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上的曲线表达

2021-09-14 18:48钱克锦
看世界 2021年17期
关键词:乌干达白俄罗斯回国

钱克锦

和史上很多奥运会一样,东京奥运会期间,也出现一些与政治有关的小插曲,比如白俄罗斯短跑运动员季马诺夫斯卡娅拒绝回国事件。

24岁的季马诺夫斯卡娅公开抱怨说,她准备第二天参加200米跑的项目时,教练组通知她“因为有队员不适合参赛”,所以要她临时参加4×400米接力赛。不久教练组就找到她,让她立即回国,并且说这个决定来自“高层”。

在去机场的路上,季氏给自己的祖母打了电话,祖母告诫她“不要回白俄罗斯,不安全”。到达机场后,季氏做出“令教练们大吃一惊”的举措:她向日本警察求救,声称自己担心回国后被送到精神病院,拒绝返回白俄罗斯。在多方帮助下,季氏几天后抵达波兰和丈夫汇合,不过他们仍担心在国内的亲属会遭到不测。

季氏拒绝回国,一个背景是西方对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去年夏天的胜选指指点点,而卢卡申科又长期担任白俄罗斯奥委会主席,今年又是他的儿子接替这一职务,因此,季氏虽然平时“远离政治”,但在东京公然批评领导,从教练们执行“高层”命令的迹象看,回国的确有风险。

而季氏的境遇,又令人想起冷战时期东欧运动员到西方参加奥运会(比如1948年伦敦奥运会、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后,滞留在西方国家的事件。这类插曲如今已不多见,所以季氏的举动被媒体大惊小怪了一番。

还有另一类插曲,偏重为少数族裔争取权益。比如,美国铅球女子运动员瑞雯·桑德斯在比赛中戴上造型奇特的面具,獲得银牌后在领奖台上双手过顶交叉成“X”形状,表示对黑人平权的支持。而这在奥运史上早已有之。远的有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黑人和犹太人的抗争,特别是美国黑人运动员杰西·欧文斯大放异彩,被视为打脸希特勒的雅利安种族优越论;战后也有为抗议南非种族隔离制度、非洲多国抵制蒙特利尔奥运会(导火索是新西兰代表团率领橄榄球队访问南非)的集体行动。

如今,有一些运动员在奥运期间有其他诉求。比如,这次乌干达举重运动员朱利叶斯留下一张大意为“乌干达生活太苦,我想留在日本”的纸条后失踪,但很快被警方找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一名来自非洲科摩罗的17岁女运动员西哈米赛后拒绝回国,声称担心回去会被家里人包办婚姻。

朱利叶斯的行为可能会引发人们更多一点关注乌干达形势,西哈米的担心则会引起人们对女性权利的重视。这些也都算一种曲线的政治表达吧。

笔者觉得,奥运会上最应受到关注的“插曲”,是难民代表团的表现。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专门组织了一个“难民代表团”,既让难民运动员有机会夺冠,也令世人更多关注难民问题。东京奥运会上,难民代表团总体成绩一般,但难民们出现在赛场,就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虽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多次强调,奥委会是个国际民间组织,在政治上完全中立,“和政治无关”,但人是政治动物,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奥运会这么大的一个舞台,不可能和政治切割。问题的本质是,奥运会这样的场合,应该允许什么样的政治表达,才能体现出人们心目中的奥运精神。

猜你喜欢
乌干达白俄罗斯回国
白俄罗斯封锁与乌边界
白俄罗斯召回常驻欧盟代表
欧洲激辩“IS新娘能否回国”
乌干达贸易投资机会渐多
中国资助乌干达农业交易组织
2013/2014年度乌干达咖啡出口量预计为380万袋
巴:穆沙拉夫若回国将被捕
乌干达发生严重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