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不同——从宋代观山水画之烟云变化

2021-09-13 21:26董慧娟郭薇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4期
关键词:云烟山水画

董慧娟 郭薇

【摘要】山水画到宋朝达到鼎盛时期,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同时,随着山水作品的发展,山水画画论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中烟云四时不同的观点,并对四季的烟云进行整体概括。以《林泉高致》中的论述为基础,从青绿山水、南方山水和北方山水三个方面进行整理,进而区分山水画四季的形态。为了清晰的描述山水画四季间的关系,文章运用类比的方式,对宋朝山水画中部分作品的烟云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画论中的论点,为山水画家创作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山水画;云烟;四时

【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153-03

【本文著录格式】董慧娟,郭薇.四时不同——从宋代观山水画之烟云变化[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153-155.

一、古代画论中的四时烟云

中国山水画画论和作品是互相推进的关系。作品在画论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创作实践,同时,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总结归纳。它们之间的传承相互推进,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其中,山水画中的元素都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元素中的“烟云”非常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山水画中的烟云在宋朝提出明确的概念——“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随着后人的不断研究,山水画的烟云表现手段越来越丰富,为我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纵观我国古代言论,语言凝练,以至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触。宋朝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他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描绘山间之四时,用简单对仗的诗句,包含了春、夏、秋、冬四季明显的特征。其中想象的空间无穷无尽,并且形成了自然山水的意境。不仅在诗词歌赋中可以感受“四时之景”,而且山水画画论中亦有言简意赅的表述。在南朝宋王微撰的《叙画》中有言:“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这里用“秋云”和“春风”概括了整个“春”“秋”。无独有偶,在宋代郭氏父子的《临泉高致》中的《山水训》一节,描述了“真”山水之云气,表达了烟岚在四季中的特征。

“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描绘了云气本身的状态。除了如此直接的表述,还有含蓄的表述。“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句话字面表达山体的状态,深层内容还是在谈四季山水之烟岚。“春山”波动多姿的动感需要烟云的流动来表现,“夏山”茂盛的样子也需要烟云来衬托。“秋山”和“冬山”亦是如此。

整体来讲,《山水训》中的这两句话表达四季烟云的感受十分准确,但在具体画面中解析不明确。本文就这个问题,通过深入理解郭氏父子提出的四季烟云的状态,进而剖析宋代部分山水画中四时烟云的表现。

二、宋代青绿山水画中的烟云表现及季节对比

青绿山水中的烟云表现相对具象,四季烟云的变化状态比较明确。画家赵伯驹的《春山图卷》和赵伯骕的《江山秋色图》都是以季节命名的作品。《春山图卷》中断云表现最多,烟云随着山势和树势呼应成片,起于山腰,消于天际。云整体用留白的方式,用山的青绿和树的重色进行衬托,同时用淡墨渍染进行过渡。烟云多成团状,花头向四周发散,整体形成向上的势,团状云上实下虚的表现手法也增加了这种向上的动态感。《江山秋色图》中的烟云分布主要占两处,一处是山体底部,一处位于天空和山相接的地方。画中的云的表现十分丰富,用了三种形式,前半段山脚的云是将山体本身的底部虚化形成轻薄的状态,后半段山间的云呈平稳规则的团状,以勾勒留白的方式描绘,其中近处的云相互遮映产生厚度,衬托出后方扁平团状云的清透纯净。另一种形式的云设计的十分巧妙,是漂浮在半空中的绸带般的横云,它们位于山体之后,将空间推远的同时,把前后两段有区别的云拉回到一张完整的画面中去,整体表现的更加柔顺透亮。这里画家用山体上的石色覆于极淡的水墨之上加强了纯净之感。整体来说,春季的烟云更有动感,秋季的烟云更加清透。春季比秋季的云厚重些,秋天比春天的烟云清透许多。

在青绿山水画中,一般表现春、夏、秋三个季节,冬季不会用到这样的表现手法,春、秋两个季节分析之后,再对赵伯骕的《关山行旅图》和赵伯驹的《汉宫观潮图》进行理解,并做对比分析。青绿山水画中春、夏两个季节的烟云变化很是微妙,不容易分辨出来,通过《春山图卷》和《关山行旅图》的直接对比,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春融怡,夏蓊郁”。

