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1-09-10 07:22许建华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书法教学路径研究审美能力

许建华

【摘 要】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是我国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华夏民族独特的艺术瑰宝。书法教育在发展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小学生书法学习的内容和年龄特点,在书法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在了解字体演变过程中,领略书法各具特色的审美特征,在比较欣赏同一书体中感受书法丰富多彩的审美风格,在探寻书法家事迹中传承书法人品、书品并重的审美传统。

【关键词】书法教学;审美能力;路径研究

审美能力,亦称艺术鉴赏力,是指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培养的。

2013年国家发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 “书法教育既要重视培养学生汉字书写的实用能力,还要渗透美感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明确要求书法教育要融入审美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受软笔书法教育,教学内容有书法文化知识、书法技法、书法创作、书法欣赏以及书法应用等。根据小学生书法学习的内容和年龄特点,在书法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发展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了解字体演变过程中领略书法各具特色的审美特征

纲要指出:“通过欣赏经典碑帖,初识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了解字体的大致演变过程,初步感受不同字体的美。”中国书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都有自己的历史属性和审美特征。

作为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 不管是先书后刻的,还是直接刻写的,从整体上看已经具有了字法、笔法和章法等书法要素。笔者在欣赏经典的甲骨文拓片时,首先从以刀代笔刻画的笔画中感受甲骨文瘦劲、峻挺的审美特征。其次从甲骨文的结字上,不仅能领略部件搭配匀称、重心平稳的对称美,还有许多一字多结构的变化美。最后从文字并不多的篇章中,体会甲骨文纵向整齐成列,横向随字形疏密错落的章法美。

虽然金文曾在商代与甲骨文同时并行,但金文大多在母范上写刻后随青铜器浇铸而成,所以笔画开始出现了曲线,虽然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字线条各不相同,丰富多彩,甚至还出现了装饰线条,但字形显得整饬而雄健,同时字形开始趋向“方”这个造型。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书同文”产物,从流传下来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等作品中,能领略秦篆匀称整齐的结体,婉转圆融的笔法,欲左先右的中锋用笔,呈“长方”造型,富有装饰性。从有行有列、宽博的行间布局中感受秦王朝威严、博大的精神气质。由于书写上的烦琐、复杂,小篆并没有真正普及到大秦朝的方方面面,在民间以及基层公务文书中普遍使用的秦隶在汉朝得到了发展,并最终形成了显现为“扁方”造型带雁尾波磔的隶书,这是文字书写趋向实用便捷的发展规律体现。

草书发展成为脱离实用的艺术字体,我们欣赏张旭和怀素的草书作品时,从连绵不绝的用笔和暴风骤雨般的章法中,感受草书的浪漫气息,体验这种强烈的震撼力。从二王的行书中,能感知不激不厉、潇洒自在的书风,体验自然、清秀、和谐的中和美。

楷書是小学生最常使用的字体,早在唐朝就发展到了最高峰,它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在造型上,是篆书和隶书的折中,整体接近“正方形”。笔画的装饰性更加强烈,发展出了丰富多变的用笔法则(如“永字八法”)。

学生按照文字演变的顺序,循序渐进进行欣赏,可以体验汉字蕴含的无限美感。

二、在比较欣赏同一书体中感受书法丰富多彩的审美风格

小学生的书法学习以楷书为主,书法教材多选用唐朝书法家的楷书。如苏少版和西泠印社版的书法教材选用的例字就是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欣赏楷书,多角度获取审美能力。

首先,欣赏唐朝著名书法家的楷书代表作。唐朝是楷书书法的巅峰,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薛稷、徐浩、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钟绍京等等,欣赏他们的楷书作品,能感受他们各具风格的书风及不同的审美情趣。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欧阳询的《九成宫》、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颜真卿的《勤礼碑》《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神策军碑》《玄秘塔碑》。虞世南书如其人,为人低调,德行高尚,书法圆融遒美、外柔内刚;欧阳询楷法森严,于平正中呈现险绝之势;褚遂良书风遒媚秀丽,富有音乐节奏感,是优美书风的代表;颜真卿书法厚重质朴,具有博大、雄浑的独特风格;柳公权书法遒劲丰润、骨气神通。

