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IM21墓主身份及洋海墓地的萨满墓葬

2021-09-04 10:21玛尔亚木依木拉音木林铃梅
吐鲁番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竖琴萨满巫师

玛尔亚木·依木拉音木 林铃梅

洋海墓地是研究吐鲁番盆地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典范材料。由于盆地干旱的气候条件,墓地保存了大量陶器、金属器、木器、骨角器、纺织品、栽绒毯、人骨和动植物等材料,其中部分特殊器物,如木竖琴、角杯、钻木取火器、木旋镖、黄宝螺海贝、大麻、小花紫草果实等,都展现了吐鲁番盆地这一时期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文化、审美。在发掘的墓葬中,有一座墓尤为引人瞩目,那就是被称为“萨满墓”的IM21,男性墓主华丽的衣物、丰富的装饰品和随葬器物,都无疑显露着墓主非同寻常的身份。

一、IM 21的墓葬介绍

IM21位于墓地西南部,为椭圆形竖穴墓,周边有二层台。墓中有两层人骨,第1层距地表0.6米,埋葬两具尸骨,均为屈肢葬,A为壮年女性,年龄约25岁,骨架保存较差,头骨破碎;B为未成年儿童,身穿皮衣,脚穿皮靴,耳戴金耳环,尸骨保存较好,可能是下面墓葬的祔葬。第2层距地表1.3米,一排圆木搭建的棚木下是墓室口,墓底埋葬一中年男性,40岁左右,头向东南,面向右上,上肢屈向腹部,双下肢叠向右侧屈。头戴羊皮帽。额头上系彩色毛绦带,上缀有海贝和铜扣饰。左耳戴铜耳环,右耳戴金耳环,耳环为圆环形。颈部戴一串玛瑙、绿松石项链。内穿翻领毛布衣,左手腕戴红色皮质射韝,上面缀一排三枚铜扣。脚穿皮靴,靴面上缀铜扣,靴帮上捆绑毛绦带,上系铜铃。右手握着一杆木马鞭,上缠裹着铜片,左手怀抱短柄青铜斧。手臂旁放置一件带鋬的木钵,腰间挂两个皮袋,分别装有弧背环首铜刀和木柄铜锥。头部前方立一根带杈的木棍,木棍上挂一副皮质马辔头,其上串满环状、贝状铜扣和铜片,并带着木质的镳。脚下还随葬了一副羊头骨①吐鲁番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博物馆:《新疆洋海墓地》(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年,第39~43页。。发掘者根据随葬的弧背环首铜刀、青铜斧,结合墓葬的C14测年数据,将墓葬年代定在公元前12-前11世纪。

由于IM21墓主身份的特殊性,为了更详细、全面地考察墓主的随身服饰及其内涵,以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技术保护室为主力,对干尸身上所穿毛织衣物进行了揭取,详尽记录了墓主的装饰物和随葬品。

二、干尸揭取工作及服饰研究

揭取工作开始前,首先对干尸身上的尘土进行清理,同时取下散落在身上的配饰和皮毛残块。用医用被单、棉被、塑料布等包裹干尸,用上下两块三合板压盖,完成干尸的翻身,并完成整体包裹回潮。稍后从干尸最外层衣物开始揭取,同时不断局部回潮、清理,将面部的毛皮残片、残存的皮帽、腰带、上衣、皮靴上的绑腿带、腿上的扎裤绳、皮靴、裤子依次取下。另外,在干尸清理过程中,在不同部位拾到各类珠饰20枚,包括绿松石、(玉)石、玛瑙及贝壳等,以绿松石数量最多。

揭取的衣物主要包括:长衣、衣带、长裤、绑腿带和扎裤绳。

长衣:干尸贴身穿衣物,褐色,背部残损严重。铺展后全长为141.5厘米,其中前身长110厘米,后身残长31.5厘米;衣服上残宽67厘米,下残宽71厘米,为单根Z捻向。长衣上满布菱形图案,由“凸”字实心块排列组成。底部用黄色2/2斜纹缂毛作装饰,呈线状排列,在胸前缝缀有黄色的缝点。整个毛织衣物的四周用红色的细编织带进行缝缀。这件长衣由前后身两片缝合而成,留下套头的部位,穿的时候将衣服套在身上,两侧压在腋下位置,用衣带扎紧(图版伍,1~3)。

