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组织建设的发展历程、嬗变逻辑与现实启示

2021-09-17 13:33丁玉峰
理论导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政治功能组织建设发展历程

丁玉峰

摘 要: 党的基层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石所在。回顾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的百年历程,因其政治功能的变迁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先后经历了灵活多样的革命动员型、整合集中的全面领导型和党政分开的引领协调型,当前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一元主导多方联动的共商服务型基层组织。这一演进历程有其内在的嬗变逻辑,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以现实问题为导向,集中体现在解决事关国之命运的时代之问、事关党之根本的立场之问和事关治之成败的实效之问中不断更替。新时代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应在总结百年基层组织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守正与创新并进、全覆盖与高成效齐举、活力与秩序同构,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关键词: 党的基层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建设;发展历程;嬗变逻辑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1)09-0004-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1]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承担着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及具体措施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是党执政的基石所在。作为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在百年建设历程中,因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主要任务以及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生历史性的变迁,使其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在这一演进历程当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时代之问、立场之问和成效之问中不断嬗变前进,形成了宝贵的经验,对于新时代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组织建设的发展历程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的历程,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承担的主要任务、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等影响,其政治功能产生了历史性的变迁,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主要经历了灵活多样的革命动员型、整合集中的全面领导型和党政分开的引领协调型,当前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一元主导多方联动的共商服务型基层组织。

1.灵活多样的革命动员型基层组织建设时期(1921—1949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华民族正处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之际,党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动员广大人民群众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实现这一政治任务,党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和具体工作开展的需要,建立了形式多样的革命动员型基层组织,其政治功能就是要充分调动各阶层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主动投入到革命战斗中来。党为了加强对工人阶级的领导,1921年就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为党领导工人运动的第一个公开的机构,随后在北京、汉口、长沙、广州等地设立分部[2],加强了党对全国工人运动的领导,并针对中国工人的特点,开设了工人夜校、组建工会等,向工人宣传党的思想主张。正是在这些基层组织与工人的密切联系中,党领导工人阶级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巩固了党在工人阶级中的组织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之初就深刻认识到“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3]。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在充分把握农村传统的乡绅治理模式和农民自身的阶级局限基础上,结合农村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主要包括农民协会、农村党支部等,并根据现实运动的需要,开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和训练班,培养了大批能够发动农民运动工作的人才。另外,党还特别重视加强对军队的组织领导。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军队的特点,通过多种基层组织形式加强对革命军人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建立秘密的中共黄埔特别支部、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创建社群团体等,大力宣传党的主张,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正确革命观念的优秀人才,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军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首创“支部建在连上”,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成为后来军队建设的重要组织原则,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组织形式。正是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革命基层组织形式,党在面临多重势力围剿、险象环生的困境以及非执政党等不利条件下,仍然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建设了一支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新型革命军队,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2.整合集中的全面领导型基层组织建设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是由革命战争转向经济建设,由夺取政权转向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时期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急需整合社会的一切资源,集中力量建设社会发展的支柱行业,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生产步入正轨,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全面领导型组织,“应迅速建立与健全各级党委管理党员和支部的机构”[4]64,其政治功能是把全体中国人民凝聚在党的领导下,整合集中全社会的资源建设新中国。由此,党充分汲取“支部建在连上”的成功经验,自上而下召开了一系列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工作会议,颁布了相关政策和文件,不仅巩固了既有的基層组织力量,同时扩大了党的基层组织的规模。1950年5月,中共中央先后发布了《关于整党的指示》和《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强调要把加强党的教育和调整党的组织问题作为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1951年3月,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组织会议,通过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刘少奇在这次会议上指出:“在党的基层组织中,例如:大的工厂、矿山、机关、学校中的支部,有一二百个党员以上者,应配备一个或几个脱离生产的党的工作人员。只有设立这些机构和配备善于工作的人员,才能把我们党分布在全国和社会各方面的数百万党员和党的各种组织经常地有系统地管理起来。”[4]63正是通过这些有力措施,到1952年下半年,在全国五百人以上的公、私营工矿企业和专科以上的学校中,都有了党的基层组织[5],确保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到社会各行业中,使党成为整个社会的领导核心,进而在1956年成功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为了巩固这一成果,党率先在军队加强了组织建设,1960年9月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决议》,要求“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6]。随后,社会各界掀起了“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运动,如《工业七十条》中规定:“中国共产党在企业中的组织,是企业工作的领导核心……国营工业企业中的党的委员会,对于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思政政治工作、工会工作、共青团工作,以及企业中生产的、政治的、文化的群众运动,实行全面统一的领导。”[7]正是党在基层组织建设中核心地位的确立,保证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领导,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严重破坏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打乱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步伐。

