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粮道街中学:点燃“希望教育”照亮学生未来

2021-09-03 17:24王朝文朱红春陈健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1年7期
关键词:校本目标学校

王朝文 朱红春 陈健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以“希望教育”为办学理念,倡导“热爱学生,点燃内在希望之火,奔向未来”。“希望教育”的核心是“两都两满”,即“撒向学生都是爱,奉献社会都是才”“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明天充满希望”。

学校现有小学、初中两个学部,三个校区,73个教学班,近3000名学生,省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60多人,是一所拥有优良办学传统、浓郁现代气息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武昌名校,是武汉市“群众满意中小学”,是武昌区“绿色教育”理念的践行者和排头兵。

聚焦“希望”,寄望未来

提出“希望教育”理念。粮道街中学创办之初生源不太好,学校对面正好有一个废旧金属回收公司,于是,一句顺口溜悄然流行起来:“两个‘废品门对门,一个收废铁,一个收‘废人。”在这种情况下,全体教师“把学校当家,把学生当伢,把事业当命”,“三当”精神唤醒了无数学生的希望。“希望教育”产生于困境之中,经历了从“时间+汗水”到“科学+汗水”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聚焦“希望”,寄望未来。

开启“希望教育”理论探索。30多年来,学校先后进行了“希望教育”模式、“希望心理”研究、“希望教育”与初中生可持续发展、“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希望课堂”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研究,构建了“希望教育”模式,明晰了“希望心理”的成分(主要包括自信心、自尊心、进取心、责任心和自控力,即“四心一力”),形成了“希望教育”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视觉文化。发布《武汉市粮道街中学章程》,确立了“希望教育”为学校长期办学思想,“希望教育”成为学校的文化标志。

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学校参与的武汉市“十三五”教育教学规划课题《基于希望教育理念初中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顺利通过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课题基于“希望教育”理念,以课题、课程、课堂为载体,以“希望”目标评价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聚焦一校两部三区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发和完善“希望教育”课程体系,重点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希望”在此,成长于斯

“希望教育”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在学校文化、德育模式、课堂教学、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方法。

学校文化:建章立制,引路领航。粮道街中学把“希望教育”逐渐升华为特有的学校文化、学校精神、教育梦想,确立“希望教育”为学校的文化标志。

办学模式:“希望教育”。

文化核心:热爱学生,点燃内在希望之火,奔向未来。

培养目标:培养“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明天充满希望”的合格公民。

核心价值:“两都两满”——洒向学生都是爱,奉献社会都是才;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明天充满希望。

学生观:眼中无“差生”,只有“希望生”。

教育观:转化一名“学困生”与培养一名优等生同样光荣。

评价观: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

教学策略:目中有人,心中有标,手中有法。

教学范式:点燃希望,燃烧希望,实现希望,重塑希望。

德育策略:把学校当家,把学生当伢,把事业当命。

德育范式:关心学生,激活希望,确立目标,导向实践,体验成功。

学习范式:确立目标,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成功。

德育模式:激活希望,引导成功。学校基于“希望教育”理念构建了“希望”班级文化,形成了以尊重热爱为基础、以激活希望为动力、以自我教育为核心、以“成人、成功、成才”为目标的德育模式,即“关心学生—激活希望—确立目标—导向实践—体验成功”。具体表现为:

关心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倾注爱心,对学生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激活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潜能,要点燃学生的内在希望之火,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把学生的可能性发展变为现实性发展。

确立目标。将德育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

导向实践。从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层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四心一力”,激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体验成功。分享成功的喜悦,评价目标,调整确立新的目标。

“希望课堂”:唤起希望,激励个性。“希望课堂”是热爱学生,点燃学生内在希望之火,激励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通过分层训练分类推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断体验成功,不断确立新的“希望”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

点燃希望。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确立不同层次的“希望”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营造一个充满希望的课堂氛围。

燃烧希望。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导出学习疑点,通过自我激励、师生激励和生生激励,促进信息多向交流与合作,通过质疑答疑获取新知识。

实现希望。教师根据“希望”目标的层次性及各层次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自主探究、启发探究和帮助探究三个不同层次的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目标,通过体验转化为成功的自信。

重塑希望。通过归纳小结、应用迁移、探索创新,让每一个学生不断体验成功,进而不断确立新的“希望”目标。

队伍建设:“希望”统领,爱心凝聚。教师培养和管理的三大平台。继续教育平台。通过读书、培训、师德教育、教育考察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校本教研平台。建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专家指导”四级模式。校本科研平台。每个教师都是校本科研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实践者,每年都有区、市级教师个人科研课题开题和结题。

引领教师队伍建设的三大发展行动。一是品牌发展行动。开展“希望教育”文化课题研究,以“希望教育”办学理念统领教师思想,以“爱”的核心价值观凝聚教师队伍。二是质量发展行动。落实“目中有人,心中有标,手中有法”的教学策略、“三层一补”的校本培训机制,举办青年教师读书班,打造高效课堂,助推教师专业發展。三是和谐发展行动。各校区和谐统一,搭建沟通服务平台,营造愉快和谐的发展氛围。

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三大工程。一是课程建设工程。努力打造一批优势学科,提升一些薄弱学科,促使全校学科均衡发展;校本课程教研制度化,开发校本课程,实现课题课程化,形成“希望教育”系列校本课程。二是名师培养工程。成立“名师工作室”和“优秀青年教师协作组”,师徒结对,专家引领;成立“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为教师成长提供专业支持。三是常规落实工程。健全体制,完善机制,制订《粮道街中学教学常规基本规范条例》《粮道街中学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职责》,实行年级组长负责制、各处室岗位责任制等。

课程体系:多元校本,构建课程。结合“希望教育”培养目标,学校制定了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体系。

评价体系:目标导向,促进评估。学校构建了总体目标、主体目标、情意目标和能力目标4个方面20个项目的评价体系,即:总体目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主体目标(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心、自控力);情意目标(动机、兴趣、习惯、情感、意志、性格);能力目标(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具体方法为:“热爱—希望—促进—评估”。

热爱。即用无私的爱点燃学生的内在希望之火,运用多种途径、方法激励每一个学生奔向一个个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进而奔向未来。

希望。“希望”被具体化为目标,学生在班主任和家长的指导下,确立4个方面20项起点目标,制定20项预期目标。

促进。为了促进学生进步与健康全面发展,学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全方位、多频道地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主体目标),帮助学生实现预期目标。

评估。实施全面评估,一是对4个方面20个项目开展全面评估;二是由学生、教师、家长全面参与评估。

传播“希望”,示范一方

目前,学校“希望教育”品牌发挥着立足武昌、示范一方、辐射全国的作用。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学校文化建设百强校”“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武汉市初中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武汉市工人先锋号”“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武昌区最佳文明单位”等。校長王朝文被评为武汉市名校长、“荆楚教育名家”、全国初中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是湖北省国培计划基地学校的导师。2020年10月29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校长王朝文撰写的文章《教育逐未来,希望引航程》。

学校与武昌区内学校建立了学习共同体,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和江夏区郑店中学实行托管(“希望教育”实验校),深度参与教育教学,大大提升了这两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与咸宁、随州等多个地市州的部分学校结成了省内学习共同体;与陕西、湖南等10多个省的多所学校结成了省外学习共同体。学校先后接待了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交流考察团;接待省、市、区考察团70多个。教育部考察组先后三次专程来校调研。

播种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在希望的摇篮里。守望教育梦想,传承希望精神,学校的“希望教育”成就教育希望。

责任编辑/曹小飞

猜你喜欢
校本目标学校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学校推介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