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在《三国演义》阅读中的实践探索研究

2021-09-10 12:54汪萍杨蓝王慧
新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故事情节明信片三国演义

汪萍 杨蓝 王慧

一、起源:项目式学习与《三国演义》阅读的相遇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传统的经典读物,也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必读书目。但对五年级学生来说,阅读这本经典文学著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篇幅长、线索多、情节曲折、人物复杂。怎样才能让学生将这本名著读得有趣、读得有效、读得深入呢?我们尝试采用项目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三国演义》。项目式学习是借助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并最终形成实际产品的问题解决学习模式。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向积极的探索者,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学生的内源性动力得以真正激发。

二、实施:项目式学习与《三国演义》阅读的融合

采用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分为四个步骤:入项、建构概念、形成产品、结项。

(一)入项:理解挑战,定义任务

宣布挑战,赋予角色。在五年级开学初,班主任老师正式向全班学生宣布挑战任务:每个同学都将作为“小小设计师”,自由组队参与“三国”主题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期末的时候班级将举办一次“三国”产品发布會,届时会邀请专家、学校老师及家长组成评委团一起参加“产品发布会”。发布会上同学们将展示自己设计制作的产品,由评委团评选出最佳产品,并颁发“最佳设计奖”以及“东光收藏证书”,最佳产品将被收藏在学校美术馆。

交流分享,逐步深入。任务一出,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到项目中。为了完成项目,全班学生主动阅读《三国演义》整本书,了解书本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一时间,班级掀起了一股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不到两周时间,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对整本书的阅读。接下来,老师组织学生在阅读课上进行了《三国演义》阅读分享交流会。交流会上,同学们选择书中自己最感兴趣的点分享阅读感悟,从故事情节、人物评价、战斗战役等方面进行交流辩论。此次分享交流,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思维碰撞,不但加深了对《三国演义》整本书的了解与把握,还梳理出了自己进一步深入阅读《三国演义》的方向和思路。

(二)建构——理解核心知识,形成核心技能

多层阅读、夯实基础。“阅读”是本次项目的基础,师生先各自初读《三国演义》,通过记录阅读时间和关键情节提问把握学生学情;然后有针对性地共读《三国演义》,通过成语故事、歇后语、视频、故事等等多种形式读三国,为下一步精读和学生制作形成产品做准备。

理解概念,思维碰撞。该项目核心概念是“名著中人物形象是多元的、故事情节是曲折的”,因此,师生需要共同讨论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该核心概念,其中,重点是理解与表达“多元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经过师生共同研究,大家决定用“思维导图”、“人物形象图”来表现人物形象,用“说评三国”、“演绎三国”和“绘制三国”等活动展现故事情节,还有孩子们提出的“三国明信片”既可以记录精彩情节的瞬间,也可以展示人物形象。在这个头脑风暴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核心概念以及建立核心概念与表现形式之间的联系。

(三)形成产品——确定主题,形成成果

选择工具,分组设计。深度理解了核心概念,对表现形式也有了雏形,接下来便进入小组设计阶段。这个阶段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工具,如思维导图、人物关系图、年代尺、连环画以及“评书”等;通过教师的讲解、范例教学、操作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对学习工具形成整体感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具进行分组学习。最后形成了四个小组:“书评三国”(工具:评书)、“图解三国”(工具:思维导图、人物关系图、年代尺)、“趣画三国”(工具:连环画)、“信传三国”(工具:明信片)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选择的工具,将小组对“名著中人物形象是多元的、故事情节是曲折的”的深度理解进行物化诠释,并制定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团队分工,形成产品。小组根据设计方案进行产品制作,首先需要分工,包括:总体协调员、文本资料收集员、产品制作负责人、后期美工、活动介绍主持人等。分工之后,学生就项目问题再次走进文本进行精细阅读,并根据自己的任务提取关键信息,比如“趣画三国”小组,就要对三国中的人物进行梳理:先分类(国家)、再区分(职位)、最后布局(关系图布局)。各个小组需要合作完成作品。

