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传承的“铁人颂歌”

2021-08-30 05:38景作人
歌剧 2021年7期
关键词:三重奏铁人歌剧

景作人

“铁人精神”是中华民族奋斗史上的奇迹,“铁人颂歌”是歌颂这一奇迹的伟大旋律。一个国家只要有了“铁人精神”和“铁人颂歌”,就一定能够一往无前,战无不胜。

今年正值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弘扬和发展“铁人精神”,唱响和传承“铁人颂歌”,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为此,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于2021年推出了原创歌剧《铁人三重奏》,将三代铁人的英雄气概及奋斗业绩通过舞台艺术呈现出来,使今天的人们在歌剧艺术栩栩如生的表演中,再一次感受、感悟、感化“铁人精神”的全部内涵。

歌剧《铁人三重奏》是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文旅厅主办,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演出的。该剧是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亦是“艺心向党,以艺助学”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文艺活动项目之一。6月27、28日,该剧在哈尔滨大剧院连演两场,包括文旅部专家,在哈业内外人士及广大歌剧爱好者观看了演出。

众所周知,歌剧是音乐戏剧中投资最大、难度最高、艺术容量最广的门类,排演它,没有深厚的多方面积累是难以成功的。而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是首次排演歌剧,为此他们启动了全院一切的艺术资源,创演中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建党百年之日前完成了任务,将这部歌剧如期伫立在了舞台之上。从这方面看,他们可以说是在铁人精神的鼓舞下,依靠艰苦奋斗取得了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颇具实力的创演团队

《铁人三重奏》的创演团队是实力满满的。编剧谭博是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院长、黑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作曲张海林是中国国家话剧院作曲,导演是国家大剧院青年导演沈亮,指挥是中央歌剧院音乐总监、杭州爱乐乐团音乐总监杨洋。

其余各部门的设计主创亦为当今歌剧舞台上的生力军:舞美视觉总设计陶雷,灯光设计刘传龙,人物造型设计张孔文,音响设计陈雷,道具设计唐伟臣,舞蹈编导赫珈,戏剧导演暴洪海。

演员阵容共分两组,我观看的一组演员是:傅伟林(饰王进喜)、吕元杰(饰王启民)、刘航(饰李新民)、苑畅(饰孙承荣)、马里(饰穆罕默德)、张琪(饰陈宝玲)、房立巍(饰刘师傅)、王晓帆(饰启民母)、屈慧(饰王伟)、杨威(饰张强)、吕欣潞(饰女工)。

这是一部气宇轩昂的歌剧,全剧充满着豪迈的气概和振奋人心的精神。其中三代铁人不平凡的事迹通过音乐戏剧的舞台呈现,再次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因此说,这部歌剧的上演,完全可称得上是一堂生动的党课,剧中三代铁人为祖国,为民族所做出的一切,给观剧者们带来了一次深深的教育。

由于《铁人三重奏》要在舞台上同时表现三个主要人物,故这个特殊性给编剧带来了不少困难。为此,编剧在构思剧情时,借鉴了器乐演奏中三重奏的形式,将三个主要人物作为三个主体,利用不同的场次衔接进行穿插、“拼贴”式的表现,同时以类似器乐演奏三个声部横纵向对比的手法,将三代铁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共同基点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在时间跨度、世纪转换、时代传承的三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戏剧场景。

剧作家在构思该剧的结构时,强调了分段叙述、交叉对比、重点突出的原则,在情节呈现上带有一定的新意,在人物塑造上则以写实为主。人们看到,在这部歌剧中,叙述性、再现性、升华性占有很大比重,而人物的特点则是通过以上三性来展现的。当然,这部歌剧中也有抒情的段落,王启民与妻子、母亲、孩子之间的感情,以及家庭、事业、情感方面的取舍等情节,都是富有抒情特性的,而正是由于这些抒情情节的存在,才使得第二代铁人的无私精神得到了完好的衬托与展示。

《铁人三重奏》的人物设置和情节设置都较为复杂,三个主要角色都被编剧安排了重点情节(如王进喜率众打第一口井,因制止井喷而跳入泥浆池搅拌水泥。王启民不顾妻子生产和母亲病故奋战在科技一线,李新民在国外因打井被叛军劫持等),且在这些情节中加入了很多对比性的“插部”,使剧情显得更有曲折性和说服力。

