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后面的话

2021-09-18 01:52王族
伊犁河 2021年3期
关键词:玛纳斯后记苏武

《苏武》后记

写苏武,不易。

班固在《汉书》中所写的“苏武牧羊”的故事,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但在今日读来,却感觉班固已将苏武写尽,让人实难再落笔。

古代名著,对后人是一种占有。

但我对苏武仍有兴趣,将他所处的地方与匈奴的纠葛视为汉匈历史中最为凝重的事件。于是决定,以今人视角探入历史,作苏武小传。

在写作过程中,遇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今年夏天去帕米尔高原的瓦罕走廊,那里是“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的出口。丝绸之路经过南道、北道和中道延伸后,在帕米尔汇为一条,然后从只有数百米的瓦罕走廊延伸了出去。当年,有很多人从这里走了出去,苏武也许就是其中一员。到了十月份的一天下午,我在西安坐车经过钟楼附近的城门,一位朋友说,古代的人出了这个门,算是真正的“出长安”,踏上去实现自己使命的征程。当时我想,那些出使西域的人,包括苏武在内,就是从这个城门下上路的吧。

一个起点,一个出口,让人觉得历史并不遥远。我在那一瞬间,为与丝绸之路贴近而感到震撼。

苏武作为一位历史人物,留下的永久话题,皆与匈奴有关。我在写苏武的过程中,讲述了诸多在匈奴中发生的事件,一则让苏武的背景显得厚实,二则意欲触摸地气。那里是一块独特的土地,当时的游牧民族,大多已在时间烟尘中走散,于今人而言,唯有怀念才能贴近。

在那十九年中,正是无拘无束,思想及行为与汉人迥异的匈奴,将苏武推到了历史舞台前,然后被众人关注,成为著名的历史人物。匈奴虽然蛮横,但常常却是谈之不尽的话题。苏武的每一处生命经历,无不有匈奴在场。在今天看来,悲怆也罢,热闹也罢,正是匈奴与苏武一起,推动历史车轮向前,為后人留下了一段传奇。

因为全书字数不多,真正坐下来写作,并没有费多少时间。写毕苏武,从今冬开始,继续读史。

是为后记。

王族

2018.9.17乌鲁木齐

《苏武》,传记,中华书局2019年2月出版

《食为天》后记

年初的一天,乌鲁木齐下了一场大雪,我在家闲坐,想起二十余年前在南疆吃烤羊肉串时,满十串可奖励一串,谓之“烤肉奖金”的事情。那时为了烤肉奖金,战友们便凑在一起去,每次都能多吃几串。如今吃烤羊肉串,没有了烤肉奖金一说,但这件事却让人感到温暖。兴之所至,当天写下《烤羊肉串》一文,才发现虽然谈的是饮食之道,但对自己经历的认知,却已经变得透明。

数日后兴致渐浓,遂尝试写了《烤包子》《拌面》《抓饭》等,发现打开了我在新疆近三十年的记忆,尤其是与美食有关的往事,逐渐变得清晰。冷静思量,觉得能从记忆中掏出不少东西,遂产生写一本美食书的想法。

说来有意思,我老家亦有不少美食,且喂养我长大成人,但我却觉得其遥远而模糊,唯独新疆美食让我觉得亲切,且了如指掌。细想,是因为我到新疆后,先适应了新疆美食,然后才适应了这块土地。另有一个原因,新疆美食交汇多种文化,其游牧和农耕、东方和西方,汉族和少数民族,融合后呈现出浓郁的文化色彩。新疆的美食文化注定要吸引我,以至于每吃到一种,便为其文化背景和附带的趣事着迷。

新疆美食多保持原始古老的传统,且不依靠餐具制作。多少年前,人们在沙漠戈壁生火烤肉,如今的烤羊肉串、馕、烤包子等,依然保持着这一制作特点。食材出自大地,制作依然依赖大地,这样的美食往往味道醇美,形式独特,食之让人情趣怡然。

新疆美食亦有悠久的历史,仔细梳理,便可发现游牧民族在逐水草而居,随季节迁徙的过程中,创造出了诸多延续至今的美食。丝绸之路自东向西延伸,而这些食物却自西向东而下,传入了中原,中原巨大的农耕文明,将其一一揽入了怀抱。

美食文章似乎已有固定格局,从袁枚到梁实秋、汪曾祺等人,走的都是小品文的路子,其文字干净利落,气脉暗涌,且能够将自己不动声色地藏在文字中。而摆在我面前的新疆赤野千里,阔大辽远,其美食则深受游牧文化影响。譬如羊,我写完书稿后数了数,涉及羊肉的有十余篇,可谓是一羊孕育无穷美食,亦让人感觉有写不尽的文章。

袁枚先生说过:“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食之新疆美食近三十载,其味道与形式已烂熟于心,此次写下文章,是交代,亦是总结。

