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核心素养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2021-09-13 09:50李亚平
教育界·上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落地生根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李亚平

【摘要】初中是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知识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基于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極探索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将学生的相关能力培养和化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对初中生而言,化学是一门陌生的学科。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并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而要想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化元素,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巩固基础知识,从而为其未来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一、化学核心素养概述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推理论证和模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下文对其展开分析。

(一)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化学学科是基于微观世界进行课程研究的一门学科,而微观世界往往无法用肉眼进行观察。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微观世界相关知识时,尝试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究。学生只有将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推理论证和模型认知

化学学科所观察和研究的微观世界,对于学生而言是较为陌生的,需要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应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模型的搭建,锻炼其推理能力,这也是一种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的有效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1]。

(三)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学生了解、认识、解决化学常见问题的基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情景素材,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进一步理解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生活现象和做实验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增强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科学探究能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因此,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课本知识,还要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以科学的态度探究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如此才能更好地解决化学疑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自身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2]。

(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科学、严谨的角度解释生活现象,学会多角度、辩证地思考问题。同时,学生还应科学分析化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各种影响,要在认识化学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正确分辨其中的不良影响,学会科学应用化学知识指导日常生活,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二、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是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完善,还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知识学习的同时,实现个人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使学生在自主创新、自我推理、积极求知中培养自身的化学学习能力。此外,学生还能在不知不觉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观念,为未来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3]。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对顾炎武“格物致知思想”在现阶段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传承的主要呈现形式。任何科学知识之所以要进行传承与教授,是因为它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较为重要的一门分支学科,能够极大地便利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师应从这一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认识到化学知识与自身的日常生活实际是密不可分的,这对转变学生不良的化学学习态度,提升其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4]。

三、在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为了全面培育与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制订具有可行性的措施与方案,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同时发展其学科核心素养。

(一)从宏观切入微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由于微观世界是学生尚未涉足和了解的领域,教师倘若在化学教学之初,就强行引导学生进行微观世界知识的探寻与学习,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以宏观切入微观是开展化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可以从学生较为熟悉的宏观角度出发,通过知识迁移和联想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

自然科学处于不断创新发现与研究的进程中,因此不断更新现有理论并创建新的理论,打开化学研究的新局面是化学学科研究和学习的重要目标。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都习惯将现有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导致学生缺少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机会,这不利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5]。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稀盐酸与碳酸钙的反应实验研究过程中,针对如何判断反应停止这一问题通常会给出判断标准,即一旦气泡消失,化学反应也就消失了。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质疑这一判断标准,但实际上这一判断标准是有待商榷的,学生只有持怀疑态度,才能积极动脑思考、主动探究,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化学学习难度

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是具象的,太过抽象的知识点,诸如化学学科中的微观知识,学生很难深入理解。为了降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生动直观的情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相比其他课程而言,化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且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神秘而有趣的微观世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和抽象的概念。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趣味实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及运用知识归纳分析的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应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初中阶段逐渐提高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态度,增强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李涛.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化学课堂构建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6):224-225.

李斌.试析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学科核心素养[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8):93-94.

李思盛,罗超,罗珺.基于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探究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1(17):13-16.

张静.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0):80-81.

刘改贫.初中化学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41):119-120.

猜你喜欢
落地生根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风险均衡“落地生根”华夏睿磐受到热捧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顶层设计引项目“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