《铁人三重奏》的作曲是张海林,据说他是从大庆走出来的作曲家,如若属实,接受这样的创作重任应该是得天独厚,理所应当的。

张海林写的音乐从头至尾充满着激情,是一种革命英雄主义的典型表现,在剧中,他以坚定、豪迈的音乐语言塑造了第一代铁人王进喜。以自信、执着的音乐语言塑造了第二代铁人王启民,以彪悍、刚毅的音乐语言塑造了第三代铁人李新民,同时以众多辅助角色不同风格的音乐语言作为衬托,将三代铁人之间的事业传承、性格传承、精神传承进行了“移木嫁接”式的表现,并为全剧正能量的体现提供了坚定而夯实的基调。

《鐵人三重奏》采用的是西方正歌剧形式,除咏叹调、重唱、合唱外,剧中的衔接部分基本采用宣叙调来串联。这部歌剧中三个主人公分别采用男中音、男高音、男高音声部,而他们的音乐个性则是通过人物特点来设计的,如:第一代铁人王进喜沉稳老练,选用男中音饰演,第二代铁人王启民是知识分子,选用抒情男高音饰演,第三代铁人李新民富有朝气和勇气,选用接近戏剧的男高音饰演。如此安排,作曲家是希望通过音域、音色的变化,为剧中角色带来时代与性格方面的双重区分。

《铁人三重奏》中的大部分咏叹调是语气式的,它往往根据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发展而变化,更主要的是,这些咏叹调都在表现一种富有坚定性、斗争性和革命性的精神,其中豪迈的气概占有主要地位,例如王进喜的咏叹调“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当然,剧中也有几首抒情性咏叹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陈宝玲(王启民之妻)在哄孩子入睡时唱的“摇篮曲”以及启民母在思念儿子时的唱段,还有启民女儿所唱的儿歌“数星星”等。这些唱段都很有旋律感,它们在与三代铁人刚毅般的英雄咏叹调相对比时,自然增添了几分充满人性色彩的,富有关爱和期望的阴柔之美。

歌剧中重唱与合唱的段落也有很多,尤其是合唱,唱出了气势,唱出了决心,唱出了力量,为整部歌剧的精神升华带来了气氛上的渲染。乐队部分也同样如此,音乐写得铿锵有力,富有一种顶天立地的精气神。在整部歌剧中,乐队音乐的游动穿插较为自然,铜管声部的运用很有技巧,全剧的音乐张力亦有着较为清晰的体现。

如今的中国民族歌剧,戏剧力量与音乐力量的体现都与舞台的直接呈现密切相关,在现今的高科技时代,由于舞美、灯光、道具、多媒体等综合项目的长足发展,歌剧的整体效果越来越带有视觉的优势(过去仅为听觉优势),如此便需要导演在舞台呈现的综合把握上下大力气。

《铁人三重奏》的导演是国家大剧院的青年导演沈亮,她是一位拥有大型歌剧执导经验的导演,曾参与和独立执导过多部中外歌剧。沈亮的导演风格是舞台戏剧感强烈,抒情性突出,场面调度整洁大气。她在执导歌剧的过程中,既有传统的逻辑理念,又有新思维的艺术呈现,是一位有胆量、有创意的新派导演。

執导《铁人三重奏》,沈亮强调了人物形象在舞台呈现上的逼真效果,在处理三代铁人的几场戏中,她重点突出了人物性格、个性、气质的体现,以强调共产党员先锋作用的特殊手法,赋予了这三位领头人以开阔的内心展现空间。

《铁人三重奏》各个段落的舞台呈现都是到位的,演员调度与站位也较为丰满和立体化。我认为,这一切都是与沈亮的整体构想紧密相连的,应该说,沈亮在执导《铁人三重奏》时抓住了一个根本的命脉,那就是要将三代传承的“铁人颂歌”真实地展现在舞台之上。

杨洋是一位年轻的“老指挥”,他从事指挥专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作为一位有实力、有作为的指挥家,杨洋一直雄踞在国内一流指挥岗位上,他目前是中央歌剧院、杭州爱乐乐团、杭州国际音乐节的音乐总监。