3.党政分开的引领监督型基层组织建设时期(1978—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工作重心也随之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时期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引领社会的改革开放、监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等方面,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党政分开的引领监督型基层组织。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8]随后,这一决议开始在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中贯彻和落实。1990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特别强调,高等学校实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规定了校长的职责,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执行党委的集体决定,在其职责范围内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做好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这就进一步保障了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同时也扩大了校长的行政管理权力,增强了学校的活力。1994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9]968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党的基层组织主要是充分发挥政治核心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同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指出:“党支部要加强对村民委员会的领导,支持村民委员会依法开展工作。村民委员会必须把自己置于党支部领导之下,积极主动地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9]1052这表明,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既要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还要支持和引领村民委员会具体经济生产的开展。同时,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组织和阶层,200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大在中介机构、协会、学会以及各类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力度。”[10]这一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强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适应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党政分开的引领监督型基层组织建设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党对此及时作出了调整,但总体上仍然是按照党政分开的模式建设党的基层组织,着重强化了基层组织的引领监督型作用,基本上满足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深化所产生的利益诉求多元、多样、多变的现实需求。

4.一元主导多方联动的共商服务型基层组织的建构(2012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形成了多个层面的社会治理主体。由此,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是将多个层面的社会治理主体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多元共治、共建共享、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格局,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需要建立一元主导多方联动的共商服务型基层组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1]39。其中,把建设服务型执政党作为主要建设目标,特别强调“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11]42。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建设不仅要强化自身的核心领导,还要带动其他基层组织的建设,构建一元主导多方联动的共商服务型基层组织。随后,各个层面的基层党组织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加快自身功能的转型。例如,为加快农村基层党组织转型,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的脱贫攻坚工作,2015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要求“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扎实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对村级各种组织的统一领导,敢于负责、主动作为,促进村级其他组织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12]。2019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2020年1月,为加强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建设,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指出,国有企业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党组(党委)具体指导和日常管理、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企业党组织履职尽责的工作格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并引导党员成为“服务群众的先锋”[13]。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不断推进一元主导多方联动的共商服务型基层组织建设,既防止了高度集中统一的全面领导导致的“大包大揽”,又解决了党政分开中党组织功能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使党的基层组织更加适应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局势,有力地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组织建设的嬗变逻辑

马克思曾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4]纵观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的百年历程,其内在嬗变所遵循的根本逻辑就是始终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体现为解决事关国之命运的时代之问、事关民之生存的利益之问和事关治之成败的实效之问中不断更替演变。

