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信,方有眼量

2021-09-05 03:05姜胜群
杂文月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明太祖文友

姜胜群

一位文友说,几年来,发表了一些作品,申请加入省作家协会,未被批准,十分气愤,甚至要到有关部门申述。

另一位文友说,他发表了一篇散文,以这篇散文,先后参加省市文学大奖评选。结果,均名落孙山。他不服气的是,后来,这篇散文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包括《光明日报》《读者》《新华文摘》等。他气愤地说:“那些获奖的作品,至今还没有一篇被《新华文摘》转载呢!”

看到他俩愤愤不平的样子,有人劝他们向前看,别为眼前已经发生的事烦恼,并讲了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中的一个故事——有个人买了一瓶蜂蜜,边骑自行车边用手拎着。迎面来了一辆汽车,他急忙刹车,蜂蜜瓶掉到地上,摔碎了。他二话不说,转回商店又买了一瓶蜂蜜。有人问他:“蜂蜜瓶掉了,为什么不下车看看?”骑车人微笑着说:“没必要,再怎么看,也是摔碎了。”省作家协会年年审批会员,文艺大奖隔几年就评一次,以后还有机会。不妨把旧作视为摔碎的瓶子,别再纠结,把精神头用在写出有分量的新作品上。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向前看,不纠结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是心态,是眼量,更是自信——我的作品有质量,有分量,衡量它的,不是会员资格,也不是奖项,而是时间。

君不见,在废品收购站,在一元一本的地摊上,不乏装帧讲究、定价不菲,甚至标榜获奖的书籍,却少有人问津。当然,其中难免鱼目混珠,偶尔也有可读之书却无人识货,但这样的概率有几分?绝大多数是实至名归,同废纸一起,化作纸浆了。

时间,竟是如此无情!

仰望加入某某协会,仰望获得某某奖项,莫如仰望时间这位老人,因为他老人家绝对公平公正,一视同仁。想暗箱操作,贿赂他老人家?门都没有!

不禁想起了清初文人廖燕。

廖燕(1644—1705年),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对自己的作品便充满了自信,不为眼前的遭遇纠结,相信时间老人,放开眼量向前看。

作为读书人,廖燕和芸芸众生一样,也走过以科举博取功名的传统老路。但苦读寒窗之后,便对内容空泛、僵硬死板的八股文感到不满,认为天下的书那么多,只读八股,“算不得读书”。为了不被八股所误,廖燕毅然“中道谢去”,辞诸生,“弃八股而从事于诗声文词”,博览群书,丰富自己。

不羡慕他人金榜题名骑高马,不祈盼皇帝钦点做高官,俺廖燕要博览群书,包括“无字书”——“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胸怀之大,囊括宇宙。“笔代舌,墨代泪,字代语言,而笺纸代影照。如我立前,而与之言。”(廖燕《文集自序》)工夫不负有心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廖燕手订出版《二十七松堂文初集》共18卷,其中不乏见解深刻又独到的力作。如在《明太祖论》一文中指出,古代帝王统治天下的法宝,乃是愚民——“天下可智不可愚,而治天下可愚不可智。”怎么愚民?明太祖比秦始皇棋高一筹,秦始皇搞焚诗书,而明太祖搞科举八股文取士,使读书人“自《四书》、一经外,咸束高阁”。“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认为科举制度是统治者钳制思想言论的工具,宋高宗是杀害岳飞的主犯。他主张文章自出机杼,独抒性灵;并提出布衣与人主平等……发出这种振聋发聩声音的,在封建社会,有几人?

如此离经叛道的异端文学家,又偏处岭南一隅,自然不受待见。廖燕不仅生前潦倒,身后也萧条。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独能摆脱世网以自行其志气,虽至颠踬困厄而不悔。”他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取匣盛之,为冢于名山之巅,大书其上曰:‘曲江廖某不遇文冢。因酹酒而祝之曰:‘千百年后,有如廖某其人者,将欷戏感慨而凭吊之,庶几稍慰吾文耶!”(廖燕《自题制义》)——现在世人不识我的书,那我就把它装进匣子里,埋在山顶,千百年后,自有识货之人。

有自信,有眼量,看到了千百年之后。

后来,著名历史学家邓之诚集辑《清诗纪事初编》,评价廖燕“实足继屈(大均)、陈(恭尹)而起”。历史学家张舜微在《中华人民通史》中,尊廖燕为清初大思想家。

其时,距廖燕作古,仅百年而已。

猜你喜欢
明太祖文友
青岛市老年大学书画作品展示
平南采风暨平南文友会大安分会成立
一個成功的誤解?——西藏博物館所藏《噶瑪巴爲明太祖薦福圖》再考
“文学群”里乐夕阳
浅析明太祖时期铁券文书之制
“低头一族”制造车祸,婚姻交易引发无辜杀戮
明太祖“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理念与实践
七岁驿童对明太祖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