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奇象记忆法吗

2021-08-30 02:37吴嘉欣
百科知识 2021年16期
关键词:腊肠水桶记忆法

吴嘉欣

你也许在电视上看过这样的节目:表演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观察并记忆数量庞大的字符或图形,随后在主持人的测试中对答如流。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是否会对表演者那惊人的记忆力感到好奇呢?他们都是记忆天才吗?

事实上,研究者发现,超凡的记忆能力并非只被少数天才所拥有。掌握巧妙的记忆策略,每个人都能成功地在脑海里快速记下一段文章或一串数字。奇象记忆法,就是记忆策略中的一种。

什么是奇象记忆法

奇象记忆法是通过人为地创造识记材料之间的奇幻想象进行记忆的方法,这类奇幻想象包括图像和谐音的巧妙联想等。在创造联想时,尽可能使之新颖独特、超越现实、鲜明生动,能够帮助记忆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从而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

如果有“飞机、大树、信封、耳环、水桶、唱歌、篮球、腊肠、星星、鼻子”共10个词语,需要快速记住,你会怎么记忆呢?

关于这10个词语,日本心理学家高木重朗在《怎样提高记忆力》里给出了一段奇特的串连联想:“巨大的树木仿佛一架大型飞机在空中翱翔,数不清的像信封一般的果实挂满了枝头;打开信封果实时,许多耳环朝脸上飞了过来,耳环下面挂着巨型水桶;水桶张大了嘴巴正在唱歌,唱歌的口中跳出了无数个篮球;腊肠在打篮球,夜空里的星星就像是腊肠;星星有着巨大的鼻子。”

这段想象的故事囊括了上述10个词语,而且听起来十分荒诞。不过,国内的奇象记忆法研究专家王洪礼教授提出了一些更好的想法。

首先,这段想象中的一些事物的形象不够具体,比如“水桶”和“耳环”的色彩和形状不够鲜明;其次,需要记忆的词语之间的联想没有达到连贯的要求,比如“大树”和“信封”、“水桶”和“唱歌”、“篮球”和“腊肠”等,这些事物的联系不够紧密;最后,这段联想忽略了奇象在大脑中呈现的容易程度,像“腊肠在打篮球”这样的想象虽然新颖,但常人很难在脑海中快速记住。

王洪礼教授利用这10个词语重新写出了一段故事:“天空中飞着一架银灰色的飞机,这架飞机突然撞在前面顶天立地的大树上。这棵大树非常奇特,长着巨大的信封状树叶。信封状树叶上结着一个闪闪发光的钩型耳环,耳环上吊着一个巨大的红色塑料水桶。水桶里有一位戴着帽子的魔术师在高声唱歌,唱完歌后,他从口里吐出一个黄色的大篮球。他把篮球剖开,里面装着一节被熏黑的大腊肠;他把腊肠打开,腊肠里迸出一道闪光,飞出一颗星星,这颗星星正好打在魔术师的鼻子上。”

在这段故事里,词语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并且对词语的具体化形象也做了更为详细的描述。这样的奇幻想象,能够帮助记忆者更快地形成完整的想象,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神奇的各种奇象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对奇象记忆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奇象记忆法的实质就是创造奇幻的想象和联想以帮助记忆。那么,就奇象的内容来说,可以产生哪些具体的想象呢?

视觉奇象,是以视觉形象为基础进行的加工或者扭曲变换,如对某一视觉形象的夸大、缩小或分解等。比如,在自己的想象中把饼干变得像井盖那么大,或者把狮子变得像猫一样小。这些在脑海中进行的视觉想象,是对实际事物的变形。

