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与乡村发展的关系

2021-09-10 01:47吕苑瑞薛冲
艺术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振兴公共艺术

吕苑瑞 薛冲

摘要:在我国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应随着作为精神生活重要分支的艺术的发展而振兴。艺术发展乡村的战略是将传统艺术和乡村生活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在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乡村的发展。乡村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历史遗迹等也为乡村公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乡村将不再只是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关键词:公共艺术;乡村发展;许村;振兴

1 公共艺术的乡村实践背景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和思想活动,核心价值在于其是一种当地人民积极参与的具有地方性和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是普通大众创作、设计的,展现在社会和自然空间等各种公共领域的所有艺术作品的总和[1],如传统村落便是乡村公共艺术中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2]。

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支撑[3]。必须在共享、继承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发掘和发挥公共艺术在当地文化中的价值与作用,利用国家战略推动中国乡村发展。

艺术家对乡村进行精品化的改造、装点,将新观念注入,使乡村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特质得到强化,最终打造出极具个性特点的、鲜明主题的村落[4]。中国乡村是矛盾的结合体,时代的重大改革没有因乡村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源头而对其额外照顾,其不但丧失了承载社会优良思想道德的力量,而且还被快速发展的物质财富所摒弃,城乡发展差别化。乡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的共同体[5]。公共艺术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载体,在新农村环境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其会使乡村以独特的方式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当代艺术的形式与乡村的初始模样相结合,能呈现出乡村独特的价值和无限的魅力。乡村公共艺术的发展和建设能大大提高乡村人民的艺术审美能力,打造稳定的乡村社会心理环境,缩小城乡艺术层面的发展差距。

2 公共艺术在山西和顺县许村的公共环境中的设计表现以及价值

2.1 公共艺术强调本地与公共空间的有机融合

这种有机融合不仅反映在艺术与空间的和谐上,也反映在艺术与人类生态的和谐上。公共艺术在介入新农村建设时,要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不可将艺术元素随意植入,而要把艺术品放在村街、田头等合适的公共空间中,以美化村落环境,使乡村传统文化事业活起来[7]。时代的巨大变化使乡村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源头的地位变得极为尴尬,其不仅丧失了承载社会优良思想道德的力量,而且被快速发展的物质财富所摒弃,城乡发展差别化,两者甚至相互对立,在此过程中,人们也逐渐失去了对地球和自然的原始感受。自然的构成是万事万物的构成[8]。要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其有机融入当地环境和村民生活中,改善乡村环境,让村民重新思考人文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以公共艺术在山西和顺县许村的公共环境中的设计为例展开分析。

许村有着近百米的涂鸦墙,都是关于当地习俗或传说的墙绘作品,如墙绘作品《二鬼摔跤》,人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涂鸦感受到墙绘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以及厚重的历史韵味,墙绘使村民与艺术之间的互动更有趣味性。“许村计划”试图把乡村与城市的互动关系进行重构,其把艺术视为一种能连接村庄与人关系的一种手段,使艺术巧妙地影响许村村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村民的社會圈层,村民对周围村庄、城市以及城市居民的态度。

2.2 公共艺术创造主体的多元性

艺术家要创作出融入当地自然特色和人文历史的艺术作品,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与村民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这将鼓励村民思考自己的生活和文化,并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等进行再次整合,从而进一步加深村民对家乡的认知。

公共艺术的多元性让许村的改变更加多样化。现代设计在追求前卫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传承[9]。例如一个外表看似破败其实内里满是欧洲风情的酒屋,不仅满足了年轻人的需要,也使得整个村庄更加年轻化,在提供审美服务的同时也提供了工作岗位。因此,村庄建筑的外形设计务必做到原汁原味,造型要贴近自然,融合自然元素,达到与自然的统一[10]。村庄建筑不仅要体现乡村与城市的融合,更要体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如此乡村元素与城市元素更能实现无缝衔接,东方设计也能与西方设计完美融合。这样的建筑既增强了乡村空间的视觉冲击感,又使乡村空间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风格[11],不仅合理保护了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还使其有机融入当地环境和村民生活中,成功改善了乡村环境,能让村民从艺术角度看待日常生活和乡土文化,重新思考人文与自然的关系。

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农耕文化被淡忘,人们无暇顾及乡土记忆[12]。只有真切体验过田野中的辛勤耕耘,才能明白农耕文化带来的智慧成果有多么重要。但是农耕文化仍以一种隐性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影响着老一辈和新生代群体。城市雕塑能够体现城市的艺术精神面貌,是城市文化传承的最高点[13],而乡村的入口是整个乡村空间的起始点[14],也是乡村艺术得以展示的部分公共空间。

许村并没有逐渐发展成喧闹的文化旅游村,也没有发展成以艺术家为主体的艺术家村。不仅消解了自我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化解了外部因素过度参与的困境。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城市公共艺术品是使城市亮眼的装饰品,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15]。对于乡村来说当然一样,乡村正以其独有的发展方式逐步重生,这样才符合自己的发展规律。

3 公共艺术在乡村的实践意义

3.1 公共艺术与乡村的发展相辅相成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需要改变,乡村经济需要复苏[16]。乡村的衰落使年轻人不得不走出乡村转向城市以寻求更好的发展,这造成了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失,也阻碍了乡村地区的发展。好的艺术在成就城市的同时也成就了艺术本身,在成就乡村时也是如此。发展旅游业能为新农村建设积聚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建设力量,游客的流动能促进当地商业、手工业发展。旅游建设还有利于保护和发扬乡土文化[17]。把当代艺术与乡村的原始模样结合起来,使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通过艺术语言相结合,让外界和当地人从不同角度审视乡村景观。在城市文明与工业文明飞速发展的当代,古老的乡村文化并没有过时,而是日益表现出独特的价值和无限的魅力。

