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研究

2021-09-05 03:34高宏菊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审美观念声乐艺术艺术表现

【摘要】声乐艺术是运用歌唱性地声音表现人类喜、怒、哀、乐、愁等思想情感的艺术,不同国家、民族、时代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不一样的,由此产生的声音审美标准也迥异,不可否认民族文化性是各国声乐艺术审美的共性特征。当今世界音乐文化交流、融合,大众审美视野得到极大拓展。中国声乐艺术传统单一审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声乐艺术面向大众必须体现时代性、多元化、多样性,情感表现与技巧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相统一,艺术表现突破唱法界限,呈现唱法跨界、音色混搭、歌舞表演等新形式,舞台综合性演绎已成为当代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声乐艺术;审美观念;唱法跨界;音色对比;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130-03

【本文著录格式】高宏菊. 当代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2):130-132.

纵观当今世界,全球经济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各国声乐艺术各具特色、绽放异彩,中国声乐艺术要突破传统单一审美模式面向世界,审美取向必须采取开放的态度,容纳各种声乐艺术表现形式,采取搁置唱法优劣观念,打破唱法之间界限,改变单一唱法声音审美标准;作品题材应从政治性宏大叙事融入古典诗词、民众生活;情感表现由颂歌共情融入个人情感抒发。中国声乐艺术需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在交流、融合中传承、创新。以下从声乐艺术演唱方法的多元化、艺术审美心理的民族文化性、聲乐演唱形式的多样化等方面,论述当代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

一、声乐艺术演唱方法的多元化

中国声乐艺术声音训练方法很多,如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戏曲、曲艺、说唱等,实际上,并不是每种唱法都能在社会上得到有效传承,有些地方戏曲、曲艺或说唱等,已经濒临消亡,生存面临严峻考验。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土洋之争”,到“洋为中用”,意大利美声唱法得到长足发展,已成为业界传习的主要唱法,而其他唱法均受影响发展受限。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声乐艺术也需要这样的生态,创新才是艺术发扬光大的生命力,只有唱法多元化,声乐艺术良性生态才能枝繁叶茂、丰富多彩。

(一)声乐唱法之间多元共存

声乐唱法是指训练声音具有持久歌唱能力的手段、方法,客观地说只要符合歌唱发声原理、能够声情并茂演唱的方法都是好方法,没有优劣、高下之分,都应该得到有效传承。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戏曲流传几百年,唱念做打等已经形成完备的表演体系,特别是越剧不仅声音甜美、婉转动听,而且表演眉目传情、情深意切,配上华丽服饰、灯光电背景渲染,舞台呈现非常梦幻、唯美,带给观众视听双重审美体验。戏曲传承遇冷有历史原因也有时代因素,笔者认为戏曲题材、内容脱离现实是值得思考的,艺术必须与时代紧密结合,才能创造符合当代人审美品味的艺术。大家知道,歌唱家李谷一、吴碧霞、雷佳等,早年均有学习湖南花鼓戏的经历,传统戏曲功底再进行西洋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训练,结果必然是博采众长、中西贯通,各种唱法都可以灵活演绎。试想如果仅采取单一唱法训练,能获得这样的学习效果吗?可见,声乐艺术学习必须有一个开放的态度,心理上不能排斥不同唱法,学会比较不同唱法的优缺点,善于扬长避短优化声音训练方法,这样声乐学习才能真正进步。美声唱法引入国内近百年,选手演唱外文歌参加国际声乐比赛也频获大奖,说明美声唱法训练手段是有效的,阐释外国作品的艺术水准也已达到国际水平。但是,如何运用美声唱法的技巧唱好中国歌曲,才是当下声乐训练亟需解决的问题,毕竟传承好中国文化才是学习美声唱法的最终目的。流行音乐20世纪20年代源于美国传入国内,由于演唱口语化、音色柔美、个性张扬、载歌载舞,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其社会影响力远超其他唱法,值得歌者深入研究。

