谭征.京剧服装与脸谱的色彩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08.

[5]杨蕾.古代戏曲色彩考论[D].河南大学,2013.

[6]卜骁骏.视觉文化介入当代建筑的阐述——视觉技术、大众与消费[D].清华大学,2005.

[7]董媛媛,田晨.社交媒体时代短视频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J].当代传播,2018(3):28-30.

[8]郑保卫,赵丽君.视觉符号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基于西方国家主流杂志封面图片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2(12):53-60.

[9]曾琦.视觉符号与版式内容在报纸设计中的统一性表现[J].中国艺术,2013(4):134-135.

[10]曾琦.数字时代报纸视觉符号艺术编排规律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21):85-86.

[11]许期卓.视觉符号的创新——美国报纸图形图表设计技巧的运用(上)[J].中国记者,2006(2):84-85.

[12]许期卓.视觉符号的创新——美国报纸图形图表设计技巧的运用(下)[J].中国记者,2006(3):86-88.

[13](美)纳尔逊·古德曼著.彭锋译.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4]秦楠.中国神话元素在现代插画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5.

[责任编辑:武典]

收稿日期:2020-09-22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日报》国际版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S201910500081)。

作者简介:代逸群,女,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从事隐喻研究;胡芳,女,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语篇分析及隐喻研究。

猜你喜欢
视觉符号中国日报跨文化传播
漫画
浅谈标志
浅析九江双蒸酒酒标设计的视觉符号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城市宣传片在对外传播的推广策略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
《中国日报》:中国成第一大“电子竞技”市场
浅析传播于语境中的视觉符号
《中国日报》欧洲版荣获英国“最佳国际报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