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下视频新闻的新嬗变

2021-09-10 07:22卫艳菲
传播与版权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

卫艳菲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新型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视频新闻作为新型主流媒体新闻生产的重点,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呈现新的特点,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更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对视频新闻的影响不仅在于新闻呈现表面,从新闻叙事角度来看,其新闻叙事者、新闻叙事视角以及新闻叙事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视频新闻;新闻叙事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中发表讲话,明确指出,“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1]。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提出“新型主流媒体”的概念。从此,我国的主流媒体正式开始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新型主流媒体的界定也逐渐清晰,而新型主流媒体作为主流媒体的新形式,也承担着传播主流价值、引导舆论的责任。当下,提高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力是提升媒体竞争力和舆论引导力的前提与基础。

贝尔纳·斯蒂格勒在《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一书中提到,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仅是时代的进步,同时也使得保留和传承记忆的形式在不断更新迭代[2]。新闻作为“保留和传承记忆”的类型之一,其形式也在技术的助推下不断呈现新的样态。广播的出现实现了文字新闻的音频化,电视的出现实现了音频新闻的视频化,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移动终端为载体的新媒体也为视频新闻的呈现带来了新的形式,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视频新闻开始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以新型主流媒体为例,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带给视频新闻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对视频新闻的叙事也产生了影响。正如贝尔纳·斯蒂格勒所说的,技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和革新的,同时一项技术的出现造就两种不同的结果。

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对视频新闻的重塑,首先要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对视频新闻呈现的具体影响,其次要从叙事角度讨论其内在的变化。这样有利于更深一步地认识人工智能技术与视频新闻之间的关系,并为新型主流媒体发展视频新闻提供新思路。

一、视频新闻呈现的新样态

“一切技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促成某种作品的产生”,贝尔纳·斯蒂格勒在《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一书中所提到的这句话在人工智能时代仍然适用。人工智能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其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行为,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是能够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其本质在于机器通过深度学习自主解决问题[3]。

新型主流媒体借助互联网实现了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新闻呈现方式的集合,其中,视频是最为常见的新闻资讯呈现方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行业的渗透,视频新闻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具有了新特点。

(一)移动直播:传与受之间的互动增强

互联网的出现与成熟使得报纸、广播以及电视的受众逐渐向网络倾斜,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出现以及手机等移动端的更新,带给人们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受众开始逐渐向移动端过渡。随着直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网络直播成为新型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新选择,尤其是在大型活动的报道中,移动网络直播成为常态。

根据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網民规模达9.86亿,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41亿[4]。同时,移动端的更新换代以及移动网络速度的提高,为移动网络直播提供了数量可观的用户。相较于传统的视频直播,移动网络直播的最大优势就是用户的自主性提高,通过弹幕的方式用户实现了与传播者、其他受众的互动,能够最大限度地进入现场。在移动直播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选择性地进入,尤其是对重大活动进行多镜头直播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来选择不同的视角。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云直播平台,拓宽了移动网络直播的发展,丰富了视频新闻的形式。在2016年“两会”期间,央视新闻在其移动客户端首次推出了“两会云直播”系列报道,通过在“两会”现场内外架设多个云直播摄像头,并配合记者所携带的移动镜头,对“两会”的情况进行全天候24小时直播[5]。受众在直播期间可以随时进入直播间,并且可以任意切换云直播的镜头。这一次的尝试为之后新型主流媒体视频新闻的创新提供了新方案。

(二)VR、AR新闻:虚拟现实的沉浸在场

新闻媒体不断强调现场感,这也是视频新闻不断的追求。而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为媒体在报道中打造现场感、提高受众的沉浸式体验创造了技术条件。VR、AR技术与视频新闻的结合,提高了视频新闻的可观性和沉浸感,使受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新型主流媒体要想在当下提高传播力,可以在创作新闻作品的过程中引入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使受众处于沉浸式的传播体验中。从以往的新闻报道来看,新型主流媒体更多地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在重大活动报道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央视频”客户端打破传统的报道方式,改变直播模式,将VR技术同云直播技术相结合,打造“全景敞视”式慢直播—云监工,这成为新型主流媒体在视频新闻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又一新尝试。“央视频”在疫情期间对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修建进行全程直播,让人们随时随地参与医院的建设,尽管其没有明确的主线,也没有对画面进行专业的编辑,但是用户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对信息进行解读[6]。特别是在利用VR全景直播机位对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过程进行直播中,用户的观看过程不仅打破了时空的隔阂,而且还跨越了虚拟世界,媒介、人以及环境三者的融合带给用户强烈的沉浸感和在场感。虚拟现实技术在视频新闻中的合理使用,将为视频新闻赢得更大的用户和市场,丰富新型主流媒体的视频新闻呈现样式。

