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本科教育的内外机制比较研究

2021-08-30 11:18马烨任文启
克拉玛依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课程设置培养目标

马烨 任文启

摘 要: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专业,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期待培养能够扮演专业角色、胜任专业实务的高质量人才。本研究对照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指导性规范性文件,通过梳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先发展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实践,比较国内外社会工作教育在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异同,以期为社会工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国内外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大同小异,而在课程设置上则略有差异。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应当自觉学习先发展国家,也应当肯定现有差异是发展过程中基于本土的实际需求、现实条件和发展要求所作的调整与修正,同时应当正视现有人才培养中的欠缺之处,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标准三个方面加以改善,以更好服务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建设,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6;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1.03.07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马烨,任文启.社会工作本科教育的内外机制比较研究[J].克拉玛依学刊,2021(3)57-65.

一、问题的提出:社工培养内外有别吗?

虽然人们对“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专业”产生共识,但对这一专业的内涵界定却在不断变化演进,尚未达成一致。由于“社会工作”这一概念由西方泊来,在诸多概念界定中,较为普遍地将其专业内核指向“人在社会系统中所产生的问题、议题与需求”。[1]Segal等将其归纳为两大类:协助个人适应其周遭的生活环境,以及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们的日常生活。[2]即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重点同时兼顾个人与环境,以及其间的互动,这是社会工作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最大的区别”[3],以帮助个人、家庭、团体、社区或社会增强或恢复其社会功能。[4]2014年,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IFSW)和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Social Work,IASSW)修订社会工作的全球定义,重申和肯定了专业使命:“作为一个以实务为本的专业及学术领域,社会工作推动社会改变、社会发展、社会凝聚、和人民的赋权及解放。社会正义、人权、集体责任和尊重差异等原则是社会工作的核心。基于社会工作、社会科学、人文和本土知识的理论,社会工作以联系个人和组织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和促进人类的福祉。”[5]

我国的社会工作呈现“教育先行”“后生快发”的特点,在体制政策、实务探索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已自成体系。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作为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阵地,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以来,如今也成为继美国之后提供社会工作教育的高校最多的国家。[6]至2019年初,除港台地区以外,我国开设学士教育(BSW)的高校增长至348所,覆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硕士教育(MSW)的有150所,社会工作方向的博士点共17个,每年培养毕业生近4万名。[7]与欧美自下而上由社会需求催生的渐进式发展不同,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蓬勃发展不仅与经济社会变迁和新兴的社会需求有关,而且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推动有关。[8]究其原因,首先是党和政府推动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以回应日益增长的专业社会服务需求;其次是从1999年开始,随着教育部“面向21世纪促进中国教育发展的政策议程”发布,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本身进入发展的快车道。[9]除了这些内部力量,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界也起了加速作用,港台地区的机构、同仁在教材、师资建设上均有助益。[10]可以说,“马甸会议”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大量学习、借鉴社会工作先发展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教育的经验。

然而,伴随着社会工作30余年本土化、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发展进程,在现今的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方面,我国与国外是否存在不同之处?在比较过程中,我们将比较的重点放在“高校社會工作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同时,选择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社会工作先发展国家。原因是,首先,关于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的主导话语主要是基于这些国家,在探索我国社会工作教育未来发展时,对其最新的教育政策做一些比较研究是必要的;其次,我们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到我国当前的社会工作教育具体有何需要完善之处,或者在本土化的道路上有何能够突破之处;更重要的是,为确保“十四五”规划中社会福利服务的有效输送,更加需要高质量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撑,因而,党和政府对新时期社会工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通过国际比较,找出契合本土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尤为迫切。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对国内社会工作教育的比较基点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文科类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社会工作专业)》(以下简称“指导性专业规范”),这也是各高校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教育的基本遵循(暂不含括中国港台地区)。

二、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培养目标之内外比较

学术界对社会工作是否应该专业化和去专业化虽有分歧,但在现实层面,社会工作已经成为国际间认可的一门专业。任何专业的教育,都有其独特的知识和意义,包涵教育目标,也包涵教育方法。[11] Shulman强调专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称职的实务做好准备,而实务者能力的基础在于思考、执行和正直的行动,教育的重点在于发展实务者“为了行动而理解,为了服务而行动”。[12]

