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鲁番巴达木墓地2005年发掘简报

2021-09-04 10:21吐鲁番学研究院
吐鲁番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图版底径墓室

吐鲁番学研究院

2005年5月,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所,在得到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同意后对吐鲁番市二堡乡巴达木村防风治沙林一带因开荒遭到破坏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现将这次发掘情况简述如下。

一、地理位置

墓地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二堡乡巴达木勒克村东,北距吐鲁番著名的火焰山2公里。西南距高昌故城3公里,东距鄯善县吐峪沟乡11公里。西距阿斯塔那墓地4公里。离此墓地东约100米处便是吐鲁番林业站开垦的千亩防风治沙林(图一)。墓地位于火焰山南麓冲积地带,地势开阔平坦。近几年周边大量的开荒种田或被农民用来作为建造晾房的基址或者作为农作物的晾晒场。致使许多墓葬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剩古墓寥寥无几。

图一 巴达木防风林墓地地理位置图

二、墓葬形制

本次发现墓葬多被盗扰过,地表由于风蚀开荒等诸多原因,未见任何标志。墓道开口于表土层下,排列无序。其形制均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共清理墓葬6座,编号2005TBLM1-6。

(一)斜坡墓道带天井洞室墓

该形制墓葬1座,编号2005TBML1,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墓门、前室、耳室、后室几部分组成。

东邻防沙林保护区河床约60米,东南邻M2、M3约100米;西依新开垦西瓜地,墓室为南北向,平面呈“刀把”形,座北向南,以墓道中轴线测得方向为正南正北180°。该墓早期盗扰,天井和前室各有一处盗洞。墓道开口于地表层下。斜坡墓道:位于墓葬南端,上口平面呈南宽北窄的梯形状,北端截面亦呈口小底大的梯形,上口长13.26米,南宽1.44米,北宽0.72米,北端底宽1.82米,深4.2米。墓道北壁底部向下斜收。且在两壁留有明显夯层。过洞:位于墓道北部,为方形拱顶土洞,高1.6、面宽1.4、深2.24米。天井:位于过洞北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截面口小底大,上口长2.04、宽0.96、底长2.24、宽1.76、残高2.04米。由于盗扰,上部已被破坏。墓门:顶坍塌,残高1.2米,面宽1.36米,进深0.75米,壁面平整,并有少量白色彩绘。墓门外由方形土坯双排错缝平砌封门,上层被扰,残存5层。前室:位于墓门内北部,为土洞室,平面呈长方形,顶坍塌。室南北长2.8米、东西宽1.8米,残高1.2米,壁面竖直、平整。北端地表至室内有椭圆形盗洞,径0.88~1.2米。前室东南部清理出土盝顶石质墓志1合,石质较差,部分文字脱落,阴文篆书题刻“唐廉公墓志铭”。耳室:位于前室东西两侧呈方形土洞,顶坍塌,现高1.4、宽1.32、深1.56米,耳室内清理泥俑数件及铜马镫、铜马镳,由于盗扰后进水和坍塌,泥俑大多为残块,可辨器形有马、人俑、骆驼,均施彩绘。后室:位于前室北端,呈土洞偏室,顶坍塌,南北长3.48、东西宽3.64、残高1.68米,平面近方形,四壁斜直,光滑,东壁与前室基本平齐,南壁向西拐1.64米,室内潮湿。东壁、北壁和棺床西壁下原随葬有泥质彩绘俑,残损,呈块状,在墓室西南留有生土二层台为棺床,高约0.2米,南北长3.02米,东西宽2.46米。棺床上有朽木,残长2.5、宽0.8米,并有铁钉数枚,当是已朽棺木。另见有人骨,杂乱分布,两颅骨残破,位于棺床上下,应是盗扰所致。因骨骼保存较差,墓主人年龄无法辨识,推测该墓为夫妻合葬墓(图二)。

图二 2005TBLM1墓葬平剖面图

随葬品:共清理器物约40余件,可辨器物24件,分别为泥俑12件、泥马3件、铜钱3枚、墓志、陶盘、泥骆驼、铜马镫、铜马镳、铁镜等器形各1件,其余均泥质器物残损严重,无法辨识,因而未编号。

(二)斜坡墓道洞室墓

5座。其形制基本相似,均由斜坡墓道、土洞墓室两大部分组成。斜坡道呈口小底大,底面呈斜坡或不规则的阶梯状,墓道进口宽,墓室端较窄,平面呈梯形。封门均用土坯平砌封堵,但大部分被盗毁残缺不全。其中M3、M5、M6为攒尖顶室墓,墓室平面有方形,长方形等,墓室四壁稍直。M2、M4两座墓室顶因盗掘和水毁等原因而坍塌,其形状不详。