(二)声乐唱法之间相互融合

声乐唱法之间融合是指演唱一首声乐作品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唱法,通过调整歌唱呼吸气量、共鸣腔大小、力度变化,改变声音质色来阐释作品的风格、情感的一种方法。比较典型是美通唱法,即美声和通俗融合,也称音乐剧唱法。演唱一首歌曲先用口语化、柔和音色的通俗唱法带入曲情、曲境,高潮或炫技部分采用美声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抒发情感,这样演唱不仅拉近歌手与观众的距离,而且增加作品的戏剧张力和舞台艺术表现力。综艺节目《声入人心》就是代表,古典与流行融合有跨越时空的奇妙反应,让观众重新认识美声新唱的魅力。当然,这样演唱对歌者声音能力会有更高要求,单一通俗或美声训练均不能达到,专业训练必须打破唱法界限,美声、通俗才能二者兼得。其次是民美唱法,即民族与美声的融合,也称民族新唱法,主要是借鉴美声的发声技巧,结合中国语言演唱中国歌曲的方法,改变单一民族唱法存在的声区不统一、音域不宽、真假声结合的问题。此外,还有民通唱法,即民族与通俗的融合,既有民族唱法的韵味,又有通俗唱法的柔和音色,也是民声新唱。综艺节目《我是歌手》谭晶演唱的《九儿》,音乐开始用通俗柔美的音色轻声吟唱,高潮部分情感抒发完全用民族腔体打开方式演唱,极具舞台艺术感染力。最后是戏歌,即京剧与流行音乐的融合,《说唱脸谱》是经典代表,传统戏曲元素融入流行歌曲中,艺术跨越时空的对话,体现当代声乐艺术力求创新传统戏曲的新观念,同时也彰显不同时代艺术审美的差异性。当然,跨界混合还出现多种唱法的混合,歌手王溪展示可以用九种唱法演绎一首作品,可见,不同唱法的融合已成为当代声乐艺术审美的一种选择,每种唱法都不能恪守成规,而是要面对观众应时而变,才能换发生机。

二、声乐艺术审美心理的民族文化性

当代声乐艺术是多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声乐艺术相互交流、融合,中国声乐艺术也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由于改革开放前国家经济落后,国人对本民族声乐文化缺乏自信,综艺节目歌手演唱以外文歌为潮流、时尚,中文歌为落后、土气,岂不知这样的声乐艺术背离大众的审美需求越来越远,缺乏大众艺术审美的共同心理基础,艺术的生命力必然是昙花一现不能生根发芽。舞台艺术实践证明:“凡是成功的演唱,都是因为演唱者的情感表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民族气节。”[1]。当下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大国文化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人重建文化自信,重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已经成为当下音乐文化发展的共识。

(一)声乐演唱语言的文化性

声乐演唱语言的文化性主要指演绎一首声乐作品,歌词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意义,选用不同语言演唱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采用本民族语言必然符合当地民众的审美心理,也更能表现民族文化意蕴,因此,原文演唱不管是中文还是外文都更契合声乐作品的内涵,彰显作品的民族文化特性。大家知道,东方歌舞团歌唱家朱明瑛,接待外宾演唱亚非拉歌曲均是原文演唱,且佩戴民族服饰,载歌载舞表演,把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栩栩如生地演绎出来,赢得国内外来宾、观众的一致认可,真正做到用文化艺术搭建不同国家的友谊之桥。当下京剧肩负大国文化外交使命,起初为了外国人能听懂京剧,京剧团出国表演曾使用英语演唱,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英语根本无法传达纯正京腔京韵所能带来的真正京味。戏曲艺术语言才是文化的灵魂,所以,国人要有文化自信,只有坚信中国文化的艺术价值,才能真正传递中国文化的气度、神韵。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传统习俗、音乐文化和生活语言各不相同,演唱民歌用方言还是普通话?实践证明,方言更贴近地方民众的审美心理,演绎歌曲也更能原汁原味体现当地民族文化特色。中国传统戏曲也是一样,曾有剧种尝试改用普通话演唱,结果戏曲韵味大打折扣,可见,方言在地方戏曲演唱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戏曲改革主要是题材内容方面要与时俱进,戏曲要保留地方特色体现地域民族文化特性,采用方言演唱才是从根本上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当然,现代创作的歌剧、音乐剧、艺术歌曲等均是采用普通话演唱,因为普通话已成为当代国人共性审美心理特征,正如20世纪风靡全球的邓丽君的歌,除了她声音甜润柔美、婉转动人外,就是中华民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审美心理特征等,才使她的歌成为海内外华人思念故乡的精神家园。2008年,中国飞船“神州七号”带着她的金曲《但愿人长久》飞上太空,再一次体现民族声乐文化的艺术价值。