(三)AI主播:技术结合的智能呈现

在新型主流媒体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的新闻作品中,智能化是其最典型的特征,AI主播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行业中最为智能的产品。AI主播是当下视频新闻最大的变化,其运用了人脸合成技术、语音合成技术以及多模态合成技术等现代技术打造虚拟主播,代替了原有的真人主播,使得视频新闻的呈现形式耳目一新。

在2018年11月7日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正式问世,“搜狗分身”技术赋予了AI主播更加逼真的形象,无论是其声音、表情,还是其唇形都与真人相似。其实际操作也非常简便,只需要将新闻文本输入程序中,AI主播就可以顺利完成新闻播报工作。其最大的优势是可以24小时全天候工作,并且在输入文本正确的情况下,不会出现任何差错,并可以同时在多个频道播报新闻,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2020年,新华社联合搜狗对AI合成主播进行了升级,推出了3D版的AI合成主播“新小微”。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视频新闻呈现方面的又一大突破。AI合成主播看似只是对内容的呈现形式进行了改变,其实其背后的数据采集、文本输入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视频新闻的生产效率。

二、视频新闻呈现的新局限

AR、VR、人脸识别、语音合成等技术在给新型主流媒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内容缺乏深度

对视频新闻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不仅体现在视频的制作方面,而且其提高了视频新闻的上传速度,扩大了存储的云空间。但是在网络容量的提高以及各大媒体之间竞争的背景下,视频新闻的内容往往缺乏深度,逐渐呈现肤浅化的特点,尤以移动网络直播为例。

以往的直播都是由出镜记者和摄像师进行实时直播,由记者对现场内容进行讲解,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带来了“监控式”直播。记者只需要在固定位置安装摄像头,并连接云直播平台,便可以实现24小时的移动直播。但是这样的直播只是对现场情况进行“镜子式”再现,只是流于表面的“监控”,在没有专业新闻记者对现场进行讲解的情况下,难免会缺失深度。

(二)新闻作品缺乏感情

尽管人工智能在信息搜索、深度学习以及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是远远大于人类的,但是人工智能在情感表达方面始终无法代替人类。无论多么智能的机器都是没有感情的,至少从现有的技术条件来看,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模拟人类的行为,甚至是仿造人类的情感,但是其无法拥有真正的情感。这也就导致了人工智能所生产的新闻作品缺乏内在情感,视频呈现缺乏温度。

以AI主播为例,AI主播的表情和声音都是通过编程所合成,在新闻播报过程中,其声音和表情都是没有感情的,其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语速、语调都是固定的,无法根据事情及内容的不同调整语气,传递出不同的感情。

(三)新闻与娱乐的边界模糊

较之以往的视频新闻,AR、VR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虽然使得视频新闻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但是过度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难免会降低视频新闻的新闻性,使新闻与娱乐的边界变得模糊。

以VR技术为例,VR技术最初就是被运用到游戏领域,其最大的特征—沉浸式体验也体现了娱乐性和游戏性。如果视频新闻使用VR技术过度地迎合受众游戏心理,会陷于泛娱乐化的境地中,削弱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

三、视频新闻的新叙事

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曾提到,媒介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偏向性,并进而影响叙事的内容选择和传播。这句话在当下的智媒时代仍然适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在具体呈现上给视频新闻带来了变化,而且从新闻叙事学来看,其叙事的人物、叙事的结构以及叙事的话语较之以往的视频新闻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

(一)新闻叙事者:从单一到多元

智媒時代,技术赋权使每个人都成为尼葛洛庞帝所说的“没有执照的电视台”,新闻叙事者从以往的专业化开始向多元化转变。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新闻叙事者不仅仅局限于人。新媒介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也积极地参与视频新闻的生产,成为新的叙事者。新媒介技术的加入,丰富了新闻叙事者的内涵,成为除了专业新闻记者和用户之外的第三个新闻叙事者。

“新小微”等AI主播以“读”新闻的形式出现,其利用文本分析、情感分析等技术扮演视频新闻中新闻叙事者的角色。而主流媒体在微博等平台上通过对AI主播主持的节目转发,完成新的文本叙事。

“专业记者叙事者+用户叙事者+媒介技术叙事者”这样“三位一体”的新闻叙事者模式不仅成为当下智媒时代视频新闻叙事的主体,而且在同一报道中,“三位一体”的新闻叙事者会同时出现。