(一)国内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指导性专业规范中,将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工作服务与社会管理实务人才……学生要求具备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社会工作方法与技能,能在民政、司法、劳动、社会保障、卫生、教育、文化等政府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以及非营利组织等其他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和慈善公益团体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社会福利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虽然指导性专业规范在培养目标中并未直接采用“通才”等词汇,但是以“全面发展”来表明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视,并且对学生在专业价值、理论与方法的培养成为社会工作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对于能力的要求则主要从服务面向和就业去向予以确定,基本涵盖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等提供公共服务的全序列,这本身就表明期待所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为一定的“应用型通才”。同时,虽然各个高校在社会工作专业“专精化”发展下已经开始意识到专业特色方向培养的重要性并在相应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上有所体现,但总体而言,学术界也普遍认同,本科教育是培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人才、为满足社会各种需求、能够承担多种任务而采取的通才教育。[13]

(二)国外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培养目标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CSWE)2015年更新的《教育政策与认证标准》(Educational Policy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EPAS)中明确本科阶段是为学生的通才实务(Generalist Practice)做好准备,[14]与2008年版教育政策中的注重内容(学生应该被教什么)和结构(教育组成部分的格式和组织)不同,[15]新版聚焦于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通过社会工作教育确保学生能够在实务中展示出整合和应用的能力。

无独有偶,加拿大社会工作教育协会(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CASWE)在2021年更新的《教育政策与认证标准》(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Canadian Social Work Education)中也明确本科阶段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为通才专业社会工作实务做好准备,指出社会工作教育要符合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以及对公平和社会正义的承诺,促进卓越的社会工作教育、实务和学术活动,以培养专业的社会工作者。[16]

澳大利亚社会工作者协会(The Austral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AASW)在《社会工作教育与认证标准2012》(The Australian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2012,ASWEAS)中指出,澳大利亚的社会工作遵循全球定义,教育必须展示如何协助学生对该定义进行批判分析、理解和承诺”。入门级专业社会工作教育也是通才教育,旨在培养其“思考以得知要做什么”以及“为何如此做的原因”,成为“称职的、有效能、有技能、有知识、有伦理和自信的实务者”。[17]

与上述三个国家不同,英国社会工作局(Social Work England,SWE)在其颁布的《2019教育和培训标准》(2019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andards)并未强调通才教育,但是要求社会工作教育“必须确保学生达到英国社会工作专业标准”,为注册成为社会工作者做好准备。[18]

社会工作是以实务为本的专业,概览先发展国家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在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可知当前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与入门应该为通才取向,为培养通才实务者做好准备。通才取向受到社会系统理论的影响,[19]在实务中社会工作者专注于不同的个人、家庭、团体、社区与社会系统,处理各种不同的问题与需求,在各种不同的领域提供社会服务,而且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与方法,其思维与行动必须兼顾个人与环境,因而需要更全面、广泛的知识基础,尊重不同的价值体系,以及具备广泛的专业技能。[20]也就是说,为回应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社会工作者执行通才实务所需共通的目标、价值、知识和技能,使社会工作者得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实务领域、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让社会工作整合成为一个专业,这种创造性融合的观点涉及“社会工作如何实务”,有助于服务效能的提升。[21]

(三)内外比较与国际标准

比较发现,国内外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大同小异。国外比较注重“通才实务”这一基本要求,意味着让毕业生具备基本的“专业能力”,可以在本土不同的环境中与服务使用者一起工作,无论是美国的采取考试制度,还是诸如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建立了注册制度的国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均以训练专业社会工作者为己任,以最终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为倚重。而如何养成呢?IASSW与IFSW(2020)联合发布最新的《全球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标准》(Global Standards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Training)围绕院校、教师和专业本身三个社会工作教育的要素,指出社会工作教育在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和预期成果上,必须能够证明其如何达到以下要求。[22]

1.明确方案目标和预期的高等教育成果;

2.确定方案的教学方法,以支持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3.课程能够反映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知识、过程、价值和技能,并应用于特定的社会情境;

4.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对社会工作价值、知识和技能使用的自我反思能够达到初步熟练的程度;

5.课程设计考虑到文化、政治、经济、传播、卫生、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全球因素的互动影响;

6.该方案符合国家和/或区域/国际确定的专业目标;

7.该方案涉及本土、国家和/或区域/国际发展需求和优先项;

8.提供教育准备,以开始对于个人、家庭、团体和/或社区(功能和地理的)的社会工作实务干预,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

9.社会工作方法的使用应尽可能基于干预有效性的证据,并始终促进尊严和尊重;

10.管理、行政支持、基础设施以及相关资源足以支持该方案;