2005TBLM2

南临M3。早期被盗扰,座西向东,以墓道中轴线测得方向98°,该墓破坏较严重,墓室顶部坍塌。墓道与墓室不在同一轴线上,墓道长5.88米,上口宽东0.72、西0.78、底宽0.95米。墓道深2.76米。墓道开口宽阔平缓,之后向下倾斜呈陡坡,陡坡高1.76米,并在0.46米处开挖有两个脚窝,高17~21.5、深10~13.5厘米。墓道底部较为平坦,距墓门1.85米。墓门为土洞平顶,封堵墓门的土坯上部毁坏严重,高0.86、宽0.68、进深0.48米。墓室为土洞拱顶,平面近方形,南北长2.2、东西长1.82、高1.03米。骨架零乱,部分骨骼已朽成粉末状,葬式、性别等不详。随葬品无(图三)。

图三 2005TBLM2墓葬平、剖面图

2005TBLM3

北邻M2,座西向东,以墓道中轴线测得方向为98°,该墓未被盗扰,保存完整。斜坡道平面呈长方形,截面呈口小底大的梯形,道南北壁规整,西壁斜度较大,上口长7.6、宽0.8、底宽1.08、深3.1米(图版贰,1)。封门为三排平砌土坯,第一排土坯墙其宽度与道宽相同,上宽1、下宽1.07、高0.95米,第二、三排土坯墙与墓门高、宽厚度相同,封门保存完好。墓门为土洞拱顶近平,高0.92、宽0.70、进深0.76米。墓室平面呈近方形,四角攒尖顶,与墓道不在同一轴线上,稍偏南,墓室周壁潮湿严重,室后壁有剥落的白色壁画残片,墓室南北长3.36米,东西宽3.20米,四壁直壁高0.98~1.02米,总高2米。室顶为正方形,边长0.77、高0.10米,中部刻挖菱形,边长0.74、深0.10米。墓室后部“一”字陈放三口木棺,呈南北向,由于水浸潮湿,木棺均已朽榻于人骨架上,由外向内依次编号1、2、3号木棺,1号木棺保存较好,从朽迹状测得木棺长2.05米,大端宽0.70、小端宽0.40米,前档上宽0.37、下宽0.43米,后档底宽0.37米,档由于朽蚀,高度不详。木棺侧厢板缝间用亚腰形木楔连接。木楔长6.3、宽5、腰宽3.2、厚1.3厘米;2号木棺大端宽0.73、小端宽0.40、长2.03米,3号木棺长2、大端宽0.70、小端宽0.40米,2、3号木棺朽蚀严重,前后档已成碎块状,尺寸不详。3具木棺人骨架均呈头南脚北仰身直肢,1号骨架保存完整,面东,面部有黄绢覆面残片,骨架上也残留绢质残片,男性,年龄约65岁。2号骨架保存较差,肢骨移位,趾骨移位到颌下,骨架长1.62米,女性,年龄约65岁。3号骨架保存较差,腿骨脚趾骨不全,朽蚀严重(图版贰,2)。左右手各出土1枚“五铢”铜钱,骨架长1.42米,女性,年龄约60岁。随葬品:共出土20件,以陶器为主,大多位于墓室东南角和东部(图四)。

