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监管收紧,教育如何回归校园?

2021-08-30 02:15刘洁周彩丽
教育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个性化培训家长

刘洁 周彩丽

近年来,培训机构鱼龙混杂、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给孩子成长和教育发展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背景下,校外培训综合治理成为大势所趋。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成立,昭示着校外培训“强监管”时代来临,同时也加速着教育回归校园的步伐。

这对校内教育会产生什么影响?学校该如何去应对?《教育家》邀请中小学校长和相关教育专家进行了讨论。

您如何看待校外培训与校内教育的关系?二者分别该承担什么责任?

◎倪百明:校外培训与校内教育是对象相同、目标一致的两种不同形态的教育,二者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而有限的校内教育资源难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渴望,于是,校外培训兴起,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问题是,目前校外培训过度强调为校内教育服务,成为校内教育简单复制与时空延伸的“影子教育”,导致校内外教育高度同质,缺乏互补性。

就二者承担的责任而言,校内教育应在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外培训则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具体而言,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应该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积极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外培训是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的非正规教育,应该以各种实践活动为载体,着重满足学生在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和机会,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薛海平:校内教育应发挥育人的主阵地作用,校外培训可以满足部分学生和家长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对校内教育起到有益补充作用。二者应协同发展,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当前主要的问题在于,校内教育主阵地地位不突出,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补课,使得校外培训占据了孩子大量的时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校内教育培养人的作用,学校教育的功能日益被削弱。

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角度来看,一个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既需要校内教育,也需要包括校外培训在内的校外教育。校内教育应始终承担育人的主要责任,校外培训则要补充提供校内教育提供不了的教育服务。政府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越位”行为应该监管,对于校外培训能够发挥有益补充作用的教育服务,也应该鼓励和引导。总之,校内教育和校外培训应该协同配合,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张端鸿:校内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其主要责任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外培训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的途径,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多样性的选择,其主要责任是为促进学生发展提供必要的补充。

校外培训监管收紧,培训机构承担的部分教育职能将回归学校,这对校内教育会产生什么影响?

◎倪百明:培训机构承担的部分教育职能回归学校,会对校内教育产生一定的压力——

首先,加大校内减负政策实施的阻力。在我国,校外培训的“过度繁荣”,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父母对子女学业成绩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中小学生减负政策,结果却是“学校减负,家长增负”,每个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致校内压缩的课业被转移到了校外。如果目前课外补习的职能回归学校,会与校内的“减负政策”冲突,加大政策实施的阻力。

其次,校内教育在大班教学的背景下,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或者课上“吃不饱”的学生,学校很难实施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薛海平:校外培训的快速发展与校内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其一,学生和家长之所以选择校外培训,很大程度上因为校内教育难以满足学生提升成绩和多元发展的需求,因此,只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家长才会对校内教育有信心。其二,校内教育的课程设计相比校外培训机构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家长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其三,学校教育教学方式不够灵活,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能针对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学生提供差異化的教育。其四,学生的放学、放假时间与家长的下班、休假时间不匹配,校内教育的课后服务和假期托管服务无法完全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其五,校外培训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比较充分,除了主讲教师之外,还有相应的教辅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成绩情况进行精准指导,而校内教育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所以,随着培训机构的部分教育职能回归学校,校内教育必然会受到影响,将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设计多元化课程、改变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后和暑期托管服务水平、增强个性化指导等多方面面临压力。

◎张端鸿:校外培训监管收紧,培训机构不能再继续超纲开展学科教育,不能再继续通过超常规的学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能再在校外、课外给学生增加过重的学业负担,这是对教育秩序的一种回归,校内教育受到的各种冲击会逐步减少。比如,以往学生接受校外培训的程度不同,有的学生超前学了,有的学生就是按照校内进度学习,这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很难按照统一的计划开展教学工作。今后这种现象会逐渐好转,校内教学秩序会得到守护。当然,学校也会面临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压力,需要努力解决“三点半难题”,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这自然需要学校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安全管理、师资投入、经费保障等都会面临不小的压力。

◎张华礼:目前,培训机构主要承担着提升学习者某种能力的教育职能,如文化课应试能力、钢琴演奏能力等。其教育特点是“快”和“准”:“快”体现在学习者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习得某种能力;“准”体现在课程学习目标具体、精准,符合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培训机构承担的部分教育职能回归学校,能够迫使学校反思校内教育的某些做法是否合理,进而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教育,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学校也将进一步面临平衡“育人”和“应试”两者关系的压力:一方面,要抓文化基础课,科学合理地应试,让学生考入理想的高等院校,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个性化培训家长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犯错误找家长
同桌宝贝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