3.2 公共艺术的植入改变了乡村孤立的状态

设计师带来的不仅是艺术品本身,更重要的是蕴藏在艺术品中的开放观念。新鲜的视角有助于乡村文化资源的发掘与转化,最终凸显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公共艺术的开放性与流动性能更好地展示、传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恢复乡村活力,激发村民的兴趣,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自信。开放的平台能不断吸引各种有益的资源,使得公共艺术专业的研究突破地域、民族、国界。

随着许村知名度的提高,其也会得到更多关注,关注度的增加也就意味着曝光度也会增加,也就是说许村会得到更多流量。由此,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会因为家乡的逐渐复苏而回到家乡,为家乡注入年轻力量;外籍艺术家的参与也能让村民直接与外界交流,以开阔眼界;旅游业的发展能为新农村建设积聚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建设力量。

乡村建设如何满足环境优美、景色优美、民风淳美的要求,这需要景观设计师和每一个村民的努力[18]。拉近村民的距离,增强村民的凝聚力,打造和谐共享的乡村生活环境。和谐乡村生活环境的出现还有利于村民形成合作意识与公共意识,使村民共同建造美丽家园,做自己家乡的主人。新鲜的视角有助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并实现转化,凸显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外来元素的介入打开了本是封闭、孤立的许村村门,改变了其作为传统村落的孤立状态,促进了乡村与城市、世界的交流。公共艺术的开放性与流动性能更好地展示、传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恢复乡村活力,激发村民兴趣。

4 乡村公共艺术空间中存在的问题

4.1 公共空间的缩小

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村民集体意识逐渐弱化,个人利己主义占据主导地位,许多公共空间都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功能。公共艺术是动态的,人们建造的房屋越来越分散,在经济市场的打击下,传统的凭借血缘关系等因素组建的乡村体系正逐步瓦解,传统的乡村公共空间也逐步荒废。

4.2 公共意识的消失

公共空间的缩小与村民集体意识的退化使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集体观念越来越淡薄,日常活动都以个人和小家为主,一些原本极具意义的集体活动也由于公共空间的衰落淡出村民的视野。由于传统公共空间的减少以及社會活动的缺乏,乡村的公共观念也随之消失。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乡村正以多种方式发展,外部思想的渗透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村民生活观念也较之前大有不同,传统的家庭伦理、社会风俗和道德观念对村民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小,邻里关系也更加淡漠,村落失去了文化团结的同一性,文化认同减弱,公共意识也逐步消失。

5 结语

在国家对乡村基层文化建设尤为关注的今天,设计师应该充分了解村落的过去,把当地文化、民俗深刻融入作品中,让当地文化换一种方式传播。在建设乡村的同时更要把村民当作主人,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公共艺术作为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借助更有生命力的公共空间,让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还能感受、思考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推动文化建设发展,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单一雯,王春.公共艺术设计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初探[J].艺术科技,2020,33(20):179-180.

[2] 汪瑞霞.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及其价值重塑——以江南传统村落为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19(04):213-223.

[3] 路丹丹,黄滢.传统村落人居生态景观改善策略研究——以苏州吴中区东山、西山风景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105-106,112.

[4] 孙鲁宁.回归公共性——对乡村转型建设中艺术介入的思考[J].艺术科技,2020,33(23):143-144.

[5] 朱瑶,杨威,丁山,等.乡愁景观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8(24):116-117.

[6] 刘雅迪.公共艺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保价值的体现[J].大众文艺,2019(18):100-101.

[7] 李雷.公共艺术与乡土文化自信的重建[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32(1):81-85.

[8] 张继强,张乘风.建筑与园林中设计形式的美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118-119.

[9] 张亦禹.探究江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及其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20,33(21):173-174.

[10] 石岩,曹加杰.“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圣沃村的景观规划建设[J].大众文艺,2018(24):68-69.

[11] 李逸心,王春.大数据对乡村空间设计改造的意义初探[J].艺术科技,2020,33(20):155-156.

[12] 王奕,祝遵凌,朱仙美.地域振兴:从浦口火车站到筑波科学城[J].艺海,2020(4):156-157.

[13] 吴佩兰.论城市雕塑中的艺术审美和人文情怀[J].大众文艺,2019(20):110-111.

[14] 吴江南,吴冬蕾.美丽乡村入口景观设计手法研究[J].大众文艺,2019(04):83-84.

[15] 胡其良,殷思婷.论公共艺术作品和当地文化的有机结合[J].艺术科技,2020,33(23):174-175.

[16] 文问,陈雨欣,王嘉缕,等.基于多感官体验的文创型乡村景观营造策略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1):41-42.

[17] 潘玥,徐雷,梁晶.乡土文化在南京乡村旅游建设中的保护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8(19):106-107.

[18] 赵坤,李永昌.乡村新民居室内环境体系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06):114-116.

作者简介:吕苑瑞(2000—),女,山西临汾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薛冲(1967—),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振兴公共艺术
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的途径及创新
东北粮食物流发展研究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从供给侧改革谈东北机械工业振兴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中菲谈“振兴”五大领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