衣带:为一条长编织带,图案是黄褐色相间的菱格纹,现存长度为53厘米,下垂部分60-67厘米,下端还垂着流苏(图版伍,6)。

长裤:保存基本完整,现存的裤子宽度,裤腰处为52厘米,裤裆处为68厘米,其裤长左腿残长102厘米,右腿93厘米,裤腿宽左腿为24.5~21厘米,右腿残宽为22~20厘米,其捻线捻向为S捻向2根Z向合捻的双股线。裤裆为梯型档,上面分布着宽为1厘米左右的褐色条纹,每两条为一组,组成黄底褐条纹的图案饰样。裤腰处左右两侧未缝合,仅用腰部的毛绳系住。裤腰部分为褐色,裤腿部分为黄色,以裤腰处的一条宽约5厘米的雉堞纹为分界线。裤腿上各有3道平纹缂毛图案纹饰,其中最上面一道为连续的勾连纹(图版伍,9、10)。

绑腿带和扎裤绳:是裤子、靴子上的装饰织物,为长毛编织带,其中绑腿带一部分为加捻毛绳,扎裤绳下端垂有彩色流苏璎珞(图版伍,4、5)。装着方式是:将裤子穿上后,用毛毡把脚包裹好,套上皮靴,将绑腿带在靴子上缠5圈,用加捻毛绳再缠3圈,绑好,再用扎裤绳将靴口处的裤腿绕3圈,扎紧。

揭取工作对细致复原IM21墓主的服饰,深入考察他的各项服饰,进而讨论他的社会身份地位具有重要价值。从洋海墓地的发掘材料来看,大部分干尸都是身无一物,最多是盖了一层毡子,随葬品也不多,但这具干尸却衣着华丽,身上的装饰丰富,可见其身份地位不同寻常。服饰上的纹饰不仅反映了洋海居民的审美,也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他们与周边甚至遥远地区的文化联系。如裤子上的勾连纹可能受到了来自中原地区纹样的影响①信晓瑜、康晓静、马叶桢:《丝绸之路早期裤装考略——以新疆出土汉代以前的早期裤装为素材》,《艺术设计研究》,2019年2月,第39页。,雉堞纹则显示出与中亚、西亚的微妙联系。除了服饰的华丽外,也透露着浓厚的仪式气息,尤其是靴帮上缠的铜铃及彩色流苏缨络,显然是具有某种仪式功能的装饰。褐色长衣形制独特,它是洋海墓地中发现的唯一一件无袖的服装,从它的穿着方式来看,只是简单地套在身上,用腰带绑缚,没有形成完整意义上的上衣形制,所以,与其说它是一件日常的服饰,不如说它是一件具有仪式性的服饰,很可能是萨满巫师做法时穿着的法衣。

另外,格外引人注目的是墓主手持的缠裹铜片的木马鞭和青铜斧。马鞭是游牧文化中常见的器物,但相比起其它墓葬中出土的马鞭,这件马鞭是特殊的,因为它表面缠裹了铜片,这就赋予了它独特的象征意义,成为一杆权杖。管銎斧在洋海墓地只发现了两件,显示出其独特性。管銎斧和木马鞭的组合是权力、地位的象征,相似的组合在欧亚大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高级别墓葬中都有发现,在游牧文化中尤其突出,如图瓦的阿尔然二号墓5号墓葬男性贵族②Čugunov Konstantin V.,Parzinger Hermann und Nagler Anatoli,Der skythenzeitliche Fürstenkurgan Aržan 2 in Tuva,Verlag Philipp von Zabern,Mainz,2010,S.212,Abb.225.。IM21墓主手持的木马鞭和青铜斧,在萨满仪式中更是起到法器的作用,和铜铃一道,形成萨满巫师的身份标识。

