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大量时间“在路上”美好通勤的“远方”可期待

2021-09-14 07:30梁嘉蕾
上海工运 2021年8期
关键词:在路上新城号线

◎梁嘉蕾

7 月24 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2021 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根据报告,在上海45 分钟以内的通勤比重为69%,60 分钟以上的通勤比重高达17%,大部分职工需要承受通勤之痛。

通勤之苦在城市发展中是一个绕不开的痛点,事实上,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上海正在努力打通居住“堵点”。15 号线、18 号线的开通缓解了诸多郊区居民的通勤压力,“五大新城”的建设正在助力“职住平衡”实现。让职工们摆脱钟摆式交通、缩短通勤时间,提升幸福感,并非遥不可及,美好通勤的“远方”,似乎并不那么遥远。

上班越远,越没幸福感

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工作,极端通勤的情况并不少见。新闻坊今年5 月曾发起了一场关于通勤时间的讨论,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的通勤故事。

“家住上海北面,单位老闵行在上海南面。每天单车+班车横跨上海,五点起床,七点到家。11 年如一日,佩服自己的毅力。”“上海本地惠南去长宁上班,来回也要四个小时咯”“住在奉贤区海湾镇五四社区,在市区上班,来回六小时!换车时必须百米冲刺的速度!”不难发现,远距离通勤让不少网友感到崩溃,交通工具不断交替、每日折返近百公里、地铁换乘时的拥挤人潮……根据研究表明,上班越远,人们越不幸福。

剥开“通勤苦”,还有不为人知的“时间贫穷”

长距离通勤出行导致了上班族“时间贫穷”,悄无声息地制约了个人事务、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等活动。

同济大学交通费运输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张孟云团队通过研究发现,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有53.2%的通勤者工作在上海市内,其中,工作地点远、通勤时间长的职工长期维持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出门、上班、回家便构成了一整天的活动内容,部分上班远的职工甚至在早上5:00 之前就要起床,一路直奔单位,晚上为了保证睡眠时间也会提早休息。吃好晚饭散散步、周边商场逛逛街、健身房中锻炼一会儿……这些休闲娱乐对于下班已傍晚、出站天已黑的他们来说是奢望。

大量时间花在路上,吃饭购物、休闲娱乐这些非通勤的活动也往往会选择在工作地点附近进行,大量的空余时间消失蒸发。

打工人愿多花时间,企业择人恰相反

某平台日前发布的《2021 年毕业生就业居住调研报告》显示,在参与该平台这项调研的2021 届毕业生中,43.6%的毕业青年表示可接受的通勤上限为1 小时,其次33.2%表示在半小时范围内,1.5小时及以上占比较低。对于在一线城市打拼的毕业青年,限于租金、交通等因素,他们可接受更高的通勤时长。

毕业生们能忍受上班长途的煎熬,愿意省下通勤成本,然而,实际公司在招人时也会将员工的通勤成本考虑在内,选择住得离公司更近的人。

在公司管理层看来,通勤时间过长的职工,对于公司来说是个不稳定因素:通勤压力与职业倦怠和离职意愿存在明显的关系,职工在工作中更容易偷懒,随时可能情绪不稳,甚至是离职。

因此,一般来说,在同等条件下的求职者,公司更愿意雇佣那些住得离公司近的人。

“职住平衡”,“何处落脚”新方向

随着就业选择更加灵活,职场人对住所的要求也不断更新,“住得离公司近”被誉为职场人工作上幸福感最强的事情之一。“职住平衡”逐渐成为了大城市普遍认可的发展方向。

“职住平衡”反映的是居住功能和就业功能在一定规模的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匹配程度。即职工的数量与住户的数量大体保持平衡状态,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工作,合理的职住关系有利于减少通勤量和城市交通拥堵,也有利于降低通勤时间,改善人们出行体验和生活质量。

今年3 月初,上海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支持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和南汇“五个新城”规划建设,明确提出,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要求,将新城建设成为“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

五个新城的“十四五”行动方案也都把提供多渠道房源作为重点。比如,奉贤新城提出打造独立的产业生态圈,探索“商务+居住”新模式,在产城融合中实现职住平衡,工作生活“零通勤”“零切换”。

上海交大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认为:“五个新城应积极探索空间复合利用。未来,商业和居住功能的复合利用、空间分时利用将成为趋势。其中,在空间分时利用方面,同一栋楼,白天作为商办空间使用,晚上作为居住空间使用,可以切实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技术层面是没有问题的,只是需要在建筑物设计和城市规划时做得更细致。”

同时,“十四五”时期,上海提出要加快商品住房建设和供应,同时增加新城人才公寓、公租房等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量和比重,随着政策利好不断释放,打工人们在上海将有更多“落脚点”可以选择。

合理通勤不是梦,轨道交通建设中

从城市治理的角度,45 分钟通勤保障已经成为全球大城市的目标共识。为了缓解都市圈出勤时间的问题,上海近两年正在努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那条堆满了网友们长时间通勤之痛的评论区里不乏乐观的声音,“长宁到奉贤的我每天4 小时上班,没开通15 号线前,我都是来回18 公里共享单车+南梅线,希望15 号线南延伸早日规划开通。”“我是从松江到老南汇上班,来回也要4 小时多,要坚信美好的事情终会发生!fighting!打工人!”

15 号线开通后,给闵行区张先生的通勤生活带来了肉眼可见的变化。之前从位于银都路的家出发到徐汇桂林公园,需要在公交车上晃荡一个半小时,如今仅需40 分钟的地铁即可到达。不仅如此,张先生明显感受到就连平常开车出门,早上的路况都比过去通畅不少。

今年5 月28 日是上海地铁28 岁的生日,从1993 年到2021 年,上海地铁从单线到成网,从观光运营到交通主干,地铁使上海的交通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友感慨地发表评论:“小时候能背出每站的顺序,这几年太快了,好多线都没坐过。”

轨道交通不断延伸到上海的角角落落,公共交通正在进一步完善。相比去年,上海60 分钟极端通勤的比重已下降2%,城市正在不断向好发展,期待着“在路上”的时间可以越来越少。

猜你喜欢
在路上新城号线
珠江新城夜璀璨
2020?年中国内地预计开通?91?条城轨交通线路
杭州地铁1号线临平支线接入9号线通信系统的改造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长江新城
智慧新城,和未来的那座桥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的生态主义解读
《在路上》中的父亲形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