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的职场培训课真的超值吗?

2021-09-14 07:41梁嘉蕾
上海工运 2021年8期
关键词:职场工会职工

◎梁嘉蕾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知识焦虑”深刻影响了年轻职场人,9.9 元、19.9 元、29.9 元等低价职场培训课包罗万象:python 处理、人际沟通课、短视频培训……对一技之长的迫切需求成了滋养“互联网小课”的沃土,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社群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投放更加剧了知识付费微商化的趋势。然而,“速成”与实用的背后,这些低价高质的课程,真的如此物所超值吗?

迅猛发展 知识付费正处风口

在日趋激烈的社会、职场竞争环境下,人们对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线学习各类知识、技能的需求越来越明显,知识付费随之顺势生长。

知识付费是一种获得高质量信息服务的手段,提供者将个人知识或技能转化为知识商品,消费者通过付费交易知识。

2017 年以来,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个已经流行了五年的概念在疫情期间迎来一波小高潮,腾讯课堂联合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 年中国在线综合性终身教育行业的市场规模达668 亿元,同比增长21.5%。

然而,知识产品本身的质量难以准确衡量,生产者与消费者很难达成一致判断,行业本身缺乏一定的定价机制。

上百元的课程基本都是知识付费老用户在使用,更多出现在职场人手机中的,是9.9 元、19.9 元的低价互联网小课的广告轰炸。

打开朋友圈,划两下便是“人工智能python营”这类帐号的九宫格广告,配上逼真的头像和互动文字,不动声色地营造出python 渗透在生活方方面面的错觉。看到自己关注的微信公众号更新,点开一条标题看上去只是点评近期热点新闻的文章,前半部分有理有据,划到文末,才惊觉又是卖课软文。试图刷抖音放松一下,各种情景式广告却层出不穷……

实名不符 内容质量良莠不齐

低价的背后,讲师资质参差不齐,产品品质良莠不齐等问题,制约着知识付费的良性发展。

目前,类似“python 处理”的低价互联网小课多以社群运营形式出现,往往打着“办公室必备技能”“零基础做程序员”这类宣传语。季女士现就职于一家外贸公司,平日里常与excel 等办公软件打交道,抱着学编程做更高级的表格的想法,她在微信公众号上以9.9 元价格购买了4 节python 入门课。开课前,她被客服拉进了一个微信群,所有成员被要求每天在群里汇报学习进度(如“我已经在基础语法上运行了2782 行代码了”)。

每晚视频课准时上线,群里的客服/助教会在群内发布公告和作业,鼓励学员们打卡讨论,引导良性互动。季女士每天到点上课、作业打卡,过程中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4 天的课程结束后,她却惊觉似乎学到的技能根本没办法在工作中得到应用。也在课程最后一天,群内的结营式上,助教发布了价值3000 元的进阶课,包含了进一步的技术学习,宣称不仅可以为职场赋能,甚至可以发展成一门副业。

可以说,9.9 元的体验课程虽然包含了足量的四节课,但是要想达到宣传广告中所称的“入门python”仍然望尘莫及,大多数人都被其中的修辞套路迷惑了。

认为自己上当受骗的季女士十分懊恼,然而,季女士的每一步都在社群小课广告商的预判之中。在设计产品以及营销手段时,他们就已充分考虑了新媒体时代用户快节奏、碎片化学习的习惯,对此层层引导,个性投放,让消费者一步步坠入低价陷阱。

高职院校学校层面建立的创客空间,要有效孵化来自理工文商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客观上来讲值得进一步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创业上关注过多,创新上关注较少。因此,本文从二级学院(系部)创办创客空间的角度出发,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根据算法,系统可以粗略推测出用户的身份,如大学生、办公室白领、互联网大厂员工、待业人员等,根据不同的用户画像推出不同的包装广告。例如,如果你是一名普通职业女性,在朋友圈刷到的广告语可能是:“如何发展一项副业?学python,业余时间接单,靠自己成为女强人!”如果是一名正在焦虑寻找工作的用户,更有可能看到“python 让你的简历加十分!零基础入门,小白3 天也能学会”这类鼓吹速成的话术。