笔者引导学生从这些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楷书作品中,感受这些书法家的不同审美个性,感悟书法家们表现美的创造性和多样性,还可以深度感知这些书法体现了相同的内容——唐朝开拓向上的时代精神。

其次,欣赏书法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体会书法审美的传承和创造。书法最重要的是既要表现传承的内容,又要表现创新的内容。以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为例,他的作品丰富且流传有序。从他早期的作品如《郭虚己墓志》《王琳墓志》等,可以看出他对北朝楷书和初唐褚遂良书法的传承。中晚期的《大唐中兴颂》《麻姑仙坛记》雄浑、博大风格的体现,再到他后期的《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凸显的气势磅礴的“颜体”特征,可以清晰地探看颜真卿书法的传承和创新路径。

最后,笔者带领学生欣赏历代楷书大家的作品,理解传承与创新在书法审美中的至高地位。楷书在唐朝达到顶峰之后历代都有楷书大家,他们的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但他们都遵循着传承中创新的原则。北宋徽宗传承了初唐书家薛稷、褚遂良的瘦劲风格,又在横竖画的收笔和转折处增加了顿笔,装饰意味达到了巅峰,独创了“瘦金体”。还有元朝的赵孟頫,被后世尊为楷书四大家之一,是四大家中唯一一位不是唐朝的书法家。他的楷书风格与其他三家有明显的不同,被称为“赵体”。赵孟頫直接取法晋人的韵味、唐人的法度,又摒弃了唐人楷书中的装饰习气。他的楷书既有流美的韵致,又有遒健的风骨,为楷书的审美增添了新的内容。诸如明朝的王宠、祝允明、文徵明等楷书大家,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审美内涵。教师指导学生系统地欣赏、比较这些体现不同审美特征的楷书,可以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三、在探寻书法家事迹中传承书法人品、书品并重的审美传统

我国自古就有人品与艺品统一的审美思想,《易传·文言》有“修辞立其诚”的论述, 《论语·宪问》有“有徳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书法作为“六艺”之一,也有这样的传统观念,即重书更重人,强调学书先学做人——立品为先。人品与书品并重是从北宋发端并迅速成为书法审美的重要内容,逐渐发展成为书法审美的传统。历史上,人品与书品俱高的书法家有很多,颜真卿就是其中一位。颜真卿不仅是书法教材例字的作者,而且节操高尚被人们推崇,他高超的书法技艺被人们学习、模仿,他是书品和人品交相辉映的典范。

颜真卿是勤学的榜样,他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是小学生必背古诗之一。这首诗也是颜真卿的成长写照,他虽然出生在大家族,但是幼年丧父,与母亲寄居在舅父家。后来,舅父病逝,母子又千里迢迢到苏州投奔外祖父,直到25岁时回到长安,通过国子监考试后,26岁考中进士。这二十多年中,颜真卿在母亲、舅父、外祖父的训导下刻苦学习,终于取得一些成就。

颜真卿是正直忠义的楷模。为官“为人笃实正直,敢于直言谏诤”。颜真卿联合家族人员抗击安禄山叛乱,堂兄杲卿、侄子季明在内的三十几人都在这场叛乱中不幸牺牲。两年后,颜真卿安葬侄子季明时写下了著名的《祭侄文稿》,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在颜真卿76岁时,被派遣宣喻劝说叛将李希烈,终因坚贞不屈而被害。颜真卿爱国爱家,是一名真正忠贞正直的大臣。正如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曾这样说:“余谓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再对照颜真卿中晚期书法作品表现出的雄浑、磅礴的颜体风格,与他的高尚人品一样充满浩然之气。

历史上人品、书品俱佳的书法家还有明朝的黄道周、傅山等,在引导小学生探究这些书法家高尚的行事品格中,传承人品书品并重、立品为先的书法审美传统,不仅是书法学习的重要内容,还是书法教育作为国家课程承担立德树人重任的体现。

猜你喜欢
书法教学路径研究审美能力
对隶书体势的全面诠释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浅议小学书法教学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