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当代意义

2021-09-10 01:08周洋
经济师 2021年4期
关键词:当代意义主体性实践

摘 要:主体性问题一直是哲学界常谈常新的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主体性问题甚至关乎着哲学的整个理论框架,而马克思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目前对有关著作的学习存在一定的不足,对马克思主体性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挖掘其内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结合时代背景开展研究活动,才更有现实意义,应不断补充新元素,使其内容更加丰富,使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得到充分体现。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需要重视对现代主体性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主体性 当代意义 人 实践

中图分类号:F126;A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4-030-03

一、近代西方形而上学主体性的批判

1.近代的主体性思想。对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古代哲学较为朴素及看待问题的方法较为直观。但缺少理性的认识,而以基督教哲学为主题到中国哲学中充满了对神学的崇拜,对上帝的绝对忠诚使得人的自由性和主体性无法得到发挥,对上帝的崇拜使得人的理性思维被压制,哲学的作用无法发挥,这使得人的理性思维无法得到发展。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期间,认识论的出现使更多人的理性思维开始觉醒,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有意识地进行探索。但由于哲学的抽象性,思维的复杂性使得近代哲学有一定的局限,过于地依赖主观性,使得其整体内容存在一定的抽象性。从笛卡尔开始,近代哲学对认识论问题有了一定的重视,而近代主体性思想的发展。也分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主要类别。

笛卡尔的主体性思想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基础,从怀疑论的角度对“我思故我在”的主体性进行了区分,即肉体的我与思维的我,肉体的我是不确定的、可以怀疑的,而正在思考的我是真实存在的。笛卡尔的“我”指的是一个思想的、心灵的实体,是纯粹的意识活动。由此,他认为我们认识的对象只能被理智所认识,其他的都是不可靠的。然而,笛卡尔忽视了人作为主体的感性力量,过于强调理性的同一性。由此,导致了心灵与外物两者之间的对立,割裂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引出上帝来进行解释。

经验论者对天赋观念持反对态度,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人的经验积累所获得。洛克从经验论的立场,对知识的来源进行了探究,认为其存在于观念的范围内,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积累,对各类事物进行认识,这种观念对经验的重视性较高。知识的来源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一定的联系,但近代哲学的内容,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心物分离的基础不牢靠。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们不能感知的任务,是不可能被认识,观念的主观性决定一切存在,而不存在的事物,就不能被感知。若以此继续推断,人们会陷入怀疑论的范畴,使得对事物的认识出现偏颇,这对事物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存在即能被感知这种经验论,存在较大的缺陷,而秉持这种思想的学者或民众,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经验论走向了怀疑论。休谟像巴克莱一样是从洛克的經验论出发的,不过洛克和巴克莱称为“观念”的东西,休谟称之为“知觉”。休谟认为,当脱离经验便不可能产生任何的知识,这对因果关系是一种否定,对于休谟的这种思想来说,认为普遍必然性的存在直接影响了相关认识论的发展。经验论者对主体的整体力量有正确的认识,这局限于人的知觉,感知等具体的经验,而具体的感性主体性也并未得到重视。对现实情况的忽略使得有关问题认识论的发展遇到了阻碍,人的感知以及具体的经验给予了较多的重视,而感性主体缺少关注。

2.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性思想。通过上述对近代主体性思想的梳理,可以发现近代哲学面临着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执。面对两种理论的对立,解决认知主体性面临的困境。康德通过反思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的关系,将两者的关系结合起来,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康德提出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打破经验论由主体去认识客观的外在事物,即我们的主观认识客观。康德是在我们头脑里建构一个认识的形式,让外在的现象去符合我们头脑里那个先天的形式,即让客观的现象去符合人的主观认识。因此,可以说我们看见了我们所把握的现象,只是现象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的那个样子,并没有出现外在的真正的物自体,只有当物自体进入到先验的感性形式里面的时候,才会变成一种现象,而不是摆脱物自体,真正的物自体我们是看不到的。康德为保证先验的时空观,然后再让这些现象进入时空观,利用12对范畴去理解这些现象,就形成了普遍的认识,这些范畴具有统一性。但是,康德把现象与物自体分裂了,即我永远都不能认识物自体。因为我们认识永远都是进入我们头脑的那个先验反应形式里面,就是物自体在我们头脑里面的呈现。所以我们认识的永远都是现象的时候,物自体就发生分裂。康德提出让物自体去信仰,让现象产生知识,由此将其完全割裂。[1]