图四 2005TBLM3墓葬平、剖面图

2005TBLM4

东南距防沙林保护区约100米,南距M1约500米,北依火焰山,距吐鲁番至鄯善东西向公路约100米,该处共有墓葬3座,南北成排,均为东西向,墓道居西,由南向北依次编号M4-M6,M4北邻M5,开口于地表层下。墓道为东西向竖穴台阶式,以墓道中轴线测得墓方向264°,座东向西。墓道上口平面呈长方形,长6.26米,西宽0.68米,东端截面呈口小底大的梯形,上口宽0.6米,底宽0.84米,深3.2米。道口斜坡,坡度平缓,向内1.6米和3.3米处有台阶两处,为竖穴式,第1处台阶高1米,壁面斜直,上部有一方形脚窝,高10、宽13、深5厘米,底平;第2处台阶位于墓道中部,高1.52米,上端呈弧角,底部壁面斜直,并有脚窝2处,脚窝间距0.5米,脚窝高12、宽15、深6厘米。底面平、中部微拱、墓道东壁向下斜收,壁面平整,东半部被盗扰,可见墓门。土坯封门由长方形土坯单排错缝平砌,残存3层。封门现存高0.33米,长与墓门宽相同,0.52米,厚10厘米。单个封门土坯长44、宽21、厚9厘米。墓门为方形土洞,顶坍塌,面宽0.52、现高0.7、进深0.54米。墓式近方形,为四角攒尖式,东西长2.3米,南北宽2.24米、东宽2.02米,底部四壁斜直,四角圆滑,顶部为方形,边长0.26、高0.06米,中部挖菱形,边长18、高6厘米。墓底平整室内西北角顶部坍塌。墓室内东部发现1具成年女性骨架,头北脚南仰身直肢,身高1.6米,年龄约40岁左右,骨架较乱。由于盗扰,室内发现棺木构件均朽,为胡杨木,由木钉榫卯连接,残长1.3米、厚2厘米。随葬品:由于该墓被盗严重,室内未见随葬品,只见少量灰陶小残片(图五)。

图五 2005TBLM4墓葬平、剖面图

2005TBLM5

位于防沙保护区西北部,南邻M4,北邻M6。座东向西,以墓道中轴线测得方向为272°。墓道为竖穴台阶式,平面呈长方形,东宽西窄,长6.6米,东宽0.68米,西宽0.6米,道深3.2米,道底西段为斜坡状,坡度较陡,长1.82米,向东为平台长1.78米、底宽0.82米,距地表深1.6米,东段为竖穴式,口长3米,东西壁斜度较大,底长2米,宽1.05米。因盗扰未见封门土坯。墓门现坍塌原高度不清,南北壁现存残高0.3米、宽0.7米、进深0.8米。墓室平面呈近方形,顶坍塌,从四周墙壁结构分析,顶部应为四角攒尖顶。平面近方形、东西长2.89米、南北宽2.8米,四壁残高0.9~1.05米。墓室后部有一棺木,现已朽成粉末状,棺木长2米、南宽0.6米,北宽0.7米,木棺上人骨架为成年女性。头北脚南,仰身直肢,面向西,小腿肢骨残缺不全,骨架长1.62米,随葬品:共12件其中陶器11件、木器1件(图六)。

图六 2005TBLM5墓葬平、剖面图

2005TBLM6

位于吐鲁番市二堡乡棉花加工厂正南约1千米处,南邻M5,座东向西,以墓道中轴线取得方向284°。墓道为竖穴台阶式,上口呈东宽西窄的梯形,东宽0.71米,西宽0.65米,底东宽0.93米,总长7.32米,距地表深3.88米,横剖面呈上口略小于底的梯形。共有3个阶面,都带有坡度,第一阶面长2.24米,坡度较大,阶面末端距地表1.05米,台阶高0.6米,第二阶面坡度较缓,长2.28米,高1.44米,第三台阶面为墓道的最底部,坡度近平,长2.08米。封门土坯错缝平砌,土坯残存五层已坍塌成残块,无完整个体。墓门近平顶,高0.84米,宽0.8米,进深0.56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墓顶为四角攒尖式,墓室四壁向上内斜收与顶连接处呈圆弧状,墓室长3.2米,宽2.9米,高1.82米。墓室正中贴近后壁处有一南北向棺床,因墓室被盗扰,棺床上的棺木和骨头零乱混杂在一起,从现存的颅骨、肢骨、腿骨、盆骨等断定墓主人应为中年女性。随葬品:仅存4件,其中木器3件,铁器1件(图七)。

图七 2005TBLM6墓葬平、剖面图

三、出土器物

由于大多墓葬被盗等因素,本次发掘器物数量不多另外墓葬进水潮湿致使有机物品难以保留,器物主要以陶器、铜器、木器、钱币等。

(一)2005TBLM1

出土文物24件。有墓志、陶碗、泥俑、泥马、泥骆驼、马镫、马镖、铁镜、铜钱等。

1.墓志1合。

M1∶1残,位于墓门内前室东侧,盝顶盖,篆书阴文题刻,从右向左共2排3行,“唐廉公墓志铭”,为方形,边长70×70厘米,墓志厚10、顶盖厚11厘米(图版贰,3)。

