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的科学思维审视

2021-09-08 10:49徐宏悦张泽一
党政干部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底线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

徐宏悦 张泽一

[摘  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实际,高瞻远瞩、放眼世界,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蕴含着丰厚的科学思维,是理解和把握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之匙。这些科学思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统一并蕴含于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战略思维为发展全局指明了方向,辩证思维为想问题、办事情提供了根本方法,创新思维为发展的关键环节打开了突破口,底线思维为两个循环提供了安全保障,历史思维为新时代、新格局提供了攻坚克难的“教科书”。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

[中图分类号]D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1)07-0037-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加速推进,传统国际秩序和世界格局正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下,世界经济衰落,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扼制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实际、放眼世界,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蕴含着丰厚的科学思维,是理解和把握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之匙,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时代特色和中国智慧,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根本指南和基本遵循。

一、从战略思维的角度审视新发展格局

战略思维,不是着眼于眼前的具体实践,而是从宏观视野把握规律,阐述世界未来之发展方向。我们要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完成繁重艰巨的执政使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就必须从战略思维的角度,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各项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能够透过事物的外观发现其本质、探索其规律、预见其未来。

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站在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化危为机,抢占先机,谋定而动提出的经济发展新战略,展现了以習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凡的战略高度和全局眼光,具有纲举目张的时代意义,是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促进创新变革。中国的崛起打破了当前美国一极的世界格局,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国际地位和利益,势必从中阻挠,不断挑起贸易摩擦。2020年,中美贸易摩擦和逆全球化潮流的余温尚未消弭,又发生了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这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如何在乱局中把握时代脉络,在历史的交叉口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这就需要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战略思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主体在于国内循环,那是否如一些西方国家所宣扬的那样,中国要关起门来搞建设,甚至“闭关锁国”呢?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2]“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精髓在于系统性、全面性,是站在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规律的全局角度所作的战略抉择,是战略思维的大局观对新时代的科学判断。

二、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审视新发展格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来不乏辩证思维之光。《荀子·王制第九》有云:“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强调时移则势异,告诫人们要依照时势,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我们党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运用好辩证思维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尤其是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突出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打开新工作局面的突破口,而不是遇到问题和困难绕着走,视而不见。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的思维方法,是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利用矛盾,通过抓准重点、找准关键解决矛盾的科学思维。

新发展格局运用辩证思维,立足发展趋势,为新时代我们的新任务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3]。就我国目前的国内发展状况和外部国际环境而言,要想占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就需要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内需市场的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带动国际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状态,赢得发展主动权。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来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根本不是某些专家说的所谓的“脱钩论”“逆全球化”,不是“内卷化”等眼睛向内的思想,而是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新发展格局是对立统一的开放体系。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向来不是相互割裂的,将“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的“一循环”单独拿出、无限放大,企图宣扬中国要放弃国际市场、闭关锁国,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只有立足本国,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才能发挥比较优势,带动国际大循环。只有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均衡发展,才能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另一方面,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深化改革的契机。我们知道,唯物辩证法所强调的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所说的“双循环”,自然也不是地位相等的两循环,而是有所侧重。目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主要是客观问题,短期内不会有巨大改善,而国内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我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化,虽然在总体上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但也存在着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问题。因此,“十四五”时期,我们工作的侧重点就是要抓住国内循环这个主要矛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充分发挥内需的巨大潜力。

三、从创新思维的角度审视新发展格局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马克思主义认为,创新思维就是破除迷信,就是敢为人先、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4]267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善于抓住各种机会,运用创新思维,不断推进各项改革,绝不能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绝不能不思进取、坐享其成。只有敢为人先,善于打破迷信经验,克服本本主义、盲从主义,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思维,才能以新的思想推动工作跃上新台阶。新发展格局的“新”,理论创新是根本,科技创新是关键,金融创新是动力。