(二)声乐作品旋律的文化性

声乐艺术是音乐旋律与歌词的结合,音乐旋律是由音调、调式、节奏、节拍、力度、音色等各种音乐要素构成,音乐基本要素并不具有文化性,但构成旋律就体现出各自不同的音乐风格,彰显地域民族文化特性,而且优美的旋律更易流行传唱,就像莫扎特认为:“好的音乐可以使我忘掉最坏的歌词。”[2]可见,音乐旋律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欧洲音乐是七声大、小调体系,中国音乐主要是五声性民族调式为主,也有六声、七声和大小调。意大利歌剧《图兰朵》,作曲家普契尼用了江苏民歌《茉莉花》旋律,渲染作品的东方音乐色彩,效果显而易见,东西方音乐文化差异对比鲜明。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戏曲有300多种,不同戏曲剧种各具特色,除了方言差异外,主要是戏曲唱腔的明显不同。昆曲旋律婉转细腻、京剧高亢明亮、越剧委婉典雅、黄梅戏婉约悠扬、豫剧铿锵豪迈,这些独具特色的唱腔旋律与地域环境、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审美心理等密切相关。中国民歌也是一样,蒙古长调旋律高亢悠长、音域宽广,体现了草原广袤辽阔的游牧民族文化特性;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音乐热情奔放、载歌载舞、切分节奏活泼、临时变化音丰富,体现了维吾尔族地域民族文化特性;贵州侗族大歌,音乐旋律可以模拟虫鸣鸟叫、高山流水,表演采用一领众和、无伴奏、无指挥自然多声合唱形式,表达侗族人民悠久历史、民俗文化和艺术审美观念,最具艺术价值的珍贵之处就是自然支声复调,填补了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民歌没有多声部”的空白。当然,无词歌也同样包含特定民族的音乐文化内涵,不能脱离一定社会的文化艺术审美观念而存在。因此,演唱任何一首声乐作品都要学会分析音乐旋律、调式调性,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思想内容等,才能更好地演绎作品蕴含的民族文化意义。

三、声乐艺术表演形式的多样化

声乐艺术是用声音塑造艺术形象,表现作品思想情感的艺术,歌者不同声音色彩会带给观众的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多样化声音舞台呈现既是艺术自身的创新,也是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当今社会观众艺术认知水平各异,体现了“人类审美意识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形成的审美相对性”[3],舞台表演静与动或动静结合均有不同受众。然而,当代声乐艺术最具创新的表现形式还是融合混搭,如唱法跨界、音色混搭、歌伴舞、重唱组合、载歌载舞等,已成为声乐艺术多样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不同音色的混合