除了显示萨满身份的服饰,墓主丰富的随葬品也突显了他在部落中的社会地位,拥有较多的财富和资源。洋海墓地不同时期的墓葬中,墓主戴耳环的情况都不多见,双耳都戴耳环仅IM21一例。再到苏贝希文化晚期的胜金店墓地中,出现了有男性戴左耳、女性戴右耳的习俗,这些都表明佩戴耳环在该文化传统中具有丰富的身份、性别含义。又如墓主额头毛绦带上装饰的贝壳,经鉴定为黄宝螺,这类海贝在洋海I号墓地发掘的218座墓中,仅有21座墓有发现,包括发现的一些铜仿贝。这些海贝除了装饰功能,更是一种财富的象征。黄宝螺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沿岸,学者指出洋海墓地出土的海贝与甘青地区遗址所见有着密切联系,应从东南沿海地区输入③吕恩国:《洋海货贝的历程》,《吐鲁番学研究》2016年第1期,第8~16页。。我们观察到,在巴泽雷克文化阿卡-阿拉哈墓葬中也出土了该类海贝④ПолосьмакН.В.,ВсадникиУкока,Новосибирск:ИНФОЛИО-пресс,2001,с.41,рис.21.,结合墓葬发现的漆器和楚地风格的丝绸,可以认为在公元前1千纪中期在整个中国西北地区甚至到阿尔泰山区都与中国东南部有着广泛而频繁的贸易和文化往来。在当时,这些海贝无疑是很珍贵的物品,能够拥有这些海贝表明墓主具有从远程贸易获取这些资源的能力,他们是部落中掌握权势和财富的人。

三、洋海墓地中的萨满墓葬辨析

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对洋海墓地中的萨满墓葬进行了讨论①吕恩国、张永兵:《从洋海墓地的萨满巫师解析新疆的萨满教遗存》,载于李肖编:《考古所见古代新疆地区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第60~89页。徐艳芹:《从新近的考古发现看斯基泰人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平顶山学院学报》第30卷2015年第6期,第53~58页。王列成:《吐鲁番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萨满墓葬研究》,《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10期,第89~90页。,突出表现在对萨满标准的判定上。随着洋海墓地报告的出版,我们可以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辨析。

有哪些是属于萨满巫师作法使用的器具?目前来看,较为确定的包括铜铃、竖琴、大麻(表一)。IM90埋葬了一具中年男性和一具壮年女性骨架,随葬了木竖琴,另有一个皮编草篓,内盛满大麻籽叶。大麻具有致幻和医药作用,其中致幻效果是萨满仪式的必备因素,关于这一点,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有细致的描述,斯基泰人在埋葬完首领或自己的亲人后,就要开始对自身进行清洁活动,他们首先擦洗自己的头,然后用3根木棍搭靠在一起,上面铺一块毛毡形成帐篷。他们围坐在帐篷里,在帐篷中间放一个盘子,里边放入一些灼烧的石头。他们匍匐在帐篷中,将大麻种子投入灼热的石头上。大麻种子马上冒出烟来,并释放出很多水蒸气。斯基泰人沐浴在水蒸气中兴奋得大叫,他们就是用这种蒸汽浴取代水浴,因为他们是从不用水来洗浴的②[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徐松岩译注:《历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291~292页。。从希罗多德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麻除了平时用于蒸汽浴,还用于墓葬场景中的清洁。