赵伯骕的《关山行旅图》烟云贯穿整幅长卷,足以表现出夏季烟云“盛”的特征。烟云遮住了超过一半的山体,浓厚的状态使得山脚完全消失。这幅画中烟云的画法统一,大面积用渲染的方式衬托出云的效果。其中的变化十分微妙,画幅中部有用一片小松挤出来的云,云直接留白,增加了云的空间效果;画面中后部几棵大松掩映的后面,几朵云被淡墨衬托出来,增加了云的厚重感,同时丰富了画面,此处的烟云空间层层往后拉伸,显的更加浓密。横轴的尾部,烟云的表达更加稳重,但其繁盛的状态还是十分明显。赵伯驹的《汉宫观潮图》也是表现夏季的作品,它的烟云不如《关山行旅图》中的厚重,但是表现出的浓密是《关山行旅图》所不能及的。这幅画中的烟云随着山的发展不断变化,卷首起的极低到卷中随着山势多且高再到卷尾消失于远山。每个部分的云表现出的都十分浓密,卷中部楼阁左侧掩映的云分为三层,每一层的体积感都不强烈,但是数量上的叠加能够使人视觉上觉得多且密。如果是三条横向的直云,多的感触不会很深,这里画者运用了祥云的式样,饱满的半圆向上凸起,给人以密的感触。這幅画中云的“浓”也表现在山体完全被遮挡,超过一半的山峰只剩下山顶部分,这种视觉感受只能是浓密。通过比较,在青绿山水中,夏季比春季的烟云更加厚重,但流动性相对弱些。

三、宋代南方山水画中的烟云表现及季节对比

宋郭熙提出了四季烟岚的理论,同时也创作并流传下来许多季节明晰的山水画作品。《早春图》《秋山行旅图》和《雪景图》等作品都带有明显的季节性。

《早春图》描绘的是南方山水的初春景象,画中烟云迷蒙、升腾。画中右上角有乾隆题跋:“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这里所说的“气如蒸”表达的是烟云蒸腾的状态。画中烟云蒸腾形成的原因有三:其一,画者将烟云营造出从左下到右上连续不断的“S”形的势,直升至天空中。其二,在升至天空部分的表现手法是横向渍染,在右上方的向上的呈长方形的负形中形成横向的重叠,营造一层一层向上的势。其三,是在左下到右上的部分的表现上,前面山体与烟云下部形成强烈的對比,加强空间,同时烟云上部由渍染留下的痕迹,也就是烟云的上部分边缘对比较弱,此处同样有第二点的横向重叠。画面中形成迷蒙的感觉是由于烟云与周围树木和山体间的虚实关系产生的。烟云与前面山体上的树木相融相显,与后面山体遮映的虚虚实实。

《秋山行旅图》画面风格灰蒙惨淡,整体烟云分布在画面上半部分。山体大面积的中灰层次和天空渲染的淡墨相呼应,形成整体的灰色调。在烟岚的表现上,主要是以山体的虚实对比加以呈现,有烟岚遮挡的山体表现出整体的虚化,没有太多的变化,有如蒙上一层薄纱,漂浮在山间。这种惨淡轻盈的表现用在秋季烟岚上十分恰当。烟云在冬季的表现上比较特殊,它是以“灰”在画面中出现的。冬季题材的山水画风格较为明显,表现手法比较单一。

《雪景图》中的云是在画幅上方的天空中进行表现的,是以墨色为渲染手段形成极微妙的变化而形成的。画面中泉水流出的地方升腾起来的烟雾是以留白的手法表现的,而大面积山体中的烟云还是以墨为渲染手段加花青分染而表现的。冬季的烟云描绘中,一般天空的云重于山间的烟云,山间的烟云重于水流处的烟雾。

通过分析郭熙的三幅代表作品,可以发现春天的烟云更加升腾,秋天的更加飘渺,冬天的微妙且惨淡。

四、宋代北方山水画中的烟云表现及季节对比

马远的山水画整体风格简练,其烟云的表现是整个画面氛围营造的关键。他的几幅代表作品季节明显,其中包括:《山水图》《秋江待渡图》和《寒岩积雪图轴》。《山水图》中的烟云体积感强,有强烈的漂浮感。《秋江待渡图》中的烟云缥缈、轻浮,给人平静和虚无的感触。《寒岩积雪图轴》中的烟云表现和上文提到的《雪景图》很相似,表现的更加寂静平稳。从马远的几幅山水画中,可以看出,即使是相同的表现手法,表达出的意境也完全不同。

五、结论

宋代艺术突出的成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山水画,而在山水画气韵的表达中,烟云的表现尤其重要。山水画中除了四季的影响,还有阴晴风雨的影响因素。山水画中的烟云表现千变万化,但终究离不开自然界中的四季烟云的共同特性。

纵观文中分析的山水画,春季的烟云融怡、流动;夏季的烟云浓厚、茂盛;秋季的烟云轻薄、透亮;冬季的烟云暗淡、宁静。这是山水画中烟云表现的基本规律,但不是绝对的定律。我国山水画对季节的变化比较开放,在符合山水画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只要适合于画面的营造,不是特别在乎时间和空间的界定。

作者简介:董慧娟(1995-),女,河南新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猜你喜欢
云烟山水画
让往事随风飘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淡出
纸巾山水画
初冬望月
春日相思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 on Poetry Translation
程灿山水画作品
水云烟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