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药调剂中易混淆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

2021-09-13 12:09曾榕榕周桂梅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期

曾榕榕 周桂梅

【摘要】目的:研究观察中藥调剂中易混淆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内在本院中药房工作的医疗人员34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其中1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知识培训,剩余17例作为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中药调剂中易混淆中药饮片的进行鉴别知识培训,对比两组药房人员的药物辨别错误率与药物知识掌握程度。结果:不同培训工作实施之后,实验组药房人员的易混淆药物鉴别能力更高,药物知识掌握程度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提高药房人员药物辨别的能力,降低今后可能出现中药调剂错误的情况,通过知识培训,提高中药房用药的正确率,提高药物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中药调剂;易混淆中药饮片;鉴别方法;药物辨别错误率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2-0027-02

在经济发展与文化自信的前提下,人民大众对于中医治疗越来越重视,中医发展在现代科学和理论下已经衍生出了众多的治疗方式,无论是药物、医疗器械、治疗方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中药中某些药品外形十分相似,部分药物名字较为接近,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弄错,这给药物的调剂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1 ]。虽然当前关于中药药物的研究与鉴别一直在不断深入,出现了更为精确的鉴别方法,但是临床中需要快速的为患者做好调剂,显微鉴别、色谱鉴别等方式时间较长,实际使用并不现实。本文对常见的易混淆中药饮片鉴别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内在本院中药房工作的药房人员34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28.24±4.5)岁。对照组17例,男10例,女7例,患者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28.15±4.6)岁。两组药师的年龄、男女比例资料接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在本院药房工作正常入职工作药房人员,所有药房人员均知悉并同意本次研究开展,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未正式入职的实习工作人员,因怀孕、重大疾病等特殊情况的工作人员。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药房人员采用常规药物知识培训。

1.2.2 实验组 实验组药房人员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中药调剂中易混淆中药饮片的进行鉴别知识培训

(1)徐长卿和细辛:这两种药物形状相似,从科目看,徐长卿是萝藦科植物徐长卿的干燥根和根茎,而细辛是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从形状上看,徐长卿根呈不规则柱形,而细辛根呈不规则圆形;从颜色看,徐长卿表面淡褐色或淡棕黄色,切面为黄白色,细辛外表皮灰棕色,根表面呈灰黄色,切面为黄白色或白色;味道方面,徐长卿具丹皮香气,味微辛辣,而细辛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2)桃仁和苦杏仁:两者经常被搞混,从科目上看,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干燥成熟种子,而苦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或杏的干燥成熟种子,外形上,两者十分相似,但是在饮片中,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在大小以及形状和味道上。大小上,杏仁平均大小比桃仁更小;外形上,苦杏仁是心型,桃仁是扁长型;从味道上区别,苦杏仁味道很苦,而桃仁则是微苦且没有特异的杏仁味。

(3)当归与独活:从科目上看,两者都是伞形科;当归从外形上看,切片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具有纵皱纹,支根部的切片皱纹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著的环形皱纹,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而独活虽然与当归外形相似,但根头及主根粗短,根头部膨大,顶端有茎,有纵皱纹、横长皮孔及稍突起的细根痕,主根有环纹,有多列环状叶柄痕,中央为凹陷的茎痕;从颜色和材质上看,当归切片表皮当中外表黄棕色至棕褐色,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的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独活表面呈灰棕色或黄棕色,质地坚硬,断面呈灰白色,有多个分散开的棕色油室,木质部灰黄色至黄棕色;从味道上看,当归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而独活有股特殊的味道,口尝先苦辛而后麻辣。

(4)五加皮与香加皮:科目方面,五加皮来源于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而香加皮则是萝摩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五加皮材质为不规则的卷筒状,香加皮为槽状。颜色方面,五加皮为黄白色或者黄灰色,而香加皮则是灰棕色,颜色更浅;气味方面,五加皮气味较香加皮更淡,五加皮容易折断,断面在显微镜下面可以看到浅黄棕色的小点,香加皮折断之后断面不整齐。在饮片形态下,两种药物主要通过颜色以及香味进行分辨。

(5)瓦楞子和海蛤壳:瓦楞子来源有三种,毛蚶:略呈三角形或扇形,长(4 cm~5 cm),高(3 cm~4 cm)。壳外面隆起,有棕褐色茸毛或已脱落;壳顶突出,向内卷曲;自壳顶至腹面有延伸的放射肋30~34条。壳内面平滑,白色,壳缘有与壳外面直楞相对应的凹陷,铰合部具小齿1列。气微,味淡。泥蚶:长2.5 cm~4 cm,高2 cm~3 cm。壳外面无棕褐色茸毛,放射肋18~21条,肋上有颗粒状突起。魁蚶:长7 cm~9 cm,高6 cm~8 cm。壳外面放射肋42~48条。海蛤壳,贝壳呈类圆形,外表面黄白色。壳顶歪向一方,有排列紧密的同心环纹,沿此纹或有数条灰蓝色轮纹,腹缘细齿状。壳内面乳白或青白色,光滑无纹。两者在粉碎状的状态下,通常是通过气味进行鉴别,海蛤壳具有淡淡的腥味,而瓦楞子并没有。