大麻籽及用来盛放和燃烧大麻籽的器具在巴泽雷克墓葬③Rudenko Sergei I.,translated and with a preface by M.W.Thompson,Frozen Tombs of Siberia,the Pazyryk Burials of Iron Age Horsemen,J.M.Dent&Sons Ltd,London,1970,pl.62.和别瑞尔墓地④СамашевЗ.,Берел·Berel,Алматы:Таймас.2011,с.26,рис.26.中有出土,其中巴泽雷克2号墓的男性随葬的是一件铜鍑,女性随葬的是一件方形带足的铜盘,还出土了用于蒸汽浴的帐篷支架(图版伍,7、8、11、12、13、17)。有一项研究对该文化的阿卡-阿拉哈3号墓地和维尔赫-卡尔金(ВерхКальджин)2号墓地各墓主的头发进行检测,发现他们头发中的铜含量及铜/锌比值普遍偏高,尤其是男性和儿童的头发上。学者研究认为很可能是因为这里的居民经常使用铜钵、铜壶等器具燃烧大麻籽来做蒸汽浴,有毒的铜成分也随着蒸汽一起被吸入体内。大量有毒的铜成分可能是导致巴泽雷克文化居民的寿命较短,很少有超过40岁的⑤ПолосьмакН.В.,ТруноваВ.А.,“Тайнамедноговолоса”,Эпохаускорения,том62,№2,2015-06-15,с.22-23.。另外,用于墓葬场景中的清洁,则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功能,只有那些高级别的墓葬,如贵族或萨满巫师之墓才会这一配置,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巴泽雷克2号墓以后发现的上百座墓葬中都没有发现随葬大麻⑥ШульгаП.И.,МогильникскифскоговремениЛокоть-4a,Барнаул: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лтай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03,с.93.。如此,洋海墓地墓葬中发现的大麻无论是作为巫师生前的做法用具,还是用作墓葬仪式中的清洁,都无疑表明墓主萨满巫师的身份。

吐鲁番地区文管所曾收回一件从洋海墓地流散的木钵(编号87CYP:108),两端有凸出的手柄,木钵内有严重灼烧的痕迹,仍残留有灰烬,很可能就是用于燃烧大麻籽的工具(图版伍,15、16)①李肖:《拜火教与火崇拜》,载李肖编《考古所见古代新疆地区的东西方文明交流》,第125页,图1-图6。。另外,在阿卡-阿拉哈3号墓地1号墓女墓主身旁随葬了一件方形石钵,里边盛有部分碳化的香菜籽(图版伍,14),学者认为它具有与大麻相似的功能,用于墓葬仪式中的清洁,这种香味甚至可以帮助达到通神②ПолосьмакН.В.,ВсадникиУкока,с.69,рис.48.。又如在维尔赫-卡尔金2号墓地1号墓女墓主随葬的毡制枕头,内填有百里香属的植物茎叶,还发现了新塔花的种子,这类带香味的植物在阿尔泰山区有广泛分布,是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常使用的植物,也用于墓葬仪式中③ПолосьмакН.В.,ВсадникиУкока,с.268.。另外,阿卡-阿拉哈3号墓地1号墓女墓主干尸内用苔草植物,不仅有防腐的功能,如其中的香附子还充当了香料的功能④ПолосьмакН.В.,ВсадникиУкока,с.271.。可见,巴泽雷克文化的居民很注重使用香味来营造墓葬氛围,在这种香味的伴随下墓主的灵魂可以升入天界。

洋海IM148埋葬一具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随葬品很丰富,其中在一件陶罐中盛有半罐大麻籽和刺山柑。刺山柑的药用价值早在史前时期就为人们所发现,在欧亚大陆很多古代遗址都有出土,被用来治疗脾脏疾病、四肢、牙齿疼痛及排尿相关的问题⑤Jiang H.E.et al.,“The discovery of Carraris spinosa L.(Capparidaceae)in the Yanghai Tombs(2800 years B.P.),NW China,and its medicinal implications”,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113(2007),pp.409-420.。将刺山柑和大麻籽放在一起,表明两者都是用于治病的药品,那么墓主很可能是一位医者。在古代巫和医无法截然分开,巫师的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给人治病,通过致幻、作法等仪式达到治病的效果,所以也称为巫医。可见,洋海墓地的巫师也兼具治病救人的职能。