退回到笛卡尔时期,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将思作为一个前提,从思去开始思考,讨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都是在思的范围内去思考的时候,都是以思作为前提,以精神分裂作为前提,所以永远都是在认识论的范围内。在康德出现思维分裂的问题,会发现从萌芽处即精神的觉醒处就是存在问题的,永远摆脱不了主客二分的问题。

黑格尔为了弥补这个思维产生分裂的问题,吸取费希特与谢林的关系,提出绝对精神跳出自我进行运动,如果是人的主观精神就是有限的,但是将精神提高一个层次,让他自己进行运动的时候,就摆脱了这个人。黑格尔提出理性的狡计,从理性的角度,理性借助主体实现自己的用途的时候,理性也实现自身的用途,即让理性自身运动的结果。黑格尔建立的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王国,就是通过利用理性,而不是利用上帝,实则是主体性的回溯。黑格尔确立了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中认为人是表达的主体。但在时代的局限性下,其理论并未得到更多的支持。作为研究学者,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学术界对人的主体性产生有了一定的重视,但在其时代背景下无法给予更多的支持,这是时代的限制,只从理论观念方面进行研究。按照黑格尔的理论来说,实体即主体,也包括能动性和内在否定性,这种变化与人的主体表达有一定的联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情况中,只有人的主体性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作出应对。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了解到,无论是近代哲学还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主体性思想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理性主体,还是感性主题,都围绕着其自我感知、自我意识方面进行探讨。对于哲学的发展来说,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孤立地看待问题比较无法获得全面性的理解。而从思想层面上的局限性,也影响了社会思想的进步。

二、马克思主体性哲学的理论生成之路

1.实践使主体性成为可能。实践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没有离开对人的探讨。马克思从受到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用自我意识界定人,到受费尔巴哈人本学影响提出人的本质,进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对人的异化的探讨,再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马克思在以“人”的维度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从思辨的自我意识到具有现实性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主体,每一个发展历程都体现着马克思对实践哲学的阐释。[2]

马克思从较早的研究中便存在相关的论述,作为实践的主体,有自我意识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十分重要的,应给予关注。在社会的变化过程中,人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而更应客观地全面地对人进行评判,而与社会关系相连的人的主体性,需要以这种方式作为支撑。无论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还是社会进步来说,均会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参与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表现出的行为和思想,对理论知识进行补充,才能够表现出人的全面发展。从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来看,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将人与动物相区别,而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和确证的,正是在實践活动中,人的生命活动才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因为人的活动与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的活动不同,人通过实践改造自然,将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性活动区别开来,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人的主体性。

2.异化对主体性的剥夺。在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异化理论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对哲学发展历程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批判时,对实践主体的劳动者也进行了批判。更加详细而具体地对“异化”的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关注,而与其相关的社会发展背景也被纳入了讨论的范畴中。

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便出现“异化”一词,黑格尔通过这一异化思想所包含的内容,阐述了其人的本质与自我意识之间的联系性,人的本质与自我意识的异化之间的联系。现实发展的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完成过程需要较为理性的思辨过程作为辅助,而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过程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会始终存在,贯穿于时代发展的整个过程。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精神异化思想,从各角度进行了批判后总结,一个没有对象性的人,只能是非现实的人,其并不存在主观能动性或者其他的思想推动力,而这在理论上是错误。这种思想方式是对象化的弱化,即为“异化”,这将是永远不能克服的部分。