(二)新闻叙事视角:从外视角到内视角

人工智能技术丰富了视频新闻的叙事视角。新闻叙事者对新闻叙事视角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以往的视频新闻中,新闻叙事视角往往比较单一,通常使用超脱于新闻事件之外的外视角,而智媒技术作为新的叙事者,也增添了新的叙事视角。

尤其是AR、VR技术在视频新闻中的使用,使得新闻叙事的视角更加多元化,改变了以往外视角的叙事方式,软件和硬件的配合让用户能够以内视角去感受现场、寻找新闻。

(三)新闻叙事结构:从非线性结构到线性结构

倒金字塔式的叙事结构是伴随着电报的出现而出现的,之后,倒金字塔叙事结构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叙事结构,视频新闻也不例外,而移动直播在新闻报道中的广泛运用,使得视频新闻的叙事结构逐渐发生改变[7]。

直播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闻事件的发生、报道与接收是同时发生的,即新闻叙事者的叙述时空和新闻事件的时空是完全重合的,直播本身不可能留住时间或超越时间去完成对故事的叙述。这一叙事的结构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打破了传统的“以事件的重要程度排序”的倒金字塔叙事结构,从原有的以非线性叙事结构为主向以线性叙事结构为主过渡。在视频新闻中,非线性叙事结构和线性叙事结构具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二者相融,方能提高视频新闻的质量。移动直播的出现正是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在直播上的应用,因此,其也对当下视频新闻的叙事产生了影响。正如曾庆香所说,“几乎每种类型新媒体的出现都导致了新闻叙事的变革”。

四、视频新闻的新方向

在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为新型主流媒体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新型主流媒体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技术支撑。相较于只诉诸视觉的文字新闻,视频新闻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当下,新型主流媒体要想获得更多的受众,提高传播力,就要发挥视频新闻的最大优势,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不断优化视频新闻的内容与呈现方式。

(一)加强人机协作,促进理性与感性共存

贝尔纳·斯蒂格勒在《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中提到,技术并不是作品的产生的唯一驱动力,作品的发展需要技术和生产者的共同合力[2]。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想要发挥作用,需要和各方配合,而人在技术的运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视频新闻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理性与人类感性的结合是深度与温度的结合,技术的进步是对人类双手的解放,但需要更多人类思想的融入。人机协作不仅体现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对技术的使用,而且还体现在新闻媒体在运用技术进行新闻生产时要时刻秉持的“以人为本”原则。新闻工作者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协作最先体现在选择内容的呈现形式上,其在选择内容呈现形式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形式与内容的适配度,使内容呈现更具有人文关怀,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二)紧随技术发展潮流,把握技术升级动态

人工智能技术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媒体要不断关注技术升级,才能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在视频新闻生产中的最大潜力。在视频新闻的生产过程中,新闻工作者除了使用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应紧紧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跟随技术发展的潮流,并对新技术进行考量,积极地将其运用到新闻生产中,学会用技术手段解决技术所带来的问题,使内容呈现形式不断更新。

5G技术的出现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为新型主流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為视频新闻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例如,在2019年11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5G、AI、4K/8K等技术为基础推出了我国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8]。其对多种技术综合应用的新探索提高了视频新闻的传输速率和清晰度,打破了原有的技术桎梏,实现很好的传播效果。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视频新闻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万物皆媒”成为可能。新型主流媒体不仅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生产方面的优势,激发最大活力,使视频新闻朝着更加人性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要不断拓展新的功能,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原有的媒体产品上扩展视频新闻的边界,进而提升媒体的信息服务能力,拓展新的服务形式。同时,视频新闻也要警惕技术所带来的问题,审慎并规避技术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EB/OL].(2014-08-18)[2021-04-18].http://www.gov.cn/xinwen/2014-08/18/cotent 2736451.htm.

[2]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3]于海婷.“技术理性”与“内容感性”: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生产研究[J].现代视听,2018(11):11-14.

[4]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2021-04-18].http://www.cac.gov.cn/2021-02/03/c 1613923423079314.htm.

[5]张沛.央视新闻新媒体“两会云直播”传播思路的转变[J].电视研究,2016(06):22-23.

[6]李悦悦.火神山医院“云监工”:慢直播的融合创新[J].传媒,2021(02):70-72.

[7]舒静婷.新媒介技术驱动下新闻叙事的嬗变[D].湘潭:湘潭大学,2017.

[8]卓兰花.5G与智慧媒体中心建设—以2019年广电行业大事件为例[J].出版广角,2020(15):66-68.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技术
网络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在卫浴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思路
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方面的应用分析
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