发现竖琴的墓葬还包括IIM63、IIIM48,另外收缴的被盗墓出土遗物中也有一件竖琴残件(图1,1、2)。其中IIM63墓葬规模较大,C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埋葬一位中年女性,葬具木尸床是墓地中发现的最大的一件,墓葬曾被盗掘,由此判断可能原本不止埋葬了一人。IIIM48,D型竖穴偏室土坑墓,埋葬一具成年男性尸骨。巴泽雷克文化的一些女性墓中也出土了一些竖琴及其残片,如巴泽雷克2号墓(图1,3)⑥Rudenko Sergei I.,translated and with a preface by M.W.Thompson,Frozen Tombs of Siberia,the Pazyryk Burials of Iron Age Horsemen,p.277;pl.146.、梅切特赛墓地、洛卡其-4a墓地⑦ШульгаП.И.,“МогильникскифскоговремениЛокоть-4a”,с.93.,同时,在一些女性墓中还往往随葬一种独特的铜镜,这些铜镜上装饰了丰富的展现仪式气息的图像⑧ШульгаП.И.,“МогильникскифскоговремениЛокоть-4a”,с.195,рис.53.,它们被定名为铜镜-拨浪鼓,被认为与祭祀仪式有关,而不是单纯的日常用具,这些拥有铜镜的年轻女性则可能是女祭司一类的人员⑨ШульгаП.И.,“МогильникскифскоговремениЛокоть-4a”,с.94.。这类铜镜-拨浪鼓和竖琴往往同出于一座墓中,凸显了这两类器物的共性,即适用于仪式场景中(图1,4~7)。

图1 1~3.竖琴(1.洋海IM90 2.洋海IIM63 3.巴泽雷克2号墓)

另外,服饰上装饰铜铃的做法可以认为是萨满法衣的突出表征,巫师舞动时裤腿上绑缚的铃铛相互碰撞发出声响,是作法情景中的重要元素。在IM19、IM67、IM208都发现了在墓主服饰上绑缚铃铛或随葬铃铛的情况。

吕恩国和张永兵先生认为洋海墓地只有IM21和IM90才是萨满墓,IM21墓主的穿戴体现的是巫师的装束,IM90则因竖琴身份不同一般,又随葬大麻,表现的是巫师的道具①吕恩国、张永兵:《从洋海墓地的萨满巫师解析新疆的萨满教遗存》,第60~89页。。我们认为,大麻、铜铃和竖琴都属于巫师的道具,在裤腿上捆绑一串铜铃的做法应当属于巫师的装束;结合竖琴在阿尔泰山区的发现,竖琴在当时是非常特殊的器具,不是一般的乐器,而是用于特定仪式的礼器,所以即使这些墓葬没有随葬大麻,也可以反映出墓主生前从事与萨满巫师相关的职业,也应该划入萨满墓葬的范畴。

总 结

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洋海墓地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代遗物,不仅为研究吐鲁番盆地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而且为研究欧亚草原该时期的游牧畜牧文化提供了范本。其中,IM21墓主独特的服饰和丰富的随葬品使得其身份备受关注。他的服饰尤其是裤腿上捆绑铜铃的做法显示出萨满巫师的特征,装饰及随葬的器物如海贝、缠铜片木马鞭和木柄青铜斧的组合等都显示了他在部落中的较高地位及获取资源的权力,这些都表明了萨满传统在吐鲁番盆地的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结合阿尔泰山区的考古发现,本文认为,判断萨满巫师的器物应该包括铜铃、竖琴、大麻,那么,洋海墓地除了IM21,可以认为与萨满巫师有关的墓葬还包括IM19、IM67、IM90、IM148、IM208、IIM63、IIIM48。

表一:出土铜铃、木竖琴和大麻的墓葬信息

猜你喜欢
竖琴萨满巫师
作家风采
——陈竖琴
竖琴海绵
神秘的北部巫师
何为萨满:人类文明史的眼光
浅谈满族装饰纹样中的萨满文化元素
夜半寻鼠
巫师和老鼠
狩猎社会与熊崇拜的出现
巫师和羊
萨满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