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病肾损害一例

2021-09-08 03:02蔡小月颜怀荣黄翠平杨立川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双下肢紫癜肾小球

蔡小月,颜怀荣,黄翠平,杨 美,杨立川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5岁,于2020年8月5日就诊,以反复双下肢紫癜伴多关节疼痛1年余,双下肢水肿10月余为主诉入院。患者于2019年2月在活动后反复出现双下肢紫癜,伴多关节疼痛,主要表现为双膝关节、双踝关节、双腕关节游走性疼痛,无关节红肿,无晨僵,休息后紫癜可自行消退,残留暗褐色色素沉着,未行诊治。10月余前患者开始出现双下肢对称凹陷性水肿,症状时轻时重,并伴有颜面部浮肿。10余天前患者在外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予以口服依巴斯汀、氯雷他定等药物治疗后,紫癜仍反复出现,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双下肢可见散在紫癜,皮肤残留暗褐色色素沉着(见图1),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行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14×109/L,红细胞3.37×1012/L,血红蛋白102 g/L,血小板172×109/L。凝血功能正常。肝肾功能:总蛋白56.6 g/L,白蛋白36 g/L,血肌酐53.1 μmol/L。超敏C反应蛋白9 mg/L。尿常规:蛋白质(++),镜检红细胞36 cell/μl。尿蛋白肌酐比0.07 mg/μmol Cr。24 h尿蛋白定量419 mg。抗链“O”42.1 IU/ml。类风湿因子251 IU/ml。抗环瓜氨酸肽抗体<7 U/ml。红细胞沉降率25 mm/h。红斑狼疮细胞未查见。补体C3 0.65 g/L,补体C4<0.06 g/L。免疫球蛋白正常。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1∶80,ANA谱阴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谱阴性。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阴性。甲状腺功能正常。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检查阴性。血清蛋白电泳阴性,免疫固定电泳阴性,骨髓穿刺结果未见异常。胸腹部CT未见异常。肾穿刺活检病理(见图2):送检肾穿刺组织常规做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过碘酸希夫反应(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PAS)、六胺银(periodic acid-silver methenamine,PASM)染色、马松三色染色(Masson′s trichrome stain),主要为肾皮质,可见15个肾小球,其中3个肾小球球性硬化。其余肾小球内皮细胞数目增加,毛细血管襻狭窄、闭塞,基底膜增厚,但无明显钉突样结构,系膜区、上皮下、内皮下无明显嗜复红蛋白沉积,壁层上皮细胞无增生,未见新月体形成。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及颗粒变性,少数肾小管管腔扩张,刷毛缘消失,个别肾小管萎缩,肾间质小灶状炎症细胞浸润,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免疫荧光:肾小球15个,IgG(+/-),IgA(阴性),IgM(+),C3(+),C1q(阴性),Fib(阴性),ALB(阴性),kappa(阴性),lambda(阴性),未见确切免疫复合物沉积。电镜:未见肾小球。诊断:肾小球内皮损伤为主,考虑不典型血栓性微血管病肾损伤可能。予以强的松30 mg(1次/d)+缬沙坦80 mg(1次/d)治疗。患者随访2个月仍反复于活动后出现双下肢紫癜,休息后紫癜消退。建议患者行皮肤活检,皮肤病理:右小腿带梭形皮瓣的不整形组织一块,大小为1.3 cm×0.9 cm×0.5 cm,皮肤面积1.3 cm×0.9 cm,皮肤中央见一直径0.7 cm的灰红区,未高出皮表,切面灰白灰褐,实性,质中。病理诊断:皮肤角化,真皮小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局灶间质出血。血清冷球蛋白沉淀阳性。修正诊断为冷球蛋白血症,不全性血栓性微血管病肾损害。予以强的松40 mg,1次/d,联合吗替麦考酚酯0.75 g,2次/d治疗。患者紫癜逐渐消退,目前仍在规律随访中。

