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新版《江姐》创作的传承

2021-08-30 05:38马达
歌剧 2021年7期
关键词:江姐歌剧院歌剧

马达

民族歌剧《江姐》创作于196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根据小说《红岩》改编并搬上歌剧舞台。《江姐》演出后好评如潮,是我国民族歌剧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很荣幸,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举国欢庆之际,我与这部经典作品相遇了。2021年4月4日,上海大剧院。随着第三遍场铃的敲响,上海歌剧院“青春版”民族歌剧《江姐》拉开了大幕。不知道为何,我感到这一刻无比神圣、庄重。

每一次媒体采访,记者一定会问到的两个问题。其中一个就是为什么叫“青春版”?我总是这样回答:“因为台上的演员太年轻了,平均年龄不到30岁,幕后的主创团队大部分都是‘80后,所以我们叫它青春版。”可我知道,这“青春”背后的意义,却是沉甸甸的。

人生中第一次听《红梅赞》《绣红旗》等经典唱段,我还不到小学一年级,我的母亲经常会把这些歌曲挂在嘴边,还有经典的“冲!抓!走!”,我甚至惯性地认为电视里所有的叛徒都叫“甫志高”。

经典民族歌剧《江姐》一直是上海歌剧院保留剧目,每年都会如期与观众见面,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自2009年进入上海歌剧院艺术室工作以来,我接触的第一部原创歌剧就是《江姐》。作为复排导演,必须尽力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而近十年的复排经历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因为当导演专注于修复和调整的时候,才会真正触摸到作品最本质的东西——音乐的表达、剧情的节奏、人物的塑造、表演的细节、身段的编排、调度的准确……这些对我而言就像破江入海,宽广无比,迷人且深邃。如果说古典歌剧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磅礴,那《江姐》则让我看到了舞台魅力的浩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歌剧院决定重新制作经典民族歌剧《江姐》,对整个创作团队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我面临的第一大关就是导演阐述。面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剧目,什么才是当下能立足的思想呢?有一种強烈的想法涌入脑海:不必纠结在创作本身上,而是要弄清楚《江姐》这部作品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以及我们为什么要重新创排《江姐》这部经典。

近几年全世界经历了太多的波折,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各国经济百废待兴,唯有我们的祖国,面对疫情,展现了中国速度——一方有难八方饱和式救援,在一次次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凯旋;面对外部力量制造的种种困难,一一攻克。祖国以实际行动告诉国人,只有祖国富强,才能为我们赢得尊严、赢得尊重。

我爱我的祖国!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点一滴,都在印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如“红梅精神”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铮铮、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这一切本就深入炎黄子孙骨髓的意志,也是《江姐》这部作品所传颂和弘扬的。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曾有多少人担心红梅精神会被年轻一代所遗忘,可当灾难降临时,如今的年轻人并没有让父辈们失望,他们接过旗帜砥砺前行。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深刻地感受到,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们从精神上找到了这部作品与当今时代的高度切合点——时代在变化,但祖国前赴后继的青年人仍心怀祖国,跟随党的领导,时刻准备为国为人民牺牲一切。这就是老一辈常说的“红梅精神代代传”!

记者问的第二个问题,是针对原剧我们做了哪些调整和改变?其实这一点对于年轻的团队来说难上加难,如果没有足够的了解和深度的理解,轻易改动一部经典作品是非常忌讳的。

在创作过程中,有几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如此经典的剧目如何重新创排?剧本音乐近乎完美,我们要调整什么,改变什么?怎样才能够吸引年轻的观众走进剧场欣赏《江姐》,爱上《江姐》?

在一次排练中,我看到快退休的老师不厌其烦地给年轻演员讲述他们当年是如何从他们的前辈那里学东西,一招一式,一字一句,仿佛京剧一样,生怕把祖辈留下的东西给传丢了。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将《江姐》这部作品的“精气神”留在舞台上。排练的过程中,上海歌剧院也会时常组织《江姐》的老戏迷们探班。这些观众看过几代“江姐”的演出,是我们上海歌剧院的老朋友,而年轻的演员们也会在排练后跟他们交流,询问他们观看联排后的感受。在四楼的排练厅里,夕阳透过云层映在地板上,看到那种温暖、和谐的场面,创作团队突然间意识到了什么——重新创排的意义不在舞台本体,而在于精神意志的坚守与传承,守该守的,破该破的。

在我看来,创新的前提是要吃透原有剧本及其音乐架构。《江姐》中每一个人物都是个性鲜明的经典形象,剧情节点恰到好处,矛盾冲突集中;音乐与人物完美贴合,风格明显,结构清晰,很多唱段脍炙人口,传唱度极高。从这两方面看,我们要“守”,这是优势更是成功的基石。但我们还是做了一些微调,让乡丁、警察局长等色彩型人物改用重庆口音,其他人物也会时不时夹杂方言,提高故事的地域性和个别场次的趣味性。在演员的演唱技法中,团队加强了山歌的韵味,这对美声唱法的青年演员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视觉,是我们的另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随着戏剧市场的蓬勃发展,仅2021年上半年就有几十部舞台剧作品在上海上演,戏剧样式种类繁多,观众也是与日俱增。如何在百花齐放的今天,让歌剧《江姐》深入人心,除了故事、音乐外,视觉也必须要跟随时代审美的变化而变化。

舞美设计韩生老师和朱嘉君老师给出了完美的答案。不均衡的画面、黑色的速写风格是视觉的主体,黑白灰三色调象征着新中国成立前人民所经历的苦难,画面的倾斜与失衡象征中国旧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形象、生动、准确。全剧的最后,当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时,舞台上开满了怒放的红梅。那一抹红色染透了整个剧场,也是这版制作中唯一一次在舞台上出现大篇幅的鲜艳色彩——那不仅是烈士的鲜血,更是新中国给人民带来的希望。这个舞美设计方案也给了张顺昌和刘沈辉两位灯光设计老师很多灵感。旧版歌剧《江姐》的灯光,一直追求真实地还原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但这一版,设计师们更强调人物内心的刻画、人物内心情绪的衬托、人物关系的表达等,力求准确、清晰,要达到名副其实的简约而不简单。新版《江姐》中的每一件衣服,都是服装设计莫晓敏老师带领自己的团队,亲手打磨层层处理,使得服装件件精致且层次分明。造型设计闵晓梅老师更是每天跟导演组沟通,力求每一个人物造型、妆面都完美。道具小斌、音响大包等,也都是根据新版《江姐》的创作理念进一步去修改、完善。

不懂就问,是我们青春版《江姐》创作团队的优良作风。遇到问题青年演员会主动请教老师们,比如本版的舞台监督赵庆老师曾出演过《江姐》里的杨二嫂,还有王达根老师的警察局长、迟喜秋老师的蒋对章等,正是这些老师毫无保留的言传身教,才换来了青年演员的飞速成长。

所以,何为“青春版”?这三个字是沉甸甸的期望,承载着一代代《江姐》剧组创作者们的心血和付出。我们深知这一版《江姐》还有太多的不足,但这仍是一个好的开端,也是传承的延续。如今上海歌剧院已经到了第六代“江姐”,将来会有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我们会沿着师长们铺就的道路继续前行,虽然艰辛但却很快乐。让更多的人了解歌剧、走进歌剧、爱上歌剧是我们肩负的重担与使命。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经典民族歌剧《江姐》的创作是一种传承,我们要让永恒的旋律在人民的心中回响。

猜你喜欢
江姐歌剧院歌剧
走进歌剧厅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江姐”大战“鼠小弟”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