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及实践指向

2021-09-17 13:33刘友田王鹏晓
理论导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科学内涵新时代

刘友田 王鹏晓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历史的重要观点和重要论断,形成了新时代科学的大历史观。从生成逻辑来看,科学的理论先导和发展的客观诉求促进了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的生成;从科学内涵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重点阐释了推进历史的主体因素、历史的价值功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演进的美好愿景;从实践指向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旨在发挥历史的实践指导作用,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坚定道路自信。

关键词: 新时代;大历史观;生成逻辑;科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1)09-0018-06

重视历史,善于从历史中获取鉴戒,是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援引历史、论述历史,他认为,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只有认真总结、科学对待、善于运用历史,才能在历史的经验中不断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以逻辑梳理、内涵解读、实践落实为研究范式,准确把握和科学运用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对于在历史的逻辑中深化对党和国家的认识,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是立足于理论与现实形成的历史观,既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同时对于应对和克服逆境和难题具有鲜明的现实价值,呈现出科学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一)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形成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的生成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历史观的赓续,两者共同架构起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形成和发展的理论背景。

第一,唯物辩证法为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马克思扬弃了德国旧哲学的严重缺陷,将黑格尔“正—反—合”的辩证思维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创造性结合,创立了揭示客观世界存在形式和运动规律的唯物辩证法。“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1],“以历史地、系统地、普遍地看问题”[1]。习近平将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思维系统、科学、准确地运用于历史的学习、研究和分析中,在横通中外、纵贯古今、总揽全局的大格局、大视野下把握螺旋上升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并存的历史发展特点。

第二,世界历史理论为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的扩张史后认为,资本的无限溢出必然超出其社会生产所能承受的极限,资本与生产的冲突使得工业资本必将冲破等级资本无法突破的地域限制,并在其扩张本性的驱使下,历史终将走向各民族、地区的共同历史,并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两大阶级的日益分裂以及对于生产力本质回归的要求,使得资本主义的统治终将走向破产。同时,马克思明确反对“欧洲中心论”,在晚年对于东方道路的探索中,肯定了历史的民族性特点,提出东方国家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更高历史阶段的观点。习近平正是在深刻理解并正确把握世界历史理论的前提下,构筑起地域性与全球性相统一的历史性视野。

第三,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的历史观为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历史意识,坚持历史思维,善于在历史的经验中克服难题、寻找进路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的思想理论中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历史思想。毛泽东认为,要继承历史的宝贵财产,而不是将其割裂[2]534,强调要运用“全面的历史的方法”对古今中外的历史进行客观、系统、全面的考察。邓小平要求干部“也要学点历史”[3],明确指出“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4],并以对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为依据制定相关重大路线、方针和政策。江泽民同样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总结,多次强调高级领导干部既要带头读史,还要具有历史眼光。胡锦涛提出一系列重视历史学习和运用的重要论述,强调“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创造未来”[5]。回望百年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的思想中都包含着丰厚的历史思想。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正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二)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形成的现实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决定了理论的生成和创新必须坚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的创立,对于应对、克服、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难题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依据。能否正确对待历史问题是关乎国富民强、长治久安的大问题,而只有借助正确的大历史观才能深刻认识历史问题、精准定位历史坐标、勇于担负历史责任。近代以前,中华民族始终引领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自明朝中叶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快速发展以及封建王朝300多年的闭关自守,近代中国进入“全新历史阶段”,在饱受着近百年民族和國家屈辱的同时,也展开了探索“民族复兴”的追梦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华民族的国家前程和历史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了伟大的民族复兴之旅。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的生成,来源于中华民族的追梦历程,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指向。

第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历史虚无主义时常借助“总结历史”的口号,通过选择性虚无和假设性解构的方式割裂历史与现实的总体联系,刻意追求历史细节和历史碎片的精巧、过分夸大历史的片面性和偶然性,以达到歪曲客观历史史实、消解社会主流价值、倾覆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图谋。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虚无党和国家历史、颠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丑化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杂音不绝于耳。习近平指出:“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6],“要敢于承认、正确分析、坚决纠正,使其连同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7]。系统的历史考察、深刻的历史总结和正确的历史评价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回击,构筑了最基本、最深沉、最广泛的历史自信,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和支撑。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正是在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中逐步确立的。

第三,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理论支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历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社会不仅高度关注中国发展的未来走向,更为关注的是这种走向给世界所带来的影响,在此过程中难免产生对中国发展的偏见、曲解或质疑。造成这种现象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体系尚未改变,我国学术话语体系发展落后,还处于“说不出,传不开”的境地。因此,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当务之急是要塑造具有学理性、主体性、独创性和先进性的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摒弃国际范式,立足时代背景,把握历史脉络和历史规律,按照继承弘扬、创新发展、批判扬弃、借鉴吸收的思路,融通古今中外各种文化成果,尤其是蕴藏丰厚文化底蕴和强大文化基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的生成赋予了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独特的历史眼光和历史思路,也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提高国际话语权的客观要求。

二、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内涵丰富,构成历史的主体因素、研习历史的价值功能、推动历史的根本动力、昭示历史的愿景归属这四大部分,共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的科学内涵。