从新疆大雪纷飞的年初写到酷夏,有困惑亦有沉迷。美食好吃,美食文章难写,写作中总是充满疑惑,觉得轻易接近一件事,只有疯狂和幸运两种可能。其疯狂大概是热情无以控制,遂喷薄而出;而幸运则就像博尔赫斯所说:“是被神选中的劳动者”。我在新疆的时间、际遇、记忆和思考,在回头张望时都变得透明,似乎在等待我把它们一一写出。

写到一百余种,遂收笔。百种美食有百味,我将其视为人生在世的百福。

是为后记。

王族

2017.6.25乌鲁木齐

《食为天》,散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2月出版

《名著小史》后记

大概是十年前的某一日,突然生出一个念头,写一本书故事。

涉及的书,是古书。

要写的书故事,是古书背后,隐藏的离奇事件和作者的非凡遭遇。

古往今来的每一本书,从写作到面世,都隐藏着鲜为人知的书故事。我读书多年,偶尔从前言后记中读到这些信息,便感受到文本之外的温热,并将这些书故事视为散布在历史中的写作史和出版史。每一本书都有故事,但那些被经典化的古代作品,却往往将其遮蔽,所以每了解到每一本书背后的故事,便无不让人震惊。

写此书,便是打捞古书不可缺少的书故事。

于是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对中国古典名著的成书故事进行一次梳理,讲述著书者为一本书表现出的精神志向,或者因为一本书而遭受的命运变化,以及人与书在所处时代共同的悲苦遭遇。

书中所涉有:司马迁为坚持正义,声称李陵是假降匈奴,以期日后得到机会东山再起。不料却惹得汉武帝刘彻不高兴,被施于宫刑。他在狱中发愤著史,终写成《史记》;班固为写《汉书》而命运几番起伏,终因身陷官场之争而命殁,终由其妹班昭完成该书;蔡文姬被匈奴掠入西域十余载,后不得不弃子归还中原,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胡笳十八拍》;范晔在官场上不顺意,被贬后发奋著书,写到中间却又出仕,终惹祸上身而亡命,仅留半部《后汉书》,后由司马彪续补完毕;玄奘西行之旅极尽艰辛,用双脚丈量出了西域,后来从天竺回到长安,由他口述,弟子辩机执笔,遂完成《大唐西域记》。但谁也不曾料到,在辩机奋笔疾书之时,一场灾难正慢慢向他逼近……书中还对《西厢记》《牡丹亭》《永乐大典》《聊斋志异》《本草纲目》《红楼梦》等书的故事作了叙述。

忝为写作者,应该感谢那个突然产生念头的日子,让我有了一次与书故事共同跋涉,寻求古书光芒的机会。

书故事多矣,此书所写的古书,仅为个人喜好,书故事亦是惊心动魄。这是一次与以往不同的写作,在案头苦苦梳理史料,最后所得却只有十之一二。也许面对古人,本该如此。

好在每一个书故事中,都有世事人心,我将其写下来,便足矣。

是为后记。

王族

2019.5.2乌鲁木齐

《名著小史》,随笔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玛纳斯河》后记

写玛纳斯河,是为一条河立传。

玛纳斯河是一条古老的河,其译意“河边巡逻者”,充满迷人的光芒。今人无论追溯或者言说,都会面对这条河的历史,亦会沉迷于与人有关的事件。于是乎,人与一条河的命运纠葛,便也是一条河与一块土地的关系。

仔细说来,在玛纳斯这块土地上,玛纳斯河给了人们很多温暖和恩泽,亦让人们经受了无以数计的波动、荡涤和扭结。一条河因此盛装或载荷了诸多岁月,变得极为丰盈和复杂……众多史书记载的事件,以及流传民间的述说,便是显著例证。那么,写玛纳斯河,便少不了要写人。写人,就是为人立心。

小说就这样顺利开了头,并且一鼓作气写到了结尾。时间是这部长篇小说依附的脉络,以清朝末年、民国时期和建国后三个时代,将居住在玛纳斯县的两家三代人(韦家和张家)作为线索,讲述他们因为玛纳斯河引出的家族冲突、时代骤变、情感波动和命运变化。

小说采用魔幻与现实融合手法,让一只大鸟(凤凰)的叫声贯穿全书,并以《绥来水志》为主线,在水灾、农业、剿匪、建桥的背景下,融历史传说、地方风俗和生活场景为一炉,让人心、欲望和良知一波三折,再现玛纳斯县的百年历史。

河流、龙口、军屯、民屯、犯屯、会馆……这一长串承载了时间,却又隐藏在玛纳斯河后面的历史符号,给小说提供了极具传奇性的细节,亦带来寫作的紧张和激荡;迁徙、家族、商贾、乡绅……这些体现人物生命和使命的具体标志,记录了人物的命运变化,亦体现了地方性人群的特点;凉州户、乐土驿、包家店、六户地、广东地、五道垭等地方的由来,让百年玛纳斯河的历史翔实可靠。

