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文学欣赏

2021-09-13 08:58樊梓欣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1期
关键词:审美意识审美能力文本

樊梓欣

【摘要】语文不仅仅是一门教学课程,它还是一种语言、一种艺术。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体裁比较单一化,因此,有效地运用课本材料极其重要,同时,引用大量的课外阅读是非常必要的。从课本阅读走到课外阅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满足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笔者结合相关的教学经验,浅谈对小学语文文学欣赏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学欣赏;审美意识;审美能力;文本;情感

随着家庭教育年龄段的提前,学生接触知识的年龄也越来越早,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较以往稍有提升,学校教育的难度也开始加大。同时,学生心智日益成熟,认知需求开始渐渐加大。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开始对小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有所要求。

一、文学欣赏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同样重要

文学和艺术一样,都拥有创造者和欣赏者。创造需要能力,欣赏同样也需要能力。每个人都可以是文学的创造者,每个人都是文学的欣赏者。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培养。小学作为学习的起点阶段,小学生的角色尤为重要。有一个好的开始,能为后阶段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小学语文课本材料多为叙事性选文及诗歌,体裁较为单一,如果只依靠传统的课文欣赏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难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文学欣赏中的角色有其特点

(一)角色具有主观性

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因为本身的生活、经验、性格、价值观、理解能力的不同而不同,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观性,避免单一的观点和感受。但并不是脱离作品存在的客观基础,作品的形象和基本特质是不能扭曲的,哈姆雷特也不会变成麦克白。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思维、文化、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修养,对文学作品进行联想和理解。

(二)角色具有共鸣性

学生在品尝文学的时候,会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鸣。共鸣有两个:一个是读者与作者的共鸣。这个共鸣的产生建立在作者和读者有相似经验和感情基础的前提之下,作者通过多样的文字和语言熏陶、感染,让读者感同身受。因此,教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可多往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方面考虑。读者与同类型文本作者之间的共鸣也是由此而来的。学生在阅读了一种文本,得到了情感、生活上的共鸣以后,会比以前没阅读这类型的时候更容易获得共鸣。也就是说,在学生对某种类型的文本进行了文学欣赏以后,会对此类型的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回应,此后对同类型的文本会比较容易被吸引以及更容易引起共鸣。另一个是读者与读者的共鸣。在这里,指的是学生之间的共鸣。学生互动中拉近了学生和课文、学生与学生的距离,相似的生活经验和感情在读者和作者、学生和学生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作品内容和情感上的理解,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榜样,增强了生活上的自信心。

(三)角色具有再创造性

学生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作品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挖掘、归纳、提炼,然后补充、丰富、改造。笔者在教学二年级课文《我是什么》时,体现了这一点。课文是一个谜语,形容一种大自然的东西。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认识到了原来谜语可以这样形容。然后,笔者开展了一个“你说我猜”的小游戏,给学生布置任务:回家准备两个谜语,要生动形象地对此形容。这个活动的收获良多,学生们都见识了各种有趣的形容方法,并且,有的学生吸收经验,当堂创造了一个新的谜语。

三、文学欣赏应该是一个有过程的行为

(一)文化储备

要根据小学生所具有的文化储备选择欣赏的对象。小学生在不同年级所具有的基本识字阅读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各年级选择文本应该有梯度性。除此之外,世界观和审美能力也是需要考虑的,在小学生对事物已有的理解和情感基础上选择。各个年级学生审美能力也不同,在选材过程中,根据小学生具有对作品的事、情、理所需的知識储量选材,过浅则无教育意义,过深则牵强。除此之外,对教师自身的水平也有一定要求,教师应保持学习,提升自身能力。

(二)期待视野

在每一个文学欣赏活动中,教师应持有一定的期待和要求,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进行。在欣赏活动编排的时候,应该要了解所期待的学生的收获。同时应该避免单一的启发,充分肯定学生的各种联想、收获,并且引导正确方向,避免脱离作品和生活的客观性。在布置欣赏任务时,教师应清晰地提出要求。学生带着要求进行欣赏有助于活动的成功。要求涉及多方面,包括文字、语言、手法、情感、渲染方法等。

(三)情感反应

在文学欣赏中,学生产生情感反应是最核心的部分,包括共鸣和净化。共鸣是一种心灵感应。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的时候,用了角色扮演游戏活动来进行教学。课文大致意思是“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然后举了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等例子,说明聪明有爱的妈妈为长大的孩子想办法,让他们自己去成长、生存的故事。考虑到二年级学生已经离开了幼儿园依赖的生存模式,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小学生存方式。这个时候,家长和教师已经开始稍微放手让学生成长,也不会完全不给予照顾,而是教给学生各种生存方法。因此,这篇课文是符合二年级学生的现状的。在大致讲解课文内容后,笔者让学生回家再搜索资料,补充几个大自然中妈妈为孩子传授经验的例子。然后,结合课文的三个例子,组成一个小话剧,分配角色表演,按小组计分分别评选出表现出色、台词有感情、形式创新等小组,进行奖励。

净化是共鸣的进一步发展,指学生提升人格、自我教育的过程。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在表演前,挖掘课文中的意思,提炼出自己所理解的情感,再结合自己的想法演绎成自己所理解的成长的模样。有的学生家教严格,所表演出来的情景是严厉的、一丝不苟的;有的学生家庭教育比较友好和善,所表演出来的情景是轻松的、愉悦的;有的学生和父母关系亲近,所表演出来的情景是幽默的、不拘一格的……正因为每个学生成长环境不相同,所以展现的也是不同的风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结合课文以及其他学生的表演,学会反思自身的成长过程,得出经验,使思想得到升华。

(四)延留阶段

此阶段是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回馈,包括回味和融入。学生能在后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想起相同经历的文学作品,是文学欣赏活动成功的表现之一。融入是指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学生和作品相互作用。作品影响学生,给学生留下对心灵的冲击和启示;学生给作品新的定义,丰富文学作品。笔者在教学二年级的时候选取了一篇课外文章《一条大鱼向东游》,这是一个充满哲理和寓意的故事。笔者在投影上出示文章内容和相关的图片,配上合适的音乐。整个过程结束后,全班学生都静静地听。笔者想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空间,就空出了几分钟沉默的时间。然后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纸,写下感想。有的学生感受极其深刻,而且很多样。这确实是一篇非常美的文章,大多数学生从小说中的一根木头明白了怎么面对孤独,感受到了付出的精神;部分学生懂得了寻找自己的价值;甚至有学生从中寻找到了自信和动力……后来,笔者把学生的感想在教室后面的黑板做成了一个专栏,按类型分栏目,并且要求学生寻找相同类型的课外文章。自从做了这个专题后,学生热衷于寻找同类型文章去阅读并分享,大大地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并且能从中得到启发,运用到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历中。

四、结语

文学欣赏活动有很多形式,出发点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文学的敏感度。小学阶段学生的能力和认知有限。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形象生动的审美活动、有效的指导,使学生能发现文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文学。

参考文献:

[1]刘锋杰,薛雯,黄玉蓉.张爱玲的意象世界[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杨  杰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审美能力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