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1-09-05 02:25杨晶晶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摘要】自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19日参观敦煌莫高窟以来,莫高窟文化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历时将近2000年的敦煌莫高窟同样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留时间最久、最多彩和最完整的国家级石窟艺术博物馆。它在历史、文化、社会和文明的长河中是一颗闪耀的明珠。本文重点分析了莫高窟传统文化如何得以传承、保护和发展,探讨了如何使中国文化的瑰宝在其中焕发出无限生命力。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054-03

【本文著录格式】杨晶晶.敦煌莫高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2):54-56.

一、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成就

(一)文化价值

莫高窟,又称”千佛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收藏佛教文化和艺术品的宝库,靠近甘肃省敦煌市。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它们大约出现于公元366年,并延续了2000年左右。目前有492处石窟,壁画面积约为45000平方米。内有2400多个彩绘泥塑。彩绘的黏土大小相差很大,最大的有33米高,最小的只有10厘米。

莫高窟的泥塑壁画主要是佛教作品,但也描绘出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与文化背景下的人物生活情景。此外,还充分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绘画风格,包括排版、人物设计、勾画和色彩,以及中西方艺术相互的交流与融合。1900年,在这里的藏经洞中发现了大约从公元256年至1002年的4500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了丝绸绘画、刺绣以及古代藏语、梵语等珍贵而又罕见的稀有文献,这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东方文明最伟大的历史发现之一。

(二)文化遗产

莫高窟展示了建筑、绘画和雕塑等各种艺术。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创作了一批具有丰富地方性和民俗特色的佛教艺术品,继承了古代中西部地区佛教艺术的优势和传统,吸收了古代印度、希腊和伊朗佛教艺术的诸多优点。这些艺术品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瑰宝,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以及对外贸易等提供了宝贵信息。此外,莫高窟还藏有大约5万件在三国到北宋期间以多种语言创作的经书、文献、绘画和纺织作品。1987年12月,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第二批世界文化遗产。

1.石窟

迄今为止,共有492个石窟,内有各种造型的壁画、人物彩绘及泥塑。石窟类型主要有冥想石窟、佛堂石窟、寺庙石窟、拱顶石窟以及影子石窟。最大的一个石窟高40米,宽30米,最小的一个石窟洞穴也只有不到1英尺的深度。

2.彩绘黏图形

作为敦煌石窟的主要宝藏,这些画像的形状有着许多种类型,包括圆形的数字和浮雕中的数字。其中最高的有34.5米,最小的只有2厘米。这些着色黏所展示的主题,以及它们所使用的先进技术,使莫高窟成为公认的世界上最主要的佛教彩绘博物馆。

3.壁画

莫高窟壁画展示了佛经、自然风景、建筑、风景、飞天仙女和古代农业生产场景。现存1045幅壁画,总面积45000平方米。它们是4—18世纪历史变迁、习俗和传统的艺术记录。

4.出土文物

1900年,在16号石窟北墙后面的一间密室里发现了大约5万件历史文物。其中涉及到4—12世纪佛经、文字、刺绣等艺术品以及绘画作品。除了中国古代的文献,还有藏文、梵文、维吾尔文等古文文献。这些文献的主题包括宗教、文艺、合同、分类账以及官方档案。这一新的发现已经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对中国历史文献的补充与修订也具有重大意义。

5.佛教文化

隋朝(518—618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佛教传入的一个黄金时期。莫高窟在这个朝代经历了一个鼎盛的时期。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在一座佛寺里出生并成长,他是一位充满热情的藏传佛教徒。国家统一后,他把佛教变成了国教,建造了约5000座寺庙,雕刻了数千件佛教雕塑,当时全国约有50万名佛教僧侣。隋炀帝杨广也十分热衷于弘扬佛教,他先后出版了1000本《浮华经》,并逐步发展和建立起了佛教流派。在这段历史时期,莫高窟已经雕刻出大量的石窟。该朝最为普遍使用的石窟形态为倒岩形洞锥。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303窟中的七层圆锥塔,它是从中心柱转换而来的。这一时期的壁画作品不受国外艺术形式的限制,呈现了一种开放性的动态创造力。