1.在解决事关国之命运的时代之问中嬗变。 马克思指出:“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15]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正是充分把握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规律,在解决每一个事关国家命运走向的时代之问中建设了不同类型的基层组织,确保了党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国家正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外有帝国列强的侵略压榨和吞噬国土,内有军阀混战和天灾人祸,人民正处于水生火热之中,“如何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建立一个怎样独立自主的国家、依靠谁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关乎国家命运的时代之问。为解决这一时代命题,中国共产党结合现实实际,建设了灵活多样的革命型基层组织,有效地适应了不同环境、不同领域和不同群体革命斗争的需要,使党获得的了广大人民的支持,成为带领中国人民建立独立自主国家的领导核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如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如何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时代命题,这就需要对全部社会资源进行集中和再分配,为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党建设了整合集中的全面领导型基层组织,保障了对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之初,国家面临着“如何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现代化国家、如何实现与世界接轨”的时代命题,为此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建设党政分开的引领监督型基层组织,加强了负责经济发展的行政工作的权利,大力發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与世界接轨,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临着“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实现把我国从大国建设成为强国、如何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这一时代命题,需要调动社会各界的内在动力,齐心协力解决这一时代命题。为此,党积极推进一元主导多方联动的共商服务型基层组织的建设,确保党在保持领导核心地位的前提下,积极服务于社会各界力量,在共同协商中激发社会活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在解决事关党之根本的立场之问中嬗变。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人民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始终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组织建设过程,正是在满足不同阶段人民利益需求的变化中不断调整基层组织建设。在党成立之初,面对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现实,人民根本的需求就是获得基本生存权和生命保障权,能够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正是为了实现人民这一利益需求,中国共产党建设了灵活多样的革命型基层组织,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当中,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性,团结一切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力量,建立起了可以满足人民这一时期利益需求的新中国,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权保障。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的利益需求也发生了改变,由对基本生存权和生命保障权的需求转变为对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需求, 这就需要对整个社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而此时,大部分生产和生活资源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为此党建设了整合集中的全面领导型基层组织,加强了对社会资源的性质的改造,实现了整个社会资源归全体人民所有,基本上满足了人民对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需求,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之初,随着我国“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人民的利益诉求逐渐多样化,总体上表现出对更加丰富多样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党根据这一需求及时建设了党政分开的引领监督型基层组织,在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前提下,实施行政放权,为人民满足自身利益诉求给予更多的自由选择权,积极为人民利益需求的满足创造条件,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人民的需求转变为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对全党作出重要指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6]4由此,党开始建设一元主导多方联动的共商服务型基层组织,突出了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引导其他社会组织共同服务于人民日益广泛地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3.在解决事关治之成败的实效之问中嬗变。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开展基层治理的核心力量,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而言,基层治理的实效性是其内在嬗变的重要遵循。党建立之初,中国的基层治理延续着封建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的乡绅治理模式,本质上依靠的是封闭式生存环境下熟人社会中形成的权威式的治理,这一治理模式在稳定的社会系统中发挥了重要功效。但是,随着中国近代政权更迭频繁、帝国主义侵略、军阀混战,乡绅治理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整个基层社会治理已处于崩溃边缘。为了将“一盘散沙”的社会重新凝聚起来,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革命需要,建设灵活多样的革命型基层组织,将已经失序的社会基层重新凝聚起来,调动社会各层面的力量为共同的革命目标奋斗,成立了新中国。随着新的国家政权的建立,需要将整个社会基层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中,以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由此建设了整合集中的全面领导型基层组织,直接将党治理的力量深入到社会基层内部,实现了对整个社会资源的统一组织、集中管理和再分配,适应了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需要,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基层治理组织保障。改革开放后,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征程,整合集中的全面领导型基层组织所形成的压力型和运动式相结合的社会基层治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样化的治理需求。为增强治理效果,这一时期建设了党政分开的引领监督型基层组织,改变了党的基层组织包揽一切的领导方法,与政权组织和 其他群众组织实行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扩大人民自治的权力,释放社会治理活力,形成了多样的群众自治组织,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治理新需求,推进了社会治理的有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党政分开的社会治理模式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社会治理权责不明、党组织的影响力减小、权威弱化等。为改变这一现状,党积极建设一元主导多方聯动的共商服务型基层组织,强化党在社会基层治理中核心地位的同时,突出党的服务功能,引导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问题,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构建一个治理有序、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组织建设的现实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正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这对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百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共商服务型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守正与创新并进、全覆盖与高成效齐举、活力与秩序同构,不断增强新时代党在基层的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1.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遵循,要解决的是“为了谁”的问题。习近平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6]154所谓党性,是指一个政党的固有属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体现,反映着政党的本质;人民性是指从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作为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性和人民性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出现后,才实现了历史性的统一。新时代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本质上是要巩固和发展党同人民的内在一致性,这根源于党来自于人民群众、根植于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形成了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其中,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坚持党性,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站稳政治立场,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积极宣传党的主张,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在社会基层得到严格的贯彻和落实,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新时代党的坚强战斗堡垒;坚持人民性,就是要在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将基层组织的建设与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准确把握人民面临的现实问题,把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落实好,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基层组织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切实把人民的利益落到实处。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是内在辩证统一的。其中,坚持党性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前提,是保障人民性实现的政治基础。只有坚持党性,才能保证基层组织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切实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为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组织力量,真正做到社会基层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如果只谈人民性不讲政治性,基层组织建设就失去了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核心,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也将无法实现。坚持人民性是基层组织建设的根基所在,是保障政治性实现的群众基础。只有坚持人民性,基层组织建设才能接地气、有活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将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筑牢党的群众基础。如果只谈政治性不谈人民性,基层组织建设就失去了根基,逐渐弱化、虚化和边缘化,最终被人民群众所抛弃。新时代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只有把党性和人民性统筹好、实践好、统一好,社会基层治理才能把党的主张和人民心声统一起来,真正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2.坚持守正与创新并进。 新时代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守正与创新并进,就是要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其中,“守正”是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前提、基础和保障,解决的是建设的“内核和灵魂”的问题;“创新”是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动力、力量和桥梁,解决的是建设的“路径和方法”的问题。新时代在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坚持“守正”,就是要恪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不动摇”[17],将党百年建设基层组织的宝贵经验延承下去。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最本质的体现,也是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所在。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自诞生起就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始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一心一意为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成为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了一系列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宝贵经验。例如,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把支部建在连上”、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地创建党组织的形式、与时俱进地完善党的制度,等等。这些宝贵经验是党在百年基层组织建设中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理论和认识,必须在推进新时代黨的基层建设中时刻坚守,把优良传统不断传承下去。在新时代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要“创新”,就是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优化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形式和手段。特别是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充分利用和借助新的科技手段,探索基层组织建设的方式和路径,将“互联网+”、虚拟体验技术、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基层组织建设深度融合,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化建设新模式,积极引导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和监督基层组织的建设,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可见,在新时代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守正”是“创新”的灵魂,只有在风云变幻中坚持“守正”,才能保证基层组织的“创新”是为党谋发展、为人民谋利益;而“创新”是“守正”的翅膀,恪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须时刻遵循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呈现的形式和手段,才能持续解决党面临的时代命题,在时代发展中永葆生机和活力。