首先,理论创新是根本。新发展格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传统的发展格局是全球化体系下的各国分工与合作,进行投资、制造、消费的循环格局。而在近些年,发达国家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发展格局下各国的互通互联。再加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不良客观环境。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之下,传统的发展格局已经不适应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对新时代、新征程的创新理解,对我国发展现状和时代发展大势的战略分析,作出与时俱进的战略抉择。从这一点上看,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一次重大理论创新。

其次,科技创新是关键。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均有了巨大进步。但是,也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创新能力无法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导致出现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较低,供给质量不高,与人民的需求相脱节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使经济发展突破技术瓶颈,就要加快提高各行各业的创新能力,摆脱关键核心领域对国外的依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4]267要促进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经营模式创新以及金融创新,攻坚克难,抢占国际科技和产业高地。实践证明,谁能抓住新的科技革命的时机,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能创造时代的发展奇迹。“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5]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就需要在教育上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国内外创新型人才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最后,金融创新是动力。金融创新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4]279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方向不能变,原则不能改。

四、从底线思维的角度审视新发展格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底线思维就是未雨绸缪,增强忧患意识,预估事物发展的最坏结果,争取最大期望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6]246底线思维,是我们对于风险的预判和规避能力,是在确保能够实现最低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势,争取最佳成果。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保证国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既要防止经济社会发展出现“黑天鹅”,也要防止出现“灰犀牛”。新发展格局的底线思维,就是要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的产业环境和技术环境。在国内循环过程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更加注重防范系统性风险,特别是防范金融风险,扼制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保证经济发展方向不偏离轨道。在国际循环运行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防止我国在技术领域受制于别国,防范别国利用核心技术牵制我国发展的不安全风险。

新发展格局的底线思维,格外注重在国内大循环运行中防范风险。集中力量发展本国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突出成就的最重要经验,只有国家内部发展好了,才能带动世界大发展。2021年,中国进入“十四五”时期,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意义不仅在于今后5年的发展,更是为往后15年的发展奠定基调。新发展格局的底线思维,还特别强调在国际大循环运行中注重安全。我国现在所处的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强,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大国博弈持续升温,经济全球化受阻,全球范围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给国际大循环带来诸多风险。中国已经抓住了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并且在内需潜力上有着巨大的比较优势,逐渐由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变革和科技创新即将使我国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大国关系势必由合作为主走向竞争为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不会因领导人的更替而停止。国际分工体系的变革,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给中国带来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巨大的风险。在国际循环中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和关键技术的安全,是新发展格局能够顺畅发展的“稳定器”。

五、从历史思维的角度审视新发展格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历史思维就是学习历史知识,以史为鉴,知古鉴今,总结规律,站在历史经验、教训的肩膀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创造了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更是我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优势所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注重学习“四史”,从历史中汲取发展智慧,指导现实的工作。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可以为我国的改革、发展提供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学习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发展规律,在新发展格局中更加知己知彼、游刃有余。

構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党中央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深刻总结国内外不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世界社会主义从16—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开始萌芽,到20世纪前期达到全盛,再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到重创,最后到21世纪中国的崛起,给世界社会主义带来了新的生命力。纵观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经验和教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历史思维科学分析资本主义正在加速衰落,社会主义逐渐成为全世界的中流砥柱,洞察到世界历史已经发展到了时代的转弯,中国将从历史中走来,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肩负起引领全球化的时代任务。

总的来看,新发展格局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这些科学思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统一于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战略思维为发展全局指明了方向,辩证思维为想问题、办事情提供了根本方法,创新思维为发展的关键环节打开了突破口,底线思维为两个循环提供了安全保障,历史思维为新时代、新格局提供了攻坚克难的“教科书”。战略思维是指引,辩证思维是核心,创新思维是关键,底线思维是保障,历史思维是借鉴。上述科学思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新发展格局的精神内核。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2).

[2]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7-22(2).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人民日报,2020-11-25(6).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  宋桂祝

猜你喜欢
底线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历史想象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
社会保障制度中人的尊严问题不容忽视
民族复兴视域下科技创新环境培育与优化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新境界
高中历史教学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