图1 患者双下肢照片

ⓐHE染色×100;ⓑPAS染色×400;ⓒMasson染色×400;ⓓPASM染色×400;ⓔIgM荧光(+);ⓕC3荧光(+)图2 肾脏光镜及免疫荧光图

2 讨论

2.1冷球蛋白血症概述 冷球蛋白是一类在4 ℃时凝集形成沉淀、复温至37 ℃时溶解的异常循环免疫球蛋白。当血中含有冷球蛋白时称为冷球蛋白血症[1],可引起皮肤紫癜、肢体发绀、网状青斑、关节肌肉疼痛以及出现内脏器官损害等。1933年在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首次报道了这个现象[2]。冷球蛋白血症常继发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淋巴增殖性疾病等,病因不明的称为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本病临床上相对少见,尤其是关于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的研究较少。

2.2冷球蛋白血症的临床特点及分型 冷球蛋白血症在欧洲及北美人群中发病率低于5/10 000,亚洲国家缺乏确切数据[3]。“紫癜、乏力、关节痛”是冷球蛋白血症典型的三联征表现[4],本例患者具有紫癜、关节痛,但乏力不明显,且存在类风湿因子升高,补体降低,尤其是补体C4降低更明显,应考虑冷球蛋白血症的可能。根据循环免疫球蛋白的特点,冷球蛋白血症临床上常分为三种类型:Ⅰ型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常见于淋巴增生性疾病如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Ⅱ型是直接抗多克隆IgG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而且该单克隆抗体多具有类风湿因子的活性。Ⅲ型是多克隆抗体,大多是多克隆IgG和IgM。冷球蛋白血症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其中原发性约占20%,继发性约占80%,主要包括肝炎病毒、E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本例患者筛查感染因素、ANA谱、肿瘤标志物、血清蛋白电泳及免疫固定电泳均无阳性发现,无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的依据,考虑为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

2.3冷球蛋白血症合并肾脏损伤的病理特点 肾脏损伤在冷球蛋白血症中很常见,其发生率为20%~50%,且常出现较早[5-6],主要表现为蛋白尿(20%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和镜下血尿,半数以上患者可有肾功能损伤[7-8]。冷球蛋白血症所致肾脏损害,病理类型多样,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9],其他病理类型狼疮性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膜性肾病、新月体肾炎等,也有报道。电镜下致密沉积物可呈弯曲微管样、纤维样、副晶体样及指纹样等特殊结构[10]。本例患者肾活检病理提示肾小球内皮损伤为主,有不典型血栓性微血管病肾损伤的可能,遗憾的是本例患者送检的电镜标本无肾小球,此种病理类型在冷球蛋白血症中较为少见。Tarantino等[11]认为冷球蛋白血症相关肾损害应当满足以下条件:(1)有血尿、蛋白尿等肾脏损害表现;(2)血清中检测到冷球蛋白;(3)肾活检病理结果符合冷球蛋白血症性肾病的病理特征。血栓性微血管病相关肾损害是否与冷球蛋白血症具有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4冷球蛋白血症的治疗及预后 冷球蛋白血症预后较差,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10年生存率在60%左右[12]。肾脏受累是冷球蛋白血症患者不良预后因素之一,9%~14%最终进展至终末期肾病[13]。冷球蛋白血症的治疗应针对原发疾病、发病机制、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合理的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是基础,对于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选择合适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和血浆置换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本例患者未查到继发因素,考虑为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且单用激素治疗效果差,故采用激素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目前治疗效果较好,尚需进一步观察。有研究[14]认为,丹参酮ⅡA可改善肾脏微循环,明显降低患者血浆磷脂酶A2活性及血栓素A2、前列环素,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减轻病变和促进再生的作用,对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肾损伤均有保护作用,能否给冷球蛋白血症所致肾损伤带来获益,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于反复发作的紫癜、类风湿因子升高,低补体血症,尤其是以C4降低为主的患者应考虑冷球蛋白血症,需行冷球蛋白检测确诊,合并肾损害患者需行肾脏病理检查,治疗上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于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双下肢紫癜肾小球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
中西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80例疗效探讨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激素在过敏性紫癜的应用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