3.坚持全覆盖与高成效齐举。 新时代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全覆盖”与“高成效”齐举,就是要处理好“量”和“质”的辩证统一,真正做到人民在哪里组织就在哪里,组织在哪里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就在哪里提升。“全覆盖”强调的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域要广,“高成效”重点关注建设的结果要使人民群众满意,“全覆盖”是“高成效”的前提和基础,解决的是党的基层建设在何处做出成绩;而“高成效”是“全覆盖”的目标和要求,突出的是党的基层建设在这些领域中做出怎样的成绩。新时代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 “全覆盖”,就是要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组织。正如列宁指出的:“哪里有群众,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18]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进行社会基层治理的核心主体,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而问题能否解决与党的组织建设是否覆盖了人民生活各领域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新时代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切实提高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本领,切实有效地处理涉及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结合人民需求的变化而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党的基层组织的服务领域,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碰到问题时能够找到组织。同时,坚持“高成效”,就是要在“全覆盖”的基础上提升治理效果,即在人民找到组织的时候,高效解决人民面临的现实问题,及时为人民排忧解难。党的基层组织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领域和困难非常的具体、多样和繁杂,这就要求在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要切实提高自身满足人民群众不同需求的本领,优化治理手段和治理机制,特别是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便捷性,畅通人民群众与组织之间的联系渠道,真正做到能干事、干成事,把人民关心的问题解决好。由此,新时代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全覆盖”与“高成效”齐举,要在充分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基层组织服务覆盖到人民需求不断拓展的各个领域,保障组织与人民时刻保持紧密联系;要结合社会基层治理的新要求,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本领,高效地解决人民面临的现实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个性化的生活需要。

4.坚持活力与秩序同构。 新时代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活力”与“秩序”同构,就是要在保持基层组织生机活力的基础上,实现和谐有序的建设和发展。“活力”是党的基层组织保持旺盛生命力所在,失去了“活力”,基层组织就成了死水一潭,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这种“活力”必须限制在一定“秩序”之内,实现协调有序的发展,否则就会出现暗流涌动,基层组织建设就走到歧路、邪路上去了,必须坚持在“活力”与“秩序”同构中推进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其在充满活力时实现有序发展。一方面,新时代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坚持“活力”,主要是要求组织建设突出民主化,推进社会基层治理的科学化和扁平化。关于党内民主,习近平强调:“要发扬党内民主,营造民主讨论的良好氛围,鼓励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允许不同意见碰撞和争论。”[19]这样才能培养广大党员的民主意识、民主作风和民主习惯,防止出现“一言堂”、家长制、独断专行的不良现象,进而激发出全体党员能动性,凝聚集体智慧、集思广益,积极为基层组织建设建言献策。同时,党内民主还可以带动人民民主,促进人民通过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式参与基层组织建设,使基层组织真正成为反映人民意志和利益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新时代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要坚持“秩序”,就是要推动基层组织建设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切实保障基层组织的设置、运行、队伍建设、工作保障、考核标准等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将基层组织建设的全过程、全要素都纳入到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中,不断补短板、堵漏洞、除盲区,形成完备的基层组织建设程序,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新时代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只有始终坚持“活力”与“秩序”同构,保障基层组织建设在和谐有序中永葆生机和活力,有效调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将基层组织建设成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推进党基层组织建设的民主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凝聚起上下同心、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才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 13.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3]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37.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6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 21.

[6]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46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 180.

[7]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38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 78.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 489.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 154.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2] 刘云山在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强化问题导向 抓好责任落实 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N].人民日报,2015-06-07.

[13]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N].人民日报,2020-01-06.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 289-290.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 93.

[1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 535.

[18]  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 4.

[19]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 ∶ 35.

【责任编辑:雨 蕙】

猜你喜欢
政治功能组织建设发展历程
以组织建设促急救工作发展
立足岗位 突出重点 努力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研究
试析目前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弱化的原因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