(一)历史主体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8]287,这既是哲学历史理论上超越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重大变革,也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科学真理。人类历史上的一切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无一例外,都是历史主体实践的成果,都是意志合力的产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9],这是把握时代发展轨迹,明确历史主体,尊重历史规律所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国家和人民实现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建立万世流芳的历史功绩,铸就气吞山河的惊世辉煌,核心因素在于其立足时代前沿,以历史视野和全球眼光考察问题,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还体现于对真理标准的检验之中。只有将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充分运用到客观世界,才能避免认识的教条与僵化,有效地辨明真伪。毛泽东指出:“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2]663,突出了主体及其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实现了真理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民和真理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历史的实践中,依赖于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先进的理论武装,而真理本身只有与人民的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的诉求相契合,才能显现出真理的特质,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同样,马克思主义作为超越历史时代、经得起时间和人民检验的真理,必须贴近群众、服务群众、被群众所掌握,才能成为改造现实、创造历史的强大武器。习近平指出:“要紧密联系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10],只有将人民放在首要位置,把人民群众及其实践作为评判真理的标准,以人民群众为基础,团结人民、依靠人民,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为实现党和国家的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历史功能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11]74关于历史的功效问题,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彰往察来”“以史为鉴”的说法,每一朝代都为前代修史,既是对前代历史事件的客观总结,也为后代治国理政提供镜鉴。对于历史的功效,毛泽东曾经说过:“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读史研史的史学传统不仅赋予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全新视野,也造就我们独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洞察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6]历史不仅是对前人科学文化成果的记叙,对治国理政智慧的记载,更蕴含着成败得失的经验与总结。学习历史,尤其是认真研读党史和国史,“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12],党和国家的历史主线与奋斗历程中所包含的丰厚的精神财富,无论是对治国理政还是强国兴邦都极具历史借鉴意义。同时,历史中还包含着推动发展的时代力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伟大的精神信仰、高尚的道德品质、独特的精神气质,这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历久弥新、绵绵不绝的关键因素。在近百年的历史流转和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卓越辉煌的历史性成就,铸就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了良好的传统和风气,筑牢了党和国家的历史性事业和历史性使命的思想根基。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坚定信念、公仆精神、责任意识、大爱胸怀既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历史延续,也是时代再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引领和价值遵循。历史还提供了审视问题、考察问题的全新思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用历史、实践、辩证的方式看问题,对于党在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失误和曲折,以回归历史、还原历史的视角,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本质与根源,避免以现时代的条件、思维和认识去衡量和考察历史。历史的、全面的眼光为正确研究历史、剖析历史、把握历史,服务当代中国的建设提供了重要视角。

(三)历史规律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类在追求自身终极关怀的進程中必须遵循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在法则,便是历史规律。先前的思想家从脱离物质世界的人类历史之外探索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将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于形而上学的理性和自由,无论是以神秘力量为主导的神学史观、标榜理性和“绝对精神”的唯心史观,还是强调杰出人物突出作用的英雄史观,都未能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规律。马克思将唯物的视野引入社会历史领域,并立足现实的人及其实践,在看似混乱庞杂的历史表象中找到了历史发展的动力,即“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8]567-568,人类历史的开创并非外在力量的支配,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力量就在于人类历史之中。生产力无论在历史发展的“三形态”还是“五阶段”都占据基础性地位,是判断历史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划分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提供有效标尺。上层建筑对于历史发展同样具有推动作用,思想理论、政治法律、文学艺术、道德观念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深刻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历史变革的形式。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从源头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法则,明晰了历史演进、时代更迭的根本动力,为度量人类历史及文明程度提供科学标尺。

习近平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13]两对矛盾的有机结合形成社会基本矛盾统一体,主导着人类历史的向前演进,构成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用理论观照现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我们以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创新发展新格局,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四)历史进程论: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

历史前进逻辑,即在多样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表现为遵循其内在逻辑不断运动、发展和完善,促使历史逐渐由初级向高级社会形态过渡的客观历史演化过程。就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生产力是现实的人改造客观世界,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无论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以何种形式具体呈现,追本溯源都取决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物质生产活动的主动性、继承性和客观性构成了历史的真正动力,确保了历史演进的稳定性和前进性,也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无限性;就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分工的发展演化出形态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14]592和社会主义几个历史阶段,但并不排除某一民族可能直接跳跃到更高级的阶段,而在整体上,人类历史呈现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过渡的“进行时”的演进过程。

历史从来不是直线式的发展,也不是摆脱联系、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的。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既存在着普遍的共性规律,同时也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而呈现多样性的发展态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同样经历了求索、选择、尝试、最终确立的漫长历史过程。从自身历史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14]470,而是在璀璨文明的历史传承、革命经验的深刻总结、建设与改革的卓绝奋斗为中国道路的开辟提供既定条件和历史素材下开辟出来的;从世界历史维度来看,十月革命率先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范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框架的突破,创造了截然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全新人类文明形态,点燃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希望,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元理论又一次的伟大实践,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的社会主义。