音色是歌唱者嗓音具有的独特质色,是歌者声音辨识度的关键,也是声乐艺术表现的灵魂。由于歌唱者自然声带长短、厚薄不同,声音色彩明亮、浑厚、暗淡也不一样,声音质色同样千差万别。俗话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指的就是音色像人说话的声音一样具有声纹唯一性。声乐艺术最具科学性的声音训练,应该是帮助歌者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音色,而非模仿成“千人一腔”。事实上,当下声乐艺术歌者声音仍然存在同质化现象,声乐艺术审美呼唤个性而非共性,歌者善于挖掘自己嗓音的潜在质色是最重要的。下面谈一下音色混合,首先是单一音色——独唱,即用一种极具辨识度的独特音色演绎声乐作品。女中音歌手降央卓玛,被业界誉为“最美女中音”,拥有天鹅绒般醇厚的音色,温暖细腻极富质感,即使单一音色演唱也能给观众带来纯美的艺术享受。其次是男女音色混合——对唱,即两种不同音色对比演绎声乐作品,如廖昌永、吴碧霞演唱的《永远爱你》,被称为经典男女声对唱,男声音色浑厚、深情与女声高音明亮、抒情,形成鮮明色彩对比,如同歌剧男、女主人公的深情对话,大气、深沉,舞台表现极具艺术张力。此外是音色反串,李玉刚演唱的《新贵妃醉酒》,用女、男声两种音色随意切换形成对比,让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流行音乐相互融合。人常说:艺术跨界越远对比越强烈,带给观众的视听冲击力也越大,这样演绎也为弘扬传统戏曲艺术探出新路子。最后是多种音色的混搭,周深演唱《牛仔很忙》,一首歌用男声、女声、童声、花腔、通俗等5种声音演唱,一个人像一个乐队在不同声音之间灵活转换,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体验,显示了歌者超强唱功,也丰富了声乐艺术不同表现形式。

(二)演唱形式的变化

中国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必然带来舞台演唱形式的多样化,大众欣赏“从单一到综合的多样变化调配中,丰富了艺术的审美品种与表现力”[4]。眾所周知,中国传统戏曲强调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综合舞台艺术表演形式,体现了古老戏曲艺术综合性的美学观念,而这种蕴含东方文化气韵的美学观念必然影响当代人的审美情趣。现代声乐艺术正是把演唱、表演、舞蹈、器乐、舞美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声乐人才培养也正如金铁霖教授所说:“声、情、字、味、表、养、象”[5]七字标准来衡量,由此可见,声乐艺术综合性审美观念已成为当代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演唱形式创新种类:一是唱法跨界与音色对比,2021年央视春晚张也、周深演唱的《灯火里的中国》,既是民族与通俗唱法跨界对比,又是男女声音色对比,女声民族唱法声音甜美与男声通俗声音空灵、柔和形成音色对比,体现了当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二是民谣与摇滚融合,谭维维的《给你一点颜色》,采用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相结合,将民间黄土摇滚的悲凉、沧桑与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困境,通过歌者高亢激昂的唱腔喊出,唤醒当代人对地球家园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三是多声重唱组合,综艺节目《声入人心》男团四重唱《爱之书》等,将美声四声部和谐美妙、醇厚音色、唯美和声表现地淋漓尽致,燃爆全场;四是独唱与歌舞组合,关于载歌载舞表演形式,1987年春晚费翔演唱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开启了歌坛独唱的边歌边舞之风,2021年春晚张艺兴演唱的《画卷》,载歌载舞表演已经成了当下年轻人洋溢青春、抒发情感、张扬自我、最具激情的表达方式。

四、结 语

纵观古今中外声乐艺术的表演形式,综合性演绎已经成为当代人声乐艺术表演的审美选择,中国声乐艺术未来发展需要宽广的审美视野,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继承传统。唯有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才能继往开来创新艺术,才能吸纳世界声乐艺术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才能在世界声乐文化交流中彰显东方文化的气韵、神采。当然,中国声乐艺术审美观念还必须与传统音乐文化相联系,没有脱离民族文化审美情趣的艺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给艺术界、社科界的箴言所说:“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正是民族文化的血脉、根源,只有深深扎根民族文化土壤,中国声乐艺术才能焕发生机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4]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5]金铁霖,邹爱舒.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高宏菊(1968-),女,江苏徐州人,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与教学。

猜你喜欢
审美观念声乐艺术艺术表现
论姜夔的书法思想及其审美观念
审美定位在声乐演唱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
声乐艺术中唱法跨界问题研究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
论艺术设计与绘画的关系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浅谈二胡表演艺术
声乐艺术唱法及其跨界问题探讨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