(6)石决明和珍珠母:从科目上看,珍珠母属于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或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的贝壳[2],而石决明则属于鲍科动物杂色鲍(九孔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白鲍的干燥贝壳;从形状上来看,珍珠母呈现不规则的碎块表面多不平整,呈明显颗粒性,有的呈层状结构,边缘多数为不规则锯齿状,而石决明呈不规则碎块,灰白色,有珍珠样彩色光泽;从味道上来看,石决明具有更加明显的气味,味微咸。在饮片状态下,观察两者的颗粒感、光泽以及气味就能很好的分辨。

1.3 观察指标

(1)药物辨别出错率:将培训中容易出错的药物从抽屉中拿出,不做任何标识,均放在一张桌子上,在规定时间内让两组药师进行辨别,每个药房人员均对培训内容的药物进行辨别,每组辨别次数为6组药×17人/次=102次,对比两组患者出错率。

(2)在知识培训结束之后,对药房人员进行药物知识的验收,包括中药基础知识、使用方法以及易混淆药物的知识掌握情况,满分100分。

(3)培训满意度:采用自制《培训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本研究纳入工作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表格满分为100分,其中80~100分视为满意,60~79分视为一般,60分以下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出错率与知识掌握

在不同培训工作开展之后,实验组药房人员对易混淆药物的辨别能力明显提升,药物知识掌握程度提高,对比对照组药房人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对比如表1。

2.2 培训满意度

分析此次培训研究的培训满意度,观察到实验组工作人员对于培训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工作人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对比如表2。

3 讨论

中药调剂在当前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但是在药物的实际应用中,会出现很多药物混淆的情况,相关原因除了与药房人员本身当时的工作状态有关之外,药物本身就易混淆,因此在中药房的用药培训当中[3]。除了常规工作经验与知识的培训之外,还应当加强常见易混淆药物的鉴别方法,色谱鉴别、显微鉴别等方法在学术辨别上十分有效,但是要应用到临床中快速的饮片制剂中的时候,反而并不现实,因此需要采用快速有效的鉴别方法[4]。

当前来看,易混淆药物出现错误的原因除了与药物名字有关,药房人员对药物的知识掌握程度也不足,要分辨易混淆药物,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1)形状,有些易混淆药物的形状是明显不同的,例如心型和扁长型。(2)颜色,颜色不仅可以判断药物是否发生受潮变质等情况,还能够辨别两种药物的区别,例如淡黄色与灰棕色[5]。(3)材质,材质涉及光滑、断面、坚韧情况。(4)味道,不同药物味道不同。(5)气味[6],在相关的特点中,某些药物其中几点都是一样的,只有细微的不同,这就需要药房人员经验的积累与工作素质的提高,通过看、嗅、尝等方式对药材的性状特征等进行全面的了解,这在日常的工作培训中十分重要,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7]。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药物的管理辨别质量,在日常药物管理当中,应当正确规范的保存药物,清晰规范的书写药物标签,按照日常工作正確取用和放回所需药物,保证药物质量、保管规范。本研究中,不同培训工作实施之后,试验组药学人员的对易混淆药物鉴别能力更高,药物知识掌握程度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为提高药房人员药物辨别的能力,降低今后可能出现中药调剂错误的情况,通过知识培训,提高中药房用药的正确率,提高药物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8]。

参考文献

[1] 王保华.中药调剂中易混淆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分析[J].北方药学,2019,16(4):17,172.

[2] 王虹平.中药调剂中易混淆中药饮片鉴别方法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2(2):146-148.

[3] 李华,李志强.探讨中药调剂中易混淆中药饮片鉴别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6):167.

[4] 郑艳芳.中药调剂中易混淆中药饮片鉴别方法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33(6):102,134.

[5] 朱月健.中药调剂中易混淆中药饮片鉴别方法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55(25):152-153.

[6] 郑东,苏志坚,褚思娟.几种易混淆中药饮片的经验鉴别[J].海峡药学,2015,45(9):42-44.

[7] 汤祖华.常见中药饮片易混淆品、伪品的鉴别[J].今日健康,2015, 14(6):414.

[8] 夏蕾芳.应用微性状鉴定法对易混淆中药饮片的鉴别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7):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