习近平强调:“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15]这既是对“历史怎么推进”的系统阐述,也是对“历史去往何处”的系统解答。实现共产主义,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指向和逻辑必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未来担当,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将驶向世界历史的必然未来。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应将中国梦融贯于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遵循历史前进的逻辑中推进历史与现实的协同发展和融合共进。

三、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的实践指向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501历史作为人类实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旨在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走好中国道路,在历史与时代的双重逻辑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

(一)重視历史,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泛指构成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无数人事变迁及文化更变的集合,特指隐藏于中国历史进程与当前现实中的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既是历史命题,也是时代任务,而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重视历史并理解、吸收历史故事的深刻内涵。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倡导:其一,秉持科学态度,加强党史和国史的学习。“学习党史国史是必修课”[11]1,有利于领会党的思想理论、总结党的经验教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待党和国家的历史,深入了解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决策,主动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政策,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克服当下的时代难题,做好未来的历史规划,肩负起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要秉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方法,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支流,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同时要紧紧围绕历史的主题与主线,全面地、辩证地对待党和国家的历史,从成功中吸取经验。对于历史道路上的失误与曲折,要立足特定的历史背景,深入考察失误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制定防止重蹈覆辙的制度和措施,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其二,尊重历史,回归历史环境重新审视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历史过往中的人,尽管其作为“剧中人”在某一历史阶段具有突出贡献,但不能否认的是,囿于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的差异,其思维、认知难免受到影响,也不可避免地产生理论和实践上的过失。评价历史人物,要求我们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思维透过现象洞察本质,不能停滞于空洞言辞和现象分析。一方面,要秉持科学的、历史的态度,回归历史情境客观审视历史人物。对他们要予以辩证分析,不能割裂历史人物与历史总体的联系,孤立地、碎片化地过分注重历史细节,要充分肯定他们在逆境中取得的成果,不能因个别失误而将其彻底否定,深陷虚无主义牢笼。另一方面,要坚持是非功过由人民评判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最终审判官,要坚持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科学态度,客观、系统、全面地评判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

(二)研究历史,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孕育于中华民族5000年的时代更替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尤其是在近代中国崛起的进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和精神品质,体现为多重维度的价值表达和价值追求的总和。中国精神具有提振国人精神状态、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是实现中国梦的隐形价值实体。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倡导:其一,深入研究历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延续和历史沉淀中,作为精粹所传承下来的高层次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诉求,是历史认同的高级体现,也是国家和民族延续的根脉。要求我们历史地、唯物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坚持去粗取精,坚决抵制全盘否定的绝对主义态度,以“两创”方针为指导,推动中华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和现代性转化,确保传统文化能够极大程度发挥现代性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其二,积极培育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要求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将个人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深化对党史国史的理性认识,加强爱党爱国的情感认同,坚决抵制歪曲、否认、解构党史国史的行为,旗帜鲜明地同一切文化霸权行为进行抗争。其三,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要求我们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在回眸党和国家的历史成就中传承中国革命精神,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树立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思想观念,培育敢于探索、注重革新的变革精神,深化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着重培养站在人民立场的思想解放、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实践者。其四,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提高“四史”的探究能力,以经典著作研读为途径观照现实主体实践,以历史经验智慧为借鉴提供实践引导,品鉴具有价值实践的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厚度,有效促进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和具体化。

(三)借鉴历史,走好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是指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认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历史性变革、历史性经验、历史性成就,兼收并蓄形成的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并符合中国长期发展状况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特指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作为涵盖全方位、多维度内容的概念,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道路问题直接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16]要求我们紧紧围绕“中国梦”的实践主题,以历史前瞻性的眼光,多回顾、多思考、多借鉴历史,在深厚的历史渊源中掘取立国兴国的精神瑰宝,在丰厚的历史经验中提炼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关于走好中国道路,习近平新时代大历史观倡导:其一,正确认识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要求我们遵循历史的发展轨迹,深入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全面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时代性和规律性,在历史与理论的双重逻辑中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不断书写新的篇章。其二,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前后所处的历史方位。一方面,要历史地、实践地、辩证地审视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方位,始终坚持“两个不能否定”的原则,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关键性节点,既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重要地位,分清历史的主流与支流,正确区别全局性失误与个别失误、可以避免的失误与无法避免的失误、失误的原因与失误的动机,同时要正确认识两个历史时期之间深刻的历史变化,比较其差别与共性,切实做到研究历史并借鉴历史,尊重历史而不歪曲历史。另一方面,要在正确把握“两个历史时期”的基础上,坚守改革开放这一特殊历史节点的经验与成果。要求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加强党的历史的教育与宣传,强化党的历史共识,提高政治定力,坚决抵制走虚无历史的老路和邪路,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01).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04.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72.

[5] 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 [2006-07-25].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4627276.html.

[6] 習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02).

[7]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 12.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02).

[10]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8-04-25(01).

[1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

[12]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01).

[13] 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求是,2020(2).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J].创新时代,2018(5) ∶ 7-9.

[16] 习近平.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N].新华日报,2013-01-06(01).

【责任编辑:张亚茹】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科学内涵新时代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启示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
“美丽宁波”的科学内涵及实现途径
美国政治极化的层次界定与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