(四)结项——公开成果,总结经验

该项目最后环节是举办“三国”产品发布会。发布会把整个项目式活动推向高潮。发布会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小组设计、制作的“三国”产品向大家进行介绍、展示。随后,由同学、现场的评委团(专家、学校老师及家长)向发布组就核心概念、产品等进行提问,发布组成员需要现场答辩。最后,专家为每个小组的“产品”进行点评,评委团现场投票选出“最佳产品”,并颁发“最佳设计奖”以及“东光收藏证书”,最佳产品将被收藏在学校美术馆。产品发布会充分展示了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成果与收获。

三、成果:项目式学习与《三国演义》阅读的结晶

学生此次项目式学习的“三国产品”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一)书评三国。

用评书、说书的方式讲三国。在解读三国时,本组学生认为《三国演义》中智士能人数不胜数,整本书就是一部精彩的策略集锦,书中对计谋、计策的描写和运用多而精彩。于是,他们从计谋计策这个角度深入分析,对整本书中运用计谋计策的地方进行统计,汇总制作出了《书评三国谋略集》。在展示环节,学生选取了谋略运用非常多、描写尤其精彩的“赤壁之战”做了评书展示。小组学生采用一人主讲点评、多人互动应和的“评书”表演方式,将战争中的苦肉计、反间计、连环计、声东击西等计策,进行了精彩讲解和点评,说书者绘声绘色讲解,倾听者如痴如醉沉浸。这本《书评三国谋略集》,不仅让大家深深感受到了《三国演义》中谋略运用的高超与精妙,更感受到了背后人物的多元性以及故事情节的曲折性。

(二)趣画三国。

选取《三国演义》当中精彩的小故事,用连环画的方式把三国故事画出来。本组学生认为,《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黄巾军起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书中最精彩的莫过于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因此,他们从故事情节入手,选取了《三顾茅庐》《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大战长坂坡》等故事,绘制成连环画,把自己对书中人物和故事的理解用画笔画下来。在流畅的画笔下,故事情节清晰,画面形象,人物栩栩如生。大家邊欣赏大屏幕上的连环画作品,边听小组代表绘声绘色地讲解,每个参加活动的人都津津有味,兴趣盎然。

(三)图解三国。

三国演义时间跨度大,人物关系复杂,战争场面多。要更好地读懂三国,需要一张张形象又直观的图解。该组学生采用绘制年代尺和思维导图,图解人物关系,深入解读《三国演义》。通过图解三国,让三国中人物的关系一目了然,纷繁复杂的战争关系也明了起来。

学生作品:《草船借箭》人物关系图

(四)信传三国。

“信”指的是明信片,“信传三国”即用制作明信片的方式,展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该小组认为《三国演义》中人物众多,大约有400多个,他们出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政治阵营,但都个性鲜明,人物关系既独立又交叉,是《三国演义》的灵魂所在,对人物进行深入解析,是品读“三国”的关键。本小组学生选取了《三国演义》中12个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过对他们外貌、性格、脾气、特点的分析,选择用画图、剪贴、捏胶泥等方式进行人物制作,然后将人物贴在卡纸上,配上简洁又精当的文字介绍、点评,明信片就制作好了。

学生作品:三国人物明信片

这组人物明信片中,人物有文有武,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他们都有着自己鲜明的外貌特征,个性特点。精当的点评,更是让人物生动而饱满,一张张精美的人物明信片的背后,是学生对三国人物的深入分析,探究和解读。学生还计划下一步联系广告公司,将人物明信片成套印制,作为精美礼品,送给老师和亲朋好友。既有成就感,又传播了经典文化,非常有意义。

以项目式的方式开展小学名著的阅读,和之前的单纯阅读体验感受都不同,学生兴趣大、参与度高、效果也很显著,促进了学生阅读深度思维的建构,同时也为教师的阅读教学策略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支架。我们下一步目标就是将这样的阅读思维迁移到其他的整本书阅读中,并探讨不同文体适宜的不同项目式学习方式。

(作者单位:成都市东光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故事情节明信片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寄一张明信片给你
神奇的明信片
浅议小学语文课的儿童色彩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情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