费尔巴哈对“异化”概念进行使用时,利用其对人的本质进行考察,异化的主体是感性存在的人。需要对人的本质进行批判。马克思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地对费尔巴哈理论中的内容进行分析,从中提取出较为合理的部分,而对其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严肃的批判。马克思认为需要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对宗教进行认识,而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需要与社会发展之间产生紧密的联系,二者共同发展才能对社会生活的本质进行理解,社会实践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费尔巴哈对宗教的存在以及意义进行过总结,试图对其存在的不合理性进行批判,但这种研究较为浅显,并且并未从根本上反映出其不合理的地方。马克思则从更加深入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人也是群体动物,实践是社会生活发展最为基础的部分,需要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给予关注,对社会生活的发展来说,需要在生活中进行总结,进行感受,才能够获得最为准确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的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程,在扬弃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异化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分析国家、政治异化的状态下,揭露发现了私有制与异化劳动的本质及关系。在《手稿》中,马克思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开展研究,马克思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由此,马克思将异化与劳动的分析进行结合,指出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提出来异化劳动理论。从异化的角度分析,人在特定的社会形态、历史阶段中表现为一种不自由、被动的实践主体,由于受到压迫,实践主体的自觉性已经被泯灭。而要使得实践主体的觉醒,就需要对现实的社会关系进行革命,也就是实践才能够达到自由的目的。《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这种人的本质仍然带有抽象性、理想化的性质,而现实的劳动被归结为异化劳动,是人的本质的丧失,共产主义则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的本质的复归。也就是说,在这种关系下,人自身与自己的创造物、自己的劳动、人与人及人与类本质相异化,进而人的主体性被这种异化形式所剥夺。

3.人的本质是主体性的终极价值。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需要从人的角度开展全面的论述,并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补充,实践价值的理想就是人类解放,这一目标应给予关注,哲学的目的是要改变世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就是实现人的价值追求,对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进行探索。

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确认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是人通过不断地超越现实的运动,是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共产主义不断地超越自身的局限性,不断地追求自身的自我意识活动,是人不断地克服现实的困境,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超越性活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个人的美好愿望,也是整个人类共同追求的实践价值。马克思提出,人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的程度上受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影响与制约,即交往形式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处于紧密的关系中。马克思实践哲学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人”作为理论的基点,只有将人放在现实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中,人才是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在对人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没有将思想仅仅局限于现实的人,而是不断地追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的社会关系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和谐,从而使人成为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通过现实的活动,通过在对象世界的异化中扬弃对象世界而现实地占有自己的对象本质,通过扬弃私有财产达到共产主义,人的本质得以现实的生成,人的本质对人来说达到自己本质的回归。

三、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意义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性思想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体性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性思想具有指导作用,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所总结的马克思思想对社会发展有着较为先进的引导作用。无论是从思想层面,还是对于社会发展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总结的,实践性更强。对于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来说,马克思的思想是作为强有力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目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发展需要有自身的特色,才能够适应愈加变化的环境。马克思主体性思想指导性更强,对于我国的思想体系建设来说,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在经过长期的时间补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全面深化改革,对于我国的整体发展有极大的推进作用,作为文化主体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在各方面起到引领的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强有力的支撑。[3]

2.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体性理论研究的启发作用。马克思主体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体性理论研究有启发性的作用,在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不但在理论层面给予支持,还在实践层面给予关注。对于中国的整体发展来说,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建立一系列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道德准则,有较高的实践意义。在目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建立社会的诚信机制必不可少,而以马克思主体思想作为指导所开展的相关活动,能使有关理论更好地应用,在价值规范层面发挥作用,提供支持,使相關的制度建设更加完善,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思想体系建设是尤为重要的部分,以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为指导,及时对人民的文化需求进行满足,有助于我国社会在新时期精神文化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晓明.马克思对主体哲学的批判和当代哲学的语言学的转向[J].复旦学报,2006(3):7.

[2]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69.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26.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作者简介:周洋(1994—),女,黑龙江省双鸭山人,黑龙江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当代意义。]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当代意义主体性实践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