知识付费没有错 如何辨别更为重要

知识付费的主力军多为80 后、90 后、00 后,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对个人符合技能的要求逐渐提高,年轻人往往担心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进步速度不及他人,于是便心生焦虑。

2020 年疫情暴发期间,有平台针对2000 名职场人开展调研,结果显示七成职场人表示自身职业发展遭受了影响。薪资福利削减、晋升机会受阻、对裁员和失业等担忧,这些传统的职场限制在疫情期间被充分暴露和放大。这种种助力知识付费二次起飞。据艾媒咨询统计的数据,2020 年疫情期间有63.1%的中国用户购买过知识付费产品。

知识付费产品在具体的定价过程中会受到平台方、知识产品提供者、用户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者就指出,“面对非授权分享的威胁,知识提供者面临着产品定价的两难选择:制定较高价格必须面对被大量盗版的残酷现实,但总有一部分‘道德消费者’会坚持购买正版产品;反之,制定较低价格固然能减少盗版几率,但也会因此损失本应从‘道德消费者’处获得的收益。”而知识付费产品的定价直接影响着用户付费的意愿和购买力,并且不同的知识付费用户群体对于同样产品的预期估价可能会存在较大差距。在定价标准模糊的情况下,用户的消费意愿也难免受到影响。

市场进入门槛低,内容标准缺乏把关,价格与价值背离……知识付费产品问题数不胜数,但知识付费理念确是没错。

高质量内容是消费者为平台持续付费的来源与保障。首先,知识付费平台应提高课程质量,对讲师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对课程内容起到一定监督管理。

其次,行业应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光明日报评论员杨三喜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亟须完善》一文中指出:“教育主管部门、市场监督部门要立规建制,规范培训市场,加大对这类教培机构的监管,尤其要对教培机构的各类虚假宣传,甚至是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打击。”夸张的广告语也应严格审核,不再发生季女士“学似没学”的事件,教培机构的虚假宣传发布平台也应该承担责任,加大对这些虚假信息的把关和清理。

此外,消费者在进行选择时,可以尽量选择大平台,防止碰上机构跑路的糟心事。在课程上的选择上,可以尽量货比三家,看看导师的资质、课程的具体内容及退费等事宜。切记不能急于求成,轻信宣传中“三天掌握”“一周熟练”这类夸大广告词。

总之,只有专业化的平台才能为用户和知识提供者创造一个优质的环境,促进知识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发展。

未来可期 工会菜单正更新

知识付费逐渐进入下半场,究其本质,是职工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对自身要求的提高。近年来,工会服务“买单送课”已经成为了各级工会服务职工的固定栏目,推出的课程也大受职工欢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品牌项目“公益乐学”项目自2014 年启动,长期免费为职工配送轻松有趣的文化艺术培训和配套活动,经过5 年的摸索,课程库也已扩展到了200 多门,许多热门课程的线上预约维持着“秒杀”状态。

然而,目前大多数工会的课程内容聚焦于“艺术插花”“健身瑜伽”“法律宣传”为主。部分工会虽根据企业需求提供了相应技能课程如“word 应用教学”“excel 入门”这类学习办公室应用技巧的课程,然而,word 学的是2003 年版、excel 还在教怎么算平均数,显然学习的内容早已跟不上时代主流,软件和平常的知识并不配套。

也有工会紧随社会潮流,开展各类真正符合员工需求的课程。例如,大连高新区总工会曾推出“工会会员Python 撬动大数据免费公开课”,邀请一线工程师为带领职工快速入门Python数据分析,牢牢抓住热点,灵活利用资源,靠谱讲师、费用全免,真正及时地服务到了职工。

与其在网络上货比三家地找攻略、看评论,不如直接在工会组织下上一门真正靠谱的“充电”课。这也督促了各大网络平台实施严格准入机制,健全平台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

工会是广大职工的“娘家人”,由工会组织的课程深受职工信赖。也因此在对课程进行多样化的基础上,广大工会干部应严格辨别课程讲师、规避各类风险,选择那些真正有含金量内容的课程,为年轻人提升自我提供正规的平台,也为更好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提供保障。工会宣传上可以借鉴自媒体话术,将职工痛点真正点出,让职工知道学、愿意学、有地学。

猜你喜欢
职场工会职工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数读·工会
职工书画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工会动态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青年职工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