11.在国家和/或区域资格认证机构认可的情况下,授予具有特色的证书、文凭、第一学位或学士水平的社会工作资格。

IASSW(2020)将此一版本的标准形容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新篇章”,社会工作教育能帮助学生成为批判的、伦理的、称职的实务者。这些新表述一方面可以为我国高校社會工作教育的培养目标更新提供新的参考与借鉴,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在不同的国家,其所谓的“通才实务”和“专业能力”,均要能够适应本土的社会及服务使用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三、高校社会工作教育课程重点之内外比较

(一)国内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课程重点

在指导性专业规范中,建议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教育课程包括社会工作学科基础课程、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方法课程、专业实践训练四类,其中核心课程有: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工作概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理论、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工作伦理、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专业实习等。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对原有主干课程进行微调,除了与社会学相关的社会学概论,形成含括与社会工作基础知识相关的社会工作导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学,与直接服务方法相关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与间接服务方法相关的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政策概论、社会保障概论,以及与研究法相关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11门主干课程。这些主干课程的开设情况也是社会工作专业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全部开设才为“合格”。与此同时,实习也被视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计入本科阶段的学分数。指导性专业规范对实习形式提出建议,如社会工作观察和认识实习、实践和运用实习、综合实习,以及社会服务实践,且专业实习建议不少于20学分、800小时。而按照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关于开展社会工作专业评估的通知》要求,对专业实习时数作了更为详尽规定,其中研究型大学实习时数不少于600小时为合格,教学研究型大学不少于700小时为合格,教学型大学不少于800小时为合格。

(二)国外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课程重点

比较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课程重点可以发现,课程设计几乎均以成果为导向,培养毕业生呈现某些相同或类似的学习结果,如对专业角色的认同、信守专业价值与伦理、促进人权与社会正义、对研究的重视、尊重多样性和文化差异、能够运用知识和技能与服务对象互动等(见表1)。CSWE(2015)明确指出课程设计为“结果取向”,目的是达至9大社会工作能力。[14]CASWE(2021)则要求课程能够使学生达成13个核心学习目标,相较于先前的版本,强调了反殖民主义、反种族主义、原住民等课程内容。[16]AASW(2012)除了要求开设精神健康、儿童福祉与保护、跨文化实务、原住民社区实务4个方面的具体课程之外,学生被期待掌握社会工作实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社会工作伦理、实务方法、实务技能、实务脉络、实务场域、其他专业的知识,能够从事跨专业的实务,表现出9个方面的特质和学习成果。[17]

(三)国外的实习教育重点

此外,这些国家普遍重视本科阶段的实习教育。CSWE(2015)将实习教育作为社会工作的标志性教学法,规定至少提供400小时的实习教育,以整合课堂所学和实务实践,指出实习教育和课堂教育在课程中同等重要,均有助于培养专业实务所需的能力。[14]除了至少40%的通识教育和50%的专业教育以外,CASWE(2021)认为至少700小时的实习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的关键和独特之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精进学生的专业价值、知识与技能。[16]AASW(2012)也将实习教育视为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以协助理论和实务的整合,规定至少完成两个领域至少1 000小时的实习教育。[23]SWE(2019)则要求每名学生至少200天(含30个技能日)的实习时间,并且至少在两个实务场域实习,其中一个为法定场域(statutory setting)。[24]这也呼应了IASSW与IFSW(2020)对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中实务教育的重视和倡导,认为应将其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足够的时间、复杂的任务、学习的机会,以确保学生为专业实务做好准备。[22]

(四)内外比较与国际标准

比较国内外高校社会工作教育课程设置的重点可以发现,在课程方面,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分别只列出9个方面的要点,含括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知识和技能等维度,以及对政策与研究的强调,但是对于具体的课程则没有严格规定。也可以认为,这些国家对于课程的设置比较有弹性和多元化。而国内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程上,一方面有更为明确的规定与要求,另一方面虽然知识类、方法类以及研究类的课程均有纳入主干课程,然而,国外极为重视的价值类课程并未纳入主干课程,也不作为专业评估的必修课程,仅有指导性专业规范中作为建议的社会工作伦理。然而,社会工作是最重视价值的专业之一,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实践,因而社会工作价值可以说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事实上,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指出教育中缺乏价值培养,[25][26]因而课程设置中缺乏相关课程,确是值得省思的议题。

另外,在实习教育方面,尽管对实习形式与时数有初步要求,然而根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14年的统计,在实习形式上,采用短到2-3个月、长到6个月的“集中实习”,学期中以每周1-2天进行“同步实习”的高校均有;在实习时间上,低于400小时的高校仍有13.6%。[10]因而,实习教育是否能够真正发挥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是否应该对实习形式、内容及督导等做更为规范和严格要求等,均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议题。