2.陶器1件。

M1∶2陶碗,泥质灰陶,圆唇,浅圆腹,假矮圈足,素面,陶质火候低。高3.2、口径11、足径5厘米(图八,2)。

图八 2005TBLM1出土器物

3.泥制品15件。

M1∶4泥俑头,残,位于3号俑北侧,至颈部残,施粉彩。

M1∶5泥骆驼,残,位于西耳室口部,呈倒卧状,头北,背向东,塑驼峰,墨绘驼颈。

M1∶6泥马,残。位于西耳室南壁,呈立状,头残佚,体肥硕,施粉彩。

M1∶7泥马,位于西耳室中部,呈立状,头东尾西,头残佚,塑马鞍,通体施粉彩。

M1∶8泥马,位于7号马北侧,与7号马同排,形制相同。

M1∶11泥俑,位于西耳室口,出土时呈俯卧状,面下,上臂残,泥塑,施粉彩。

M1∶12泥俑,位于后室中部东壁下,11号俑北侧,呈俯卧状,头部被残俑块叠压,施粉彩。

M1∶13泥俑,残,位于后室12号俑北侧,倒卧,背残,施粉彩。

M1∶14泥俑,残,位于后室东北角,俑体残为数块,头东交髻倒卧,施粉彩。

M1∶15泥俑,残,位于后室生土棺床东北角沿下,侧倒,头北。

M1∶16泥俑,残,位于后室西北角,个体较小,呈坐姿侧倒。

M1∶17泥俑,残,位于后室西北角,个体较小,袖手,位于16号俑下,施粉彩。

M1∶18泥俑,残,位于后室西北角,仰倒,袖手立俑,较完整。

M1∶19泥俑,残,位于18号俑北侧,侧倒头西,背向上。

M1∶20泥俑,残,位于后室生土棺床西南角俯倒,头南(头残佚),俑体扁平,施粉彩。

4.铜器6件。

M1∶9马镫,铜,锻制,呈椭圆形,镫面锻打成宽板状,镫顶有方形钮,钮中部钻圆形穿系孔。高5、最大径4厘米(图八,3;图版贰,17)。

M1∶10铜马镖,铜,2件,铸制,呈“S”形,中部有方形突,并钻有穿系孔。长5.2、宽0.6~1.4厘米(图版贰,18)。

M1∶22铜钱,铜,铸制,圆形,方穿,边轮较宽,顺铸“开通元宝”。唐武德四年(621年)始铸,废五铢,欧阳询制词并书。直径2.4、穿径0.6厘米(图八,1)。

M1∶23铜钱,2枚,铜,,铸制,圆形,方穿,边轮较宽,顺铸“开通元宝”,钱肉较厚。唐武德四年(621年)始铸,废五铢,欧阳询制词并书。直径2.44、厚0.6厘米(图版贰,15)。

5.铁器1件。

M1∶21铁镜,铁,锈蚀严重,残破,铸制,呈方形,镜背面残留木框架朽迹。长28、宽16.5、厚0.6厘米。

(二)2005TBLM2

随葬品无。

(三)2005TBLM3

随葬品32件,有陶器、泥杯、铜钱等。

1.陶器15件。泥质灰陶。器型有罐、甑、盘、盆、瓶、灯等。

M3∶1陶甑,小圆唇,斜折沿,上腹外鼓,下腹斜收,平底,底镂5个小圆孔,素面。高15.6、口径24.6、足径12.6厘米(图九,12;图版贰,8)。

M3∶2陶甑,方唇,平沿,口微敛,下腹斜收,小平底,底镂5个小圆孔,素面。高11.3、口径21.4、足径10.4厘米。

M3∶3陶盆,方唇,大平沿,敞口,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平底,素面。高11.8、口径23.8、足径12厘米(图九,11;图版贰,7)。

M3∶4陶罐,圆唇,广口,束颈,鼓腹,平底,素面。高18.9、口径12.2、腹径18.2、底径10.5厘米(图九,7;图版贰,4)。

M3∶5陶罐,方唇,敞口,束颈,圆腹,大平底。腹部有凸弦纹。高21.6、口径9.6、腹径18.8、底径12.8厘米(图九,9)。

M3∶6陶罐,圆唇,敞口,束颈,上腹圆鼓,下腹折收,大平底,素面。高24.8、口径106、腹径20.8、底径14厘米(图九,10)。

M3∶7陶罐,方圆唇,敞口,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器表饰突弦纹,罐体较大。高40、口径12、腹径31.2、底径16.4厘米(图九,14)。

M3∶8陶罐,方圆唇,敞口,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器表饰凸弦纹,罐体较大。高44.8、口径11、腹径32.6、底径16.6厘米(图九,13)。