杨洋指挥歌剧可谓行家里手,早在中国爱乐乐团担任助理指挥和常任指挥期间,他就跟随德国指挥家维瑟及韩国指挥家郑明勋学习过歌剧指挥,故在指挥技巧和经验上不乏积累。担任中央歌剧院音乐总监及首席指挥后,他先后指挥过《茶花女》《图兰朵》《卡门》《红军不怕远征难》《玛纳斯》《萧红》等中外歌剧。

此次担任《铁人三重奏》的指挥,杨洋发挥了他整体把控歌剧的特长,将舞台及乐池上下融为一体,很好地渲染和表现了歌剧主旨中的英雄主义气概。在演出中,杨洋能够很好地控制乐队音量,使其与舞台上的声乐达成和谐的效果,同时他还能恰如其分地提示舞台上的歌唱演员,使其能够在一种舒适的状态中从容地歌唱和表演。应该说,《铁人三重奏》两场演出的成功,杨洋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铁人三重奏》的舞美、灯光、人物造型、舞蹈编导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亮点,这些综合项目给人们带来的总体印象,就是与歌剧主题与主旨的自然贴切,这些特点从歌剧的完整演出中都能够清晰地感觉出来。

《铁人三重奏》的演员阵容十分均衡,傅伟林、吕元杰、刘航三人均为外援,其余则是黑龙江歌舞剧院自己的演员(包括合唱团)。傅伟林、吕元杰、刘航饰演了三代铁人,他们的声音、声部各有差异,但在舞台上的唱演都很有个性。傅伟林身材高大,声音浑厚,他饰演的王进喜富有坚强的英雄气概。吕元杰属于抒情男高音,声音清亮而富有柔情,他饰演的王启民给人以内向而坚定的感觉。刘航的声音高亢且富有穿透力,他饰演的李新民给人们带来了开拓、坚韧、勇敢的印象。

其余演员中我比较欣赏张琪的演唱,这个女高音声音透彻,乐感突出,剧中那段“摇篮曲”她唱得十分亲切,很有一种温柔的甜蜜感。

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合唱团及交响乐团在演出中都有着上乘的表现,尤其是合唱团,他们在舞台上边唱边演,虽然个别地方因经验不足略显局促,但整体上却很有投入感,气氛上亦显得十分高涨。交响乐团虽是首次演奏歌剧(正式演奏自己的作品),但在杨洋规范而富有技巧的指挥下,整场演出相当顺畅,没有出现明显的纰漏。

此外,剧院舞蹈团的表现也很抢眼,因特点所需,本剧中安排了很多舞蹈场面(士兵舞、非洲民众舞等),这些舞蹈场面都有着富有个性的编排,它们在剧中为衔接剧情,烘托气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歌剧《铁人三重奏》的直接观感。

缺陷与不足

然而众所周知,歌剧是一种高深的艺术,它的综合技术含量实在是太高了,且创作周期、创作规律、创作支援等方面非常复杂。而最重要的是,歌剧创作需要一定的专业规格,它的基本的框架和表现手法要有一定的达标准则,而对于一部原创作品来说,要想完好地做到这一切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因此它在创演方面存在缺陷与不足是十分正常的。

《铁人三重奏》也不例外,尽管从艺术正能量上说,它具有很高的教育性和影响力,但从专业角度来看,其缺陷和不足同样有所存在。以下我就在此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首先说剧本。

其一,《铁人三重奏》的剧本概括性强,戏剧点突出,但话剧味道过浓,且叙述、表述过多,缺乏以点带面、重点升华的戏剧性处理(唯有王启民的部分多些)。

其二,剧中采用分节式拼贴手法,以三条主线表现人物,然而整体契合上过散,欠缺内在的有机主线,致使该剧的连接效果稍显混乱。我认为,既然是分节表现三个主要人物的事迹,不如干脆加一个戏剧朗诵者(或类似古希腊戏剧中的歌队长),使他以跳出剧外的身份(也可忽进忽出),对全剧的时代跨度、时间局限及具体事件做一些引领式的介绍,如同一缕针线般将拼贴的部分缝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够给戏剧的进行带来完整的舞台呈现。