在最新的国际标准中,IASSW与IFSW(2020)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课程应含括“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工作”和“实务中的社会工作”,前者指的是为了批判理解形塑社会工作的政治、社会、法律、文化和历史的力量所需要的更广泛的知识;后者指的是设计和输送有效的、伦理的和称职的干预所需要的更广泛的技能和知识。[22]從这些要求上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国际最新标准之间,尚有一定差别。

四、如何开展高质量社会工作教育:内外比较的考量

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工作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是党和政府为解决新时期社会问题与矛盾做出的理性选择,[27]也是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28]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要“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29]2020年10月,民政部提出要加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政工作和社会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围绕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快建立健全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制度体系,力争十四五时期末,实现乡镇(街道)都有社会工作站,村(社区)都有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可以说,社会工作专业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地位得到普遍认可,社会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肯定。上述种种对于新时期我国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我国的社会工作将走向高质量进阶式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也需要高质量进阶式发展。[30]

在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中,“培养什么样的社会工作者”涉及对培养目标的确定,“如何培养社会工作者”关乎教育应如何开展亦即课程如何设置。任何专业教育的目标,均期望培养“能做”与“乐做”的专业人才,这也是开展高质量社会工作教育的落脚点。纵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先发展国家在本科阶段的社会工作教育,其目的不外乎帮助毕业生成为符合伦理又富有能力的实务者,以能够在本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社会工作实务。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以及由此而来的服务对象层出不穷的问题与纷繁复杂的需求,培养目标几乎均为通才取向,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以结果为导向的课堂教育,帮助毕业生掌握执行实务所需的价值、知识和技能,以呈现社会工作者应有的表现与行为以外,实习教育也被视为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时数、内容和形式上均有严格且明确的要求,以进一步整合理论与实务。

通过国内外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重点的比较分析,可以明晰在本科阶段培养目标上大同小异,均旨在培养知行合一的通才实务者,而在课程设置上则略有差异。一方面对于知识类、方法类以及研究类的课程普遍重视;另一方面在价值类课程以及实习教育中存在短板。诚然,社会工作教育是舶来品,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在学习先发展国家的同时,也应当肯定现有差异是在发展过程中基于本土的实际需求、现实条件和发展要求所作的调整与修正。通过比较,更应当正视这两个维度的欠缺对人才质量的负面影响。而现阶段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如何兼容并蓄?本研究从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完善课程体系等角度,提出基于国内外比较的建议。

首先,明确能够服务于中国情境的“通才实务者”的能力内涵。尽管在本科阶段,国内外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然而究其内涵,因为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以契合本土情境脉络、解决本地社会问题为导向的,而每个国家实际面临的社会问题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方式方法并不同,由此在培养目标上,应该对服务于中国情境的“通才实务者”的能力内涵做进一步探究。我国的社会工作旨在解决当时当下的社会问题,更具体来说是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和福利服务输送的重要一环,那么要达成国家和社会赋予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教育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应该具备何种专业能力与基本能力,教育界与实务界应能够携手建构,使得毕业生能够做好投身于社会工作事业的准备,真正成为学用合一的通才实务者。

其次,完善能够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应尝试将社会工作伦理等课程纳入主干课程、严格规定实习形式与学时数等举措,使现有的课程设置更为接近于国际主流。与此同时,借鉴布迪厄的两个概念“场域”和“惯习”,我国的社会工作有自己发挥作用的特定领域,遵循独特的核心假设,因而在参考和借鉴先发展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也应该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统筹兼顾,将他国在社会工作教育中的优点,转化和创新为本土模式,如此不仅使得专业服务更有自信,而且更能够回应新时代赋予社会工作的任务与要求。也就是说,在社会工作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增設对本土社会问题的理解、对文化能力的培育等课程,将课程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以尽可能缩小甚至消弥社会工作教育中的学用落差。

再次,建设能够与时俱进的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专业标准。比较来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与英国等先发展国家,均有一套得到本国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界公认与遵循的认证标准,对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均有明确规定,倘若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达不到其要求,所输送的学生将无法通过注册或认证进入劳动力市场。同时,无论是IASSW与IFSW(2020)的《全球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标准》,还是上述国家的认证标准,均有固定的修订周期,以能够及时回应社会变迁中的新问题与新需求。因而,建设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用于高校环境的社会工作教育政策与认证制度,比如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等行业组织牵头,在专业建设、评估、指导等方面有更为明确、严格的专业标准,将有利于社会工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会工作教育以跨学科的知识框架,涉及基本的理论、价值和技能,以及强调相关教学方法,力图整合知识与行动。[31]本研究通过比较国内外相关教育政策在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要求方面的异同,为进一步探索我国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服务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建设,服务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比较视角,并提出了新的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

[1]DuBois, B., & Miley, K. K.. Social Work: An Empowering Profession(9th ed)[M].New York, NY: Pearson,2019:7.