M3∶9陶瓶,方唇,直口,圆腹呈上小下大的梯形,大平底,器表饰突弦纹。高23.2、口径6.4、腹径14.2、底径11.66厘米(图九,3)。

M3∶10陶罐,斜方唇,敞口,束颈较矮,溜肩,鼓腹,平底,腹部有突弦纹。高21.6、口径10、腹径19、底径11.4厘米(图九,6)。

M3∶11陶罐,方唇,敞口,束颈,圆腹,平底,器变形,素面。高21.4、口径10.7、腹径17.4、底径9.4厘米(图九,8)。

M3∶12陶灯,灯盘呈小钵形,尖圆唇,敞口,内圜底,座呈上小下大的筒状,垂腹,最大径位于底部,中空,腹中部镂3个圆孔,素面。高23.8、口径6、底径12.7厘米(图九,4;图版贰,6)。

M3∶13陶盘,残,呈圆形,中间薄,素面。直径26、沿厚2.8、中间厚1.6厘米。

M3∶14陶盘,残,呈圆形,边缘厚,中间薄,素面。

M3∶15陶罐,圆唇,卷沿,广口,束颈,鼓腹,口径略大,素面。高9.8、口径7.3、腹径9.8、底径5.8厘米(图九,2;图版贰,5)。

M3∶20陶罐,口残,束颈,圆腹,大平底,腹部饰10道凸弦纹。残高20.4、腹径18.7、底径12厘米(图九,5)。

2.泥制品14件(2件残)。

M3∶16泥杯,泥质,黄沙泥捏制,呈杯状,器形较小不规整。高3.5、口径3.8、底径3.2厘米。

3.铜器3件。

M3∶17铜钱,东汉五铢2枚,铜,铸制,圆形,方穿,穿径较大,直径2.4、穿径0.9厘米(图九,1;图版贰,16)。

M3∶19铜钱,现呈方形,字蚀不清,质地差,易碎。直径1.3、穿径0.6厘米。

(四)2005TBLM4

随葬品无。

(五)2005TBLM5

随葬品12件。有陶器、木器等。

1.陶器11件。泥质灰陶,器形有罐、灯、盆、盘、碗等。

M5∶2陶灯,灯盘浅腹,平底,座呈垂腹罐式,腹中部镂3孔。高21、口径、7.6、腹径13、底径11.4厘米(图十,7)。

M5∶3陶灯,灯盘残,座呈垂腹罐式,腹中部镂3个孔。残高16、底径11.8厘米(图十,8)。

M5∶4陶罐,卷沿,方唇,敞口,束颈,鼓腹,平底,腹饰凸弦纹,器形较大。高40、口径12、腹径28、底径16.2厘米(图十,12)。

M5∶5陶罐,卷沿,敞口,束颈,圆鼓腹,平底,上腹镂小孔,腹饰凸弦纹,器形较大。高35.4、口径12.4、腹径28.3、底径15.6厘米(图十,11;图版贰,9)。

