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

2021-09-10 07:22于成霞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语言艺术初中生物新课程

摘 要: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给予重视.要利用针对性、启发性、准确性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进行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新课程;语言艺术;初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02-0104-02

收稿日期:2020-10-15

作者简介:于成霞(1988.5-),女,本科,中学二级教师,从事初中生物教学研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艺术性、規范性的教学用语给予充足的重视,要利用规范的教学用语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态度,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生物教学的要求之一.由此可见,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一、利用赏识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信心

初中生阶段的许多学生正是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中的许多人的内心对于许多事存在迷茫和困惑,尤其是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他们会有不知所措的想法,甚至有些同学会出现自卑、自闭等心理,学习上也是如此,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需要利用赏识鼓励性的语言来给学生“打气”,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生物的自信心,同时也为他们健康成长打下基础.例如学生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生物“我国的动物资源及保护”的知识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问题:“我们应如何保护我国的动物资源?”由于该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不同学生的经历不同他们给出的答案也会不同.还比如笔者提出问题:“当你在某个自然保护区内看到一只珍稀鸟类受伤倒地时,你会怎么去做?”有位学生回答说:“我会把小鸟带到家中给他疗伤,然后一直养着.”笔者这时说:“这位学生很有爱心,我们大家要向他学习,请打击鼓掌表扬.”然后笔者也指出了这位学生做法的不足之处:“大家想一想,我们把小鸟带回家一直养着,这是不是最好的做法?大家愿不愿意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家里吗?大家再想一想我们怎样办会做得更好?”笔者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待和处理受伤的小鸟,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对学生地回答进行了合理的赏识鼓励,在找出了他们回答问题时的亮点的同时,还让他们知道了自己思考问题时的不足之处,这种教学方式会极大地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很有帮助.最后笔者向学生总结说:“对于小鸟等野生动物来说,大自然才是它们最好的家,我们每一个人都爱我们自己的家,大自然中的小鸟等野生动物和我们一样.所以,我们保护小鸟等野生动物最好的方法是帮它疗好伤之后,应将它放回它的家—大自然.”学生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既学到了书本上生物知识的同时,他们的思想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赏识鼓励性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对学生的优点要及时地进行肯定和鼓励,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大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增强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师的课堂提问语言要富有层次性

一个被巧妙设计出来的生物问题,既能够对学生进行深刻的引导,让学生投入到生物学习中;又能够对生物课程的艺术灵感进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对学生的个人想法给予尊重,让学生在减轻心理负担的同时,对学习的乐趣进行充分的感受.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既要对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确保,又要对其相应的深度提供保障,要注重通过提问,来实现学生知识水平地提高.在此当中,教师就要利用对层次性的教学语言艺术进行应用,要利用层次性的语言对学生提问,要让学生在此种提问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公平对待,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给予尊重下,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保障.通过此方式来发挥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正确解答问题.

如,教师在对“生物的特征”一课展开讲解时,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对一段简短的生物视频影像资料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对视频中各种生物的观看,来分析出各种生物.如有生命的物质(老鼠、猫)和没有生命的生物(机器人、地面).在学生初步的了解到有生命的物质和没有生命的物质后,教师再利用层次性的语言,指导学生以所知道的知识为依据,来分类具有生命活动迹象、基本生物特征和没有生命活动迹象的生物.以此来加强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生物课程知识的了解,从而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应用科学性的语言开展教学活动

生物这门学科当中的知识,都具有统一性、逻辑性、严谨性和科学性等特性,因而在进行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这些特性,并通过对学生的善意引导,加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让学生能够以教师所讲解的科学知识内容为基础,对自身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善,对自身的理解能力进行不断提高.

如,教师在对“人的生殖”一课展开教学时,就可以利用科学性的语言为学生讲解胚胎的发育过程,并利用受精卵的形成,来科学性的讲解出胚胎的发育特点和经过.在此之前,因为学生们并没有如此般完整地了解过胚胎的发育和形成过程,因而无法从生物学上准确地说出受精卵的形成,自然地也无法形成清晰有逻辑性的语言.但是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们能够通过教师科学性的语言清楚地了解到受精卵的形成,此时学生们就能够自己利用科学性的语言对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展开叙述.有些学生甚至会在科学性语言的应用中对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用标准的生物语言,来对生物问题进行描述?”教师在此时就要给出相应地回答:“讲的同一件事,若使用的是其他的语言,那么是否能够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对此件事所要表达的含义进行清晰地理解?”这个时候学生们就能够明白,面对科学性较强的知识,就应当用科学性的语言来讲解,如此方能在形成标准的语言形式下,为学生科学性的生物知识学习提供保障.但在科学性语言的应用中,教师自己也要利用多样方式,对生物知识进行深入地学习,要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要通过自己逐渐提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生物认知,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和生物学习效率的提升.

四、利用情感性的语言展开教学活动

初中生物教师在讲解具体的生物课程时,自身的状态要饱满,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也要格外丰富.如此方能在加强自身对生物课程知识的了解下,通过对相应语言的组织等,来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含义的学习.在此时,教师们要注意,要活跃课堂氛围,不仅要利用科学性的语言展开课堂教学,还要在幽默性的语言应用中,通过情感性的语言来展开教学活动.更是要指导学生以情感为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对相应的生物案例进行解释.

就以“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此部分知识时,就可以先指导学生举出与此教学内容相关的例子.这时学生们就会犯难,一时之间无法举出相应的案例.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婴儿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有些婴儿刚出生时是不哭的,但此时他家人会不断拍打他,直到他哭为止,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呢?此时学生们就会陷入沉思.当学生们思考并说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后,教师就可以直接展开课程教学.而学生们通过课程学习,就明白了“因为人体不仅需要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还需要吸收氧气”.这时,教师又可以以生物课程知识为基础,对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提问,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够保证气流通畅?呼吸道除了能够保证气流的通畅外,是否还具有其他作用?这些作用又要如何实现?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等等.以此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寻找答案,在答题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在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中,加强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五、注意多个提問中语言的连贯性

提问中语言的连贯性,就是指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就是前一个问题,前一个问题的后续为后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发展训练学生思维的阶梯,教师要利用连贯提问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链式思考的形成,分析理解能力的提升.如教师在教学了“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知识后,就可以对学生提出连贯性的问题:以植物为核心,植物的哪部分相当于光合作用的“工厂”?相当于光合作用“车间”的又是哪部分?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通过如此循序渐进、富有联系性的提问,可以让学生在灵巧新颖的思考中,对答如流.如此在加强对教学目标的完成下,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地提高.

总之,利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强化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还能够在促进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下,实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推动学生生物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雷.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6(32):78.

[2]吴飞.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吕媛.浅析议题式教学下的有效问题设计策略[J]考试与评价,2020(02):56.

[4]权顺江.高中生物实验如何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J]教书育人,2019(16):52.

[5]吴晶.互动式教学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开展漫谈[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190.

[责任编辑:季春阳]

猜你喜欢
语言艺术初中生物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巧用语言艺术生动小学数学课堂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视听语言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