[2]Segal, E. A., Gerdesh, K. E., & Steiner, 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fession of social work: Becoming a change agent(6th ed)[M]. Boston, MA: Cengage Learning,2019:3.

[3]Gibelman, M.. The search for identity:Defining social work—past, present, future[J]. Social Work, 1999(4):298-310.

[4]Popple, P. R., & Leighninger, L.. The policy-based profession: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elfare policy analysis for social workers(6th ed)[M]. Boston, MA: Pearson,2015:7.

[5]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 &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Social Work. Global definition of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EB/OL].https://www.ifsw.org/what-is-social-work/global-definition-of-social-work/,2014-08-06.

[6]Xiong, Y., & Wang, S..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new policy initiatives: Issues and challenges[J]. Social Work Education,2007(6):560-572.

[7]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2018年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EB/OL].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news-22678.html,2019-03-22.

[8]闵兢,梁祖彬,陈丽云,徐永祥.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历史轨迹与范式转向[J].社会建设,2019(5):32-39.

[9]李迎生,韩文瑞,黄建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社会科学,2011(5):82-90.

[10]王思斌,阮曾媛琪,史柏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7-39+106-107.

[11]Parker, J., Chambers, E., Huber, M., & Phipps, A.. Editorial: Boundaries, signature pedagogies and theorizing[J]. Arts and Human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8(7):115-116.

[12]Shulman,L. S.. Signature pedagogies in the professions[J].Daedalus,2005(3):52-59.

[13]张曙论.我国社会工作通才教育的理想和现实[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4.

[14]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baccalaureate and masters social work programs[EB/OL].https://www.cswe.org/getattachment/Accreditation/Accreditation-Process/2015-EPAS/2015EPAS_Web_FINAL.pdf.aspx,2015-06-11.

[15]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EB/OL].https://cswe.org/getattachment/Accreditation/Standards-and-Policies/2008-EPAS/2008 EDUCATIONALPOLICY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EPAS)-08-24-2012.pdf.aspx,2012-08-24.

[16]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Standards for Accreditation[EB/OL].https://caswe-acfts.ca/wp-content/uploads/2021/04/EPAS-2021.pdf,2021-3-23.

[17]The Austral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The Australian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2012[EB/OL].https://www.aasw.asn.au/document/item/3550,2015-01-01.

[18]Social Work England.2019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andards[EB/OL].https://www.socialworkengland.org.uk/standards/education-and-training-standards/,2020-10-09.

[19]林萬亿.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8:61.

[20]O William Farley,Larry Lorenzo Smith,Scott W Boyle.社会工作概论[M].何金兰,詹宜璋,译.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61.

[21]Johnson, L. C., & Yanca,S. J.. Social work practice: A generalist approach(7th ed.)[M].Boston, MA: Allyn & Bacon,2001:39.

[22]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Social Work &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 Global Standards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Training[EB/OL].https://www.iassw-aiets.org/zh-CN/global-standards-for-social-work-education-and-training/,2020-08-01.

[23]The Austral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Guideline 1.2: Guidance on field education programs[EB/OL].https://www.aasw.asn.au/document/item/3553,2015-01-01.

[24]Social Work England. Practice placements guidance[EB/OL].https://www.socialworkengland.org.uk/media/3468/practice-placements-guidance.pdf,

2020-08-20.

[25]赵芳.社会工作伦理教育:现状与反思[J].社会工作,2012(6):20-23.

[26]郑广怀.教育引领还是教育降维:社会工作教育先行的反思[J].学海,2012(1):106-112.

[27]王思斌.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参与[J].河北学刊,2007(3):64-67.

[28]徐永祥.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J].河北学刊,2007(3):67-68.

[2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

htm,2020-11-03.

[30]王思斌.走向我国社会工作的高质量进阶式发展[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9(5):5-11.

[31]Earls Larrison, T., & Korr,W. S.. Does social work have a signature pedagogy?[J].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2013(2):194-206.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课程设置培养目标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