M5∶6陶盘,仿馕饼制作,圆饼形,沿较厚。直径27、厚1.2、沿厚2.8厘米(图十,10;图版贰,11)。

M5∶7陶盆,大翻沿,敞口,圆腹,平底,腹部饰凸弦纹,口沿变形,高低不平。高9.6、口径20.8、底径10.4厘米(图十,2)。

M5∶8陶盆,卷沿,方唇,敞口,平底,腹部有凸弦纹。内底墨绘5个圆环。高10.6、口径20.2、底径12厘米(图十,5)。

M5∶9陶罐,卷沿,方唇,敞口,折鼓肩,大平底,器表饰凸弦纹。高14、口径9.4、腹径15.8、底径10.4厘米(图十,9)。

M5∶10陶罐,卷沿,方唇,敞口,圆腹,大平底,腹部有凸弦纹,器形较肥。高17、口径10、腹径16.8、底径13厘米(图十,4;图版贰,10)。

M5∶11陶碗,尖圆唇,口微敛,圆腹,假矮圈足,素面。高3.8、口径7.6、足径4.1厘米(图十,1)。

M5∶12陶罐,斜方唇,敞口,束颈,鼓腹,大平底,器形矮胖,肩上有凸弦纹。高17.2、口径13.2、腹径18.2、底径11.8厘米(图十,3)。

2.木器1件。

M5∶1木耳杯,胡杨木,圆木刻挖削制,呈椭圆形,敞口,椭圆腹,内圜底,双耳呈长条形鋬。高2.8、口径4.4~8.1厘米(图十,6;图版贰,12)。

(六)2005TBLM6

1.木器3件。

M6∶2木梳,胡杨木板刻制,残,梳背呈弧拱形,齿呈扁锥体,大多残断。高7、残宽3.4、厚0.7厘米(图十一,3;图版贰,14)。

M6∶3彩绘木俑,2件,均残。胡杨木削制,头体残断,无法对接,头梳扁髻,墨绘头发,脸饰白彩,墨线勾画五官,脸庞饰粉红彩,脸形较胖,呈国字形,细眉,眠目,长鼻,闭嘴,俑体扁圆体,施粉彩,墨线勾画裙褶。高5、宽3.2、体残长13、底径3.8~5.3厘米(图十一,1;图版贰,13)。

2.铁器1件。

M6∶1铁簪,双股,呈“U”形,簪体表面锈蚀严重,其中1股残断呈两节。长12.3、径0.4厘米(图十一,2)。

四、结 语

此次抢救性发掘,因墓葬被盗、坍塌进水等诸多原因,没发现有纪年的依据。M3、M5、M6三座墓葬形制均为斜坡道攒尖顶式墓,墓室平面呈正方形,四壁较直,其结构与1963年发掘的阿斯塔那古墓群西区M28相同①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10期。,又与吐峪沟十六国时期的洞窟结构相似。这类墓葬在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中均有发现,李征先生依据1962—1965年先后发掘的42座墓葬的形制、出土器物及有纪年的衣物疏、墓志、文书等资料,将这类墓葬定为晋至南北朝时期。M5出土的木耳杯,M6出土的木俑通体饰彩并用墨线勾画五官,其造型风格和以前阿斯塔那墓十六国时期出土的器物相似②吐鲁番地区文管所:《吐鲁番博物馆》,乌鲁木齐:新疆美术出版社,1992年。。M3、M5出土的陶器均为夹砂灰陶、素面,器形与阿斯塔那古墓群西区M408、M409相同。从墓葬型制结构、随葬器物特征来看,这三座墓葬时代为十六国时期③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古墓群西区408、409号墓》,《考古》2006年第12期。。M1斜坡墓道带天井洞室墓,由斜坡道、过洞、天井、墓门、后室及耳室组成,其形制规模宏大,是本次发掘墓葬中最大的一座。此墓形制在阿斯塔那——哈拉和卓④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10期。、巴达木⑤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新疆吐鲁番地区巴达木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第12期。、木纳尔⑥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新疆吐鲁番地区木纳尔墓地的发掘》,《考古》2006年第12期。古墓群均有发现,带天井斜坡墓道墓进入这一地域为唐武周时期,这类墓葬按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墓主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才能享用,天井的多寡代表墓主人身份。吐鲁番现已发现的等级最高双天井墓仅有三座,如位于阿斯塔那张公夫人麴娘墓⑦鲁礼鹏:《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墓葬登记表》,《新疆文物》2000年第3—4期合刊。,位于哈拉和卓北庭副都护高耀墓⑧吐鲁番地区文管所:《唐北庭副都护高耀墓发掘简报》,《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等,他们均是朝廷重臣和名门贵族。M1墓盖篆书阴刻“唐廉公墓志铭”,可知墓主人姓廉。公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廉姓在阿斯塔那——哈拉和卓文书中出现7次⑨李方、王素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人名地名索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职业多为画家、花匠。廉公是不是跟文书中出现的廉姓是一个家族的,还待今后考古新发现所证实。由于墓葬进水,墓志字迹破损无法辨认,致使墓主人身份不详。出土马镫、马镖、铜镜和陪葬的大量泥俑、泥马、泥骆驼等说明墓主人身份较高,在此墓东约100米处唐北庭副都护高耀墓。这一区域是否唐西州官宦墓地?从墓葬形制的时代特征、出土唐代“开元通宝”铜钱和随葬品来看,该墓葬的年代为唐西州时期。

附记:参加发掘人员有张永兵、祖力皮亚·买买提、阿不都古力、刘澄宇、张振峰、何存礼、王会峰等。

猜你喜欢
图版底径墓室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基于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和中图版比较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谓词逻辑的飞机线束工装图版设计
德清县博物馆藏东晋南朝德清窑瓷器
新世纪以来唐代墓志的收藏与刊布
大连鞍子山积石冢墓室出土随葬玉器50件
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耀州窑系青瓷碗鉴赏
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达勿坪白土梁寺洼文化墓葬群发掘简报
图版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