动觉奇象,是想象自己在做某种动作或者使用某种物品时的动觉形象和体验。比如,想象自己在云海里开汽车或者在山坡上划船。

触觉奇象,是想象自己接触或触摸某种物体的体验和感受。比如,假想自己躺在巨大的冰川中,后背接触到寒冷的冰面,或者想象瓶中流出的浓缩芒果汁从手上滑落的感觉。

味觉奇象,是想象看到或品尝某种味道的形象或感受。比如,想象看到一个贪吃的小女孩吃掉了一颗色彩鲜艳的糖果,却发现糖的味道和冷掉的中药一样苦时皱眉的形象。

嗅觉奇象,是想象看到或感受到某种包含嗅觉意象的事物的形象或气味。比如,想象自己突然掉进一个尘封许久的阁楼,闻到陈旧桌椅散发出的腐烂木头的气味。

痛觉奇象,是对自己体验疼痛时的形象和感受的想象。比如,假想自己被不锋利的塑料夹子夹住手指所感受到的微痛感。

听觉奇象,是在想象中听到的声音及对其产生的幻想形象。比如,想象自己站在一间全部由玻璃打造的房间里,被尖锐的声波震动后听到玻璃墙壁同时碎掉的声音。

看到以上7种分类,也许你会发现,这些与现实体验有联系的奇象并不完全等同于实际事物的形象或感知。所谓奇象记忆,是在现实事物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进行修饰和改造,使其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变得栩栩如生。你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一座山那么大的奶牛吗?答案是没有。因此,当你进行想象时,对这头巨大的“奶牛”的记忆就会格外清晰。

奇象记忆中的具体词效应

在对奇象记忆法有了更详细的认识之后,有一个问题浮出了水面—为什么奇象记忆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材料呢?如果你在阅读前面的内容时尝试过跟随文字描述进行想象,也许会感受到,这些文字的抽象内涵已经转变成了脑海中具体的形象,包括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等。相比无法直接表现出来的抽象内容,有具体形象的材料内容更便于记忆,这就是“具体词效应”。

198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国心理学家斯佩里博士根据“裂脑人”的研究,提出了大脑的左右半球具有不同分工的理论。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人的大脑左半球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分析、推理等较为抽象的功能,而右半球负责形象感知、空间、色觉、音乐等较为具体的功能。

科学研究发现,在生活中,人们习惯依赖抽象的记忆方法,即主要由左脑承担记忆的工作,而并未充分运用右脑形象思维的功能,这样的记忆方法是较为机械的。运用奇象记忆法,就是主动推动了对大脑右半球形象记忆功能的使用,使得左右脑协同合作,事半功倍,有效提高了记忆的效果。

奇象记忆法的使用诀窍

那么,想要灵活掌握奇象记忆法有哪些诀窍呢?

在使用奇象进行记忆时,最重要的就是产生对材料的奇幻联想。

首先,奇象應该尽量鲜明可见,就好像自己亲眼所见一样。脑海中呈现的形象越具体细致,对它的记忆图象越清晰。例如,想象“穿着西装的巨大兔子站立着拿起水壶倒茶”,就需要把这句联想中的每个细节都尽可能呈现在大脑里,比如西装是什么颜色,巨大兔子是否像人一样高大,水壶是什么样式、材质等。脑海中创造的想象就像一幅画作,尽管潇洒的“写意画”足以领略神韵,但细致的“工笔画”才能更准确地表达事物的细节。

其次,奇象应该尽量强烈深刻、生动有趣、荒诞离奇。利用奇象进行记忆,仅限于想象是不够的,还需要创造奇幻的想象。例如,如果需要记住“汽车”“学校”“手表”这三个词语,一个很容易想到的串联句子是:“我坐公共汽车去学校,看了看手表,快要迟到了。”这类想象的画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平凡事件,难以使人感到趣味并留下深刻印象。为了增加奇象的效果,可以改变一下这几个词语在脑海中的形象:“登上方方正正的、像教学楼一样的汽车,看见了汽车里装着一所学校—这就是我们上学的地方。汽车行驶在平滑的弧形轨道上,时不时被一根从天空中斜垂下来的巨型指针拦住,原来我们在一只手表里行驶。”

最后,利用奇象记忆法时,也应该尽量创造自己熟悉的形象。离奇的想象往往会更加栩栩如生,但它需要有一个前提—这些形象是你所熟悉的事物。试想创造一个奇象:“蛞蝓大小的海牛直起身子,在天青石一样蓝的海面上唱歌。”在这幅图景里,“蛞蝓”“海牛”“天青石”都是日常生活中较少出现的形象,了解的人也许能够讲述它们的样子,而不了解的人甚至可能无法想象出它们是什么事物。如此一来,创造的记忆图象无法做到更加具体,反而会让人感到疑惑,甚至可能平添记忆的负担。

也许,你也想试试奇象记忆法这种有趣又有效的记忆方法,不过,想要掌握它还需要勤加练习,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掌握的。当你习惯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脑海中波澜壮阔的美妙想象时,学习与记忆也就不再枯燥,甚至会成为生活中难得的乐趣。

猜你喜欢
腊肠水桶记忆法
新年的腊肠
有趣的腊肠树
腊肠果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跟踪导练(五)(3)
彤彤和水桶
高中数学学习中公式的记忆法则
巧提水桶
有趣的腊肠树
两只水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