二、保护莫高窟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讲过:“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敦煌作为通往西域地区的一个重要交通门户,古代中国文明的许多重要思想和其他历史文化,以及古印度、古希腊、古埃及、古波斯等许多国家和民族地区的宗教、艺术、文化和思想都在此汇集在一起。中华文明以一种乐观开放与自由包容的心态,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历史文化,创造了独特的敦煌历史文化及丝路精神。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文化交流在“引进来”的同时,也需要坚持不懈地“走出去”。以敦煌元素为主要灵感而创作的舞剧《丝路花雨》虽然历经几十年,仍旧深受大众的喜爱,如今也逐渐地走出国门,成为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它通过音乐和舞蹈这种易于被人们接受和理解的感观交流手段,唤起“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对友好历史的共同回忆。

(二)有利于建立文化自信

绵延近5000年的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内涵及其精神品格的独特价值认同体系,这既是我们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同的一个根本特征,又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敦煌文化正是这种信心的象征。

只有自信的文明才能接纳、学习和吸收各种文明,同时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敦煌石窟的艺术主要是基于中国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传统,吸收并融合了许多来自印度、中亚、西亚等国家的海外文化和艺术精华。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的重要城市,各种文化在敦煌的汇合、碰撞、交融,促进了敦煌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敦煌石窟艺术已经持续了1000多年,在不断的创造中形成了新的艺术作品和形式,也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艺术和文化石窟。

敦煌石窟艺术集建筑、雕塑和壁画于一身。雕塑艺术是敦煌石窟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它在洞穴中起着主导作用。无论是“曹衣出水”还是“瘦骨清像”式造像特点,都是受到中原艺术风格的影响。敦煌石窟壁画的主题和内容非常丰富,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中,山水、花鸟已成为表达的对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山水画与花鸟画主要以背景的形式出现在敦煌石窟壁画中,着重反映历史发生的场景和地点,这是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过程的重要依据。

可见,敦煌石窟艺术的发展虽然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最终还是被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所改变和融合,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敦煌石窟艺术从4世纪到14世纪不断的建设中,逐渐与佛教和中国传统的道教、儒家思想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正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胸怀。

三、莫高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科学技术助力文化保护

1.从抢救性保护到与预防性保护并重

莫高窟的历史文物保护,从传统的抢救性保护发展到现在的预防性保护,由敦煌人一代又一代接续进行着,他们的坚守和付出,积沙成塔,而且从来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莫高窟的文物保护工作已经开始大量地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对石窟遗址进行加固,通过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应用,科研人员能够研究壁画病害发生的机理、修补材料以及其他修补技术,借此实现壁画的高保真度和留存永久性珍贵的壁画材料。21世纪,敦煌研究院通过更先进的技术发展理念和宽泛的国际视野,积极推动了包括数据存储在内的全球信息管理工作。

如今,物联网的传感技术逐渐成熟。敦煌研究院运用大数据、GIS 地理资料和物联网等多种创新技术,在石窟的保护工作方面做到了与时俱进。

2.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仪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敦煌研究院不断创新了壁画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技巧。可移动实验室将把非破坏性或微型破坏性技术广泛应用到文物的保护中,更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设备将会在未来的壁画保护实践中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敦煌研究院也开发了一套适用于进行壁画保护的专业仪器和设备,开发了起甲病害回贴、空鼓病害灌浆、酥碱病害脱盐加固技术等壁画保护成套关键技术,以及针对壁画保护的过程设计了质量控制方法和效果评价体系,并研究编制了其他保护相关的技术标准。

在风沙的综合防治工作方面,敦煌研究院已经初步形成防沙障阻沙、植物固沙、砾石压沙、草方格治沙的综合防治措施,建立了集区域气象监测、微环境监测、本体监测、悬崖监测、游客群体监测、安全隐患监测六位一体的自动控制监测体系。

3.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广防护技术

敦煌研究院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寺庙保护研究机构,理应探索出针对其他文化遗产的完善的科学保护体系,辐射和带动重要文物保护和利用事业的发展。

目前,敦煌研究院正在逐步地形成集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为主的基本研究、理论创新、技术设备研制、合作交流、人才培养、成果推广等为核心的产学研相结合发展模式,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成果,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的奖励。这些研究成果在甘肃、西藏、新疆、宁夏、青海、山西、河北等10个省、自治区以及100多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程中被广泛运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并正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推广。