其三,剧本中对于歌词的创作不够“讲究”,很多歌词不适合音乐来表现,现在剧中的很多旋律是在硬套歌词,听起来十分别扭。

其四,歌剧是用音乐来表现的(主要表现手段),鉴于这一点,剧作家在创作一部歌剧剧本时,首先要在其中隐埋下音乐的主线,使整部剧的戏剧结构与情节展现容纳到音乐的逻辑发展之中。然而《铁人三重奏》却欠缺这一点,由于全剧带有过重的话剧思维,致使情节中口号式渲染过多,情感纠结与迸发式的高潮则略显不足,而剧中音乐主线的作用亦难以发挥。

再说音乐。

其一,作为一部原创歌剧,作曲家首先要在构思时考虑好它的音樂戏剧风格和音乐表现手法,从而确定其依照统一的逻辑线路发展。《铁人三重奏》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考量,但表现得不够明显、不够清晰、不够坚定,从而使全剧的音乐常常陷于一种不够稳定的“飘忽”之中。

其二,歌剧中人物的主题动机不够明确,尽管从音乐性格中能够区分角色,但在音乐旋律中却并没有明确的提示,如此这般,角色演员在舞台上就很难将人物的音乐形象立住,同时亦使音乐的主题表现作用受到了削弱。

其三,某些咏叹调旋律写得不够合理,音符的走向不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尽管作曲家是想写出区别于抒情歌曲的歌剧音乐,从而扩大咏叹调的表现力,但如此无规律的音符走向,很难使听众获得听觉上的满足感并领悟出音乐的内在含义。再有,一些咏叹调中的高音运用有些莫名其妙,它们与音乐的自然流动似有相悖之处,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王启民在其咏叹调和重唱中的几个高音,听起来费劲、难唱且没有效果。

其四,乐队部分写得过于“大众化”,欠缺歌剧音乐中精雕细刻的手法。尽管铜管声部的和声作用及特性效果发挥得不错,但弦乐,尤其是木管的主导作用不够理想。当剧中抒情性音乐出现时,音乐中难见木管组合的精美重奏以及单簧管、双簧管、长笛等乐器的独奏,致使音乐失去了通过独特音色来表现情感的细腻效果。

最后说表演。

《铁人三重奏》的主要演员表现得都很好,可以说演出了铁人精神的气概。然而,剧中的表演还是有些表面的程式化,有些本该感人至深的情节未见深入的挖掘,例如:王进喜跳入泥浆池的场面显得很匆忙,欠缺之前的号召铺垫和动作铺垫(尽管唱段很有气势)。王启民别妻母的场面也流于一般,很多动作都在人们的预想之中,没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揪人之处。李新民在国外打井的戏显得较为松散,人物的表现及个性的突出都未做到高度集中。

从演唱上讲,三位外援歌唱家都有着很好的声乐本钱和专业技能,然而他们的演唱大多有着过于“撑吼”的感觉(吕元杰稍好),明白的人知道他们是在表现铁人的英雄气概,但专业人士若从美声的角度来看,就感觉这样的演唱缺乏韵味、缺乏深度、缺乏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我认为,我们的演员应该从内心中认识到,铁人们虽然是英雄,但他们首先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歌唱家的演唱如果失去了对人性内涵的表现,那歌声中所唱的英雄就只剩下一副空空的躯壳了。

歌剧中其余演员的表现均可圈可点,只是有些人(包括群众演员)由于缺乏经验,在舞台上略有紧张和不到位的表现,相信通过日后的大量实践,这些年轻演员一定会逐步成熟起来的。

以上是我对歌剧《铁人三重奏》所提出的意见,此意见仅限个人观点,在此提出供创演者参考。

《铁人三重奏》是一部具有可歌可泣精神的歌剧,它以舞台呈现和音乐升华的手段,大力弘扬了大庆精神,讴歌了三代铁人的感人事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铁人精神的世代传承,做出了一项实实在在的贡献。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的这一力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同时也是该剧院全体艺术家引以为自豪的艺术硕果。祝贺歌剧《铁人三重奏》的成功,愿不朽的铁人精神世代传承,愿经久不衰的铁人颂歌永远高唱。

猜你喜欢
三重奏铁人歌剧
三重奏
三重奏
寻访铁人精神之旅
海上铁人郝振山
铁人远去,侠之终结
走进歌剧厅
幸福三重奏
粮的三重奏
全能三项:你也能够成为铁人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