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古诗文诵读习惯培养的策略

2021-09-06 01:48陈莉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古诗文培养策略

陈莉

【摘 要】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精神。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古诗文的含义,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因此,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习惯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从创设语言情境、创设画面情境、组织诵读活动、设计诵读任务、组织家校合作五个方面,就学生古诗文诵读习惯培养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古诗文 诵读习惯 培养策略

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及诵读时曾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在促进学生理解、感受古诗文的意境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古诗文诵读习惯,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当然,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并不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直接诵读,而是要求学生在理解古诗文含义及古诗文所蕴含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诵读。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诵读习惯时,要注重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再从其他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養学生的诵读习惯,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语言情境,感受诗文韵味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大量接收外界信息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好奇心还是模仿欲望都比较强烈,虽然他们尚未建立起系统的审美观,但也会对美好的事物进行模仿。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诵读习惯时,可以先做好诵读示范,利用语言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韵味,被古诗文的魅力所打动,进而再促进学生积极诵读古诗文。

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教师可以先诵读这首诗,在诵读中不必特意强调停顿与意境,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听出了其中的孤独之意;有的学生从诗句中感受到了思乡之情。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这首诗的含义,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在这个节日会与亲人登高祈福、赏菊饮酒,但诗人此时此刻却身在异乡,身边也没有亲朋好友。在引导学生了解这首古诗含义的基础上,教师再次诵读这首诗,就可以促进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味,激发学生的模仿欲望。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诵读的技巧,比如,根据诗文的含义分清节奏与重音,通过缓慢的语速展示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等等,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当然,既然教师要通过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模仿欲望,就要提高自身修养,提升语言魅力。

二、创设画面情境,感受诗文意境

除了利用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韵味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画面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的意境。所谓画面情境,实际上就是指教师根据古诗文的内容创设视频情境。当然,教师可以在画面情境的基础上再配以合适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古风环境,通过调动视、听等感官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以《村晚》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这首古诗之前,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微课视频。在视频中,夕阳西下,微风吹拂,池塘边的青草微微晃动,若隐若现中可以看到池塘的水仿佛要溢出来;青山在夕阳下静默矗立,远远望去,仿佛含着通红的落日,倒映在池水中,别有一番韵味;牧童正在回家的路上,骑着吃饱了青草的黄牛,悠悠地吹着短笛,闲适悠然。除了画面,在视频中还有与短笛声音相和的琴音,悠扬、恬淡。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这一视频,将学生带入意境,使学生感受田园风光和诗人的情感,然后再播放一遍视频,要求学生跟着视频诵读,还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诵读完这首诗之后的感受。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在诵读中将古诗的意境印刻在心中,学生之后独立诵读时,也可以轻松找到感觉。当然,教师也可以设计动画视频,还可以从影视剧中截取类似视频。利用画面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意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有利于提高学生诵读的热情与质量,对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有积极意义。

三、组织诵读活动,提高诵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坚持学习、努力探究的动力,教师在培养学生古诗文诵读习惯时,要重视学生诵读兴趣的培养。除了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的诵读活动,让学生感受诵读的乐趣。在组织诵读活动时,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界限,设计诵读专题;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丰富诵读形式。

以“古诗文文化节”活动为例。这一活动需要教师打破教材界限,引导学生诵读各式各样的古诗文。可以选择主题诵读,比如,以“春”为主题,组合《绝句》《惠崇春江晚景》《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等古诗引导学生诵读;也可以选择自主诵读,即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古诗文进行诵读。此外,为了提高活动的趣味性,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诵读质量,教师还可以做一些细节设计,如在主题诵读中,设计“飞花令”游戏。这一游戏与传统游戏略有区别,规则是学生转动“飞花大转盘”,当指针停在某一种花上,学生就需要诵读与之相关的古诗文;抑或是在自主诵读活动前,教师要求学生为自己诵读的古诗设计特色内容,如配以音乐,或将古诗与舞蹈视频融合在一起,等等。教师组织丰富多样的诵读活动,使学生感受诵读的乐趣,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诵读热情,为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做好铺垫,也可以增强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设计诵读任务,促进诵读练习

习惯是经过长久坚持养成的生活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尚不成熟,许多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长期帮助,诵读习惯也不例外。在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诵读任务,促进学生坚持诵读练习。为了让诵读任务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设计阅读卡片,对学生形成督促作用,帮助学生克服惰性。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教师在设计诵读卡片时可以参考学生的需求。如有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没有目标,教师设计的阅读卡片上就可以标记每天需要诵读的古诗文;有的学生喜欢古诗文,不仅会诵读教材中的古诗文,还会拓展延伸,教师就可以设计空白卡片,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另外,诵读卡片可以分为纸质卡片与电子卡片两种。纸质卡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自我监督,即学生诵读之后需要填写纸质卡片;电子卡片则是教师监督的方式,即学生在诵读时需要录制视频或音频,上传到电子卡片中。利用电子卡片监督学生诵读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诵读情况,选择优秀的诵读音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其他同学,这样不仅该学生能获得成就感,还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好胜心。教师利用诵读卡片发布诵读任务,督促学生每天诵读,可以使学生在长期的坚持中形成诵读习惯,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五、组织家校合作,丰富诵读机会

家庭也是影响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家长逐渐重视孩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文的学习与传承。但许多家长的教育功利性强,仅注重孩子对古诗文的记忆与应用,忽视了古诗文在其他方面的作用。教师在培养学生古诗文诵读习惯时,可以与家长沟通,使家长意识到诵读对促进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意义,通过家校联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家长发挥监督作用。例如,可以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制订“古诗文家庭诵读计划”,让学生在家庭中也经常诵读古诗文,促进学生诵读古诗文习惯的养成。另外,为了保证学生诵读学习的质量,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诵读,并录制视频发送给家长,这样学生在家诵读时,家长可以有参照标准,对孩子的要求也会相对严格。以《暮江吟》为例。教师在学生学习完这首诗之后,就可以布置诵读任务,要求学生课后诵读,在此之前,教师可以先录制一些优秀的诵读视频发送给家长,这样当家长在家督促孩子诵读时,可以了解孩子诵读时是否正确和认真,并及时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诵读质量。通过家校合作,教师与家庭共同为学生打造古诗文诵读环境,促进了学生古诗文诵读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本文从感受诗文韵味、感受诗文意境、提高诵读兴趣、促进诵读练习和丰富诵读机会五个角度,就小学古诗文诵读习惯培养的策略进行了探究。诵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与学生一起坚持。希望本文关于学生古诗文诵读习惯养策略的探究,可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思路,促进学成生在诵读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素养,获得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文艳.有诗有情真语文——谈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J].名师在线,2020(7).

[2]申云霞.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2).

[3]李彦波.小学高年级学生古诗文阅读兴趣培养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20(1).

猜你喜欢
古诗文培养策略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初探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