(二)影视综艺引领文化传承

爱奇艺的原创全景人文探索节目《登场了!敦煌》作为一个研究、展示和致敬传统文化的节目,充分拉近了年轻人和敦煌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历史上敦煌是中原地区途径西域的战略基地,是繁华的国际贸易中心,也是中西文化的聚集地。敦煌文化不仅充分体现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也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充分的借鉴、学习和吸收不同文明的优秀成就,同时保持自身的特点。

在《登场了!敦煌》节目中,观众看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讲述敦煌故事的新方式。让敦煌壁画“动”起来的视效处理、年轻人热爱的航拍美景、裸眼3D效果的花字等令人眼前一亮,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节目组以敦煌为中心,本身就足以感知节目组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畏心。谈到具体的拍摄制作,无论是严格限制进入洞穴的人数,还是创新拍摄方法,随处可见令人印象深刻的专业表达。洞穴中的壁画展示时,通过复原和数字化的形式,对敦煌的保护和传承得以延续,文化和技术被结合起来,使人民“熟悉又陌生”的敦煌文化登场。

在真实、厚重的横轴和动态、活力的纵轴上,该节目找到了新的坐标点,贴合当前年轻人的喜好和需求,举重若轻地描述了华丽而神秘的敦煌文化,激发了他们对敦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并以同样的频率与年轻人产生了共鸣。探索文化多样性的新界限,助力年轻一代,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进一步拓展娱乐产业的新消费形式。

(三)建立和完善文化领域的“敦煌质量”创作体系和机制

在过去的75年里,一代代人扎根于沙漠,研究了以文物遗产保护规律为基础的“十位一体”的发展质量管理模式,打造了文物方面的“敦煌质量”。文化遗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跨学科的、开放的动态科学管理过程,包括多种物理要素和人工要素。保护、研究与推广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这就构成了一个协调发展整体。为了全面保存好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要充分保护它的自然本体,还必须保护它的生态环境。敦煌研究院建立了詳细的莫高窟古代文物保护评价与管理制度,包括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基础文物监测与评价的风险防控预警制度、文化遗产保护评价规范、精细化的保护技术及操作方法等管理流程。通过对文物研究、保护、科研、成果监测和评价的科学化、标准化的改进管理,确保了文物保护实践和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敦煌研究院还与考古、历史、艺术等学科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这些年来,共先后编辑出版了500多部相关的学术研究专著,发表了3700多篇学术论文,在整个敦煌莫高窟里挖掘复制了15个石窟洞穴,临摹了2000多幅中外壁画彩绘,彩塑50多身;主持创办了关于敦煌考古研究的重要学术期刊杂志《敦煌研究》,并先后被国家列为第二、三届“百强报刊”;第三任敦煌博物馆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先后历时十年时间,参与撰写并主持编著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7年获得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敦煌研究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

四、结语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在古代,诗人王维写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表达他对朋友们的不舍;今天,余秋雨在他的《文化苦旅》中描述道:“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莫高窟生命的持久性,还可以感受到莫高窟的雄伟壮观及其经过几千年的传承而屹立不倒的传统文化价值。传说在366年,一个叫乐樽的和尚到达莫高窟,他对面前的盛况感到震撼,从此许下了在这里筑窟造像的宏愿,从此他成为莫高窟的第一代守护者。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影视、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流行文化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主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很多影响。因此,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势在必行。现在的莫高窟已经受到了三代人的守护,历经风雨的莫高窟未来将被我们第四代人守护。如果要更好地保护和继承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就必须更深入地了解,以便更好地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曾經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了传承与推广,但仍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继续前进。所以作为当代青年,必须更加积极地响应国家的号召,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学习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弘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文明的璀璨明珠,定能走向永恒。

参考文献:

[1]朱馨.文化“走出去”同样也要“引进来”——敦煌展“热”的启示[J]. 今日浙江,2014(6):56-57.

[2]张瑛,孔令栋.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敦煌莫高窟为例[J]. 思想战线,2006(2):123-128.

[3]王树成. 奏响“一带一路”大时代中的丝路乐章[J]. 对外传播,2016(10):7-8.

[4]张萧然. 携手前行 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J]. 新产经,2019(05):3-3.

作者简介:杨晶晶(1999-),女,甘肃省兰州市,本科,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