而一只若隐若现的凤凰,则孕育了凤凰城的气质,也满足了现实人世的精神需求。人们渴望凤凰出现,亦相信凤凰是一座城和一条河的福祉。人们由此向善和向美,其生活突出了美妙的独特滋味。

写这部长篇小说的体验,如上。

玛纳斯河诸多的幻影,在笔下扑朔迷离,却犹如引领,让我认知到人与一条河流的依靠法则,以及由此建立的生存景象的精神自足。

哈萨克族有一句谚语说:祖先留下的遗产,一半是给客人的。也可将此谚语理解为与玛纳斯河有关,一条河在满足人们内心的同时,亦改变了人们的胸怀和眼界。

忝为写作者,理应为文立志,希望经由讲述故事,再现时代记忆和河流变迁。是为后记。

王族

2020.9.18晚乌鲁木齐

《玛纳斯河》,长篇小说,新疆文化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

《西部生物志》后记

这是一本写生物的书,分为植物和动物两部分。

其中植物34种,动物36种。

在写作过程中,心里一直只有植物和动物的概念,而生物二字却始终模糊。可见生物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学科称谓,我更愿意感知植物对人的启发,以及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前后写了两稿,总觉得有不少植物和动物可以写,从中享受到越写越不能罢休的快乐。到了第二稿杀青,前后已是三年。如此慢慢写一个书稿,犹如一直在触摸一种事物,那种感觉让人欣慰。

西部十二个省市和自治区,每一个地方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物种属性,发生的故事也是多之又多,但我又能写下多少?一部书稿涉及的植物和动物,是过去和记忆,也是对未来的预示,更应该是对更大空间的质疑,因为质疑也是接近和认知的方式。

植物无言,没有行为方式,但植物与人的关系却更微妙,常常在历史最隐秘的地方,会有植物闪出光芒,并直指或暗示人类的生存。譬如说食物、衣服、器具,乃至人类居住的房屋,都来自植物。植物的功德无处不在,但人类在很多时候都视而不见,仅仅只看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植物。其实,植物是大地上更具生存意味,而且必不可少的在场者,它们对人类的见证,也许比人类对自身的见证还要多。

动物是仅次于人的有灵动意识和具体行为的物种,它们有情感反应,更有与人相通的灵息感应。动物参与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受到这个世界影响之后,都有具体而生动的生命反应。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实生活中,动物都创造了诸多传奇,并影响或改变了人类的观念、情感和生存方式。人类在久远年代便借助动物肉果腹,无论是狩猎还是驯养,都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直至人们走出洞穴或树林,在村庄或城郭居住下来,并以农耕方式繁衍生息,人与动物才拉开了距离,那些不愿越过栅栏进入人类生活的动物,则退回森林自由觅食和自在走动。人类以“族群”方式逐渐形成集体,而动物则以“兽界”为名被划分为散游式的种类。不论“族群”和“动物界”被划分得多么清晰,人与动物的关系却始终难以割舍,并且在安身立命的意义之中,犹如暗自游动的光彩,经常泛出沉迷而冷峻的生命色彩。

书稿除了介绍植物和动物的属性外,还涉及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虽然书名中有一个“志”字,但书稿并非是常见的史志类图书,而是借以“志”触摸植物和动物的丰富内涵,以及它们久已存在的生命根源。同时,因为这些植物和动物的生存区域皆在西部,所以书稿多呈现它们在戈壁、沙漠、雪山、草原、牧场、丘陵、森林、高原、峡谷、河流和湖泊等地发生的事件。具体的场景中,即有植物固守一地的风雨承受,也有动物颠簸动荡的凛冽行为。完稿后,才发现那些被人们长久传颂,或倾听过后不能忘却的细节,就是西部生物的生命法则。

天倾西北。特殊的西部地理,将这些植物和动物养育出了西部秉性,并呈现出了迷幻般的生命色彩。我多年行走西部,今写下此书,忝为记载,亦为交代。

是为后记。

王族

2020.8.3乌鲁木齐

《西部生物志》,散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

《达坂兵》后记

我从军到新疆后,听到的“独库公路”故事已几近传说。譬如现在走在独库公路上,一日可遇四季,会让人大饱眼福;譬如在乔尔玛烈士陵园,有一位老兵用大半生为战友们守墓,让自己活在对往事的对望之中;再譬如喀什河、巩乃斯河谷、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大龙池和小龙池、天山神秘大峡谷等,让这条路成为百里画廊,一路美景数不胜数。

但是从众多事件中凸现出来,让人震惊的是一个记录:当年修独库公路时,前后用了多年,有128人为此命殁。时间长了,这个记录便成为独库公路的一种标志,让接近或缅怀这条路的人,迅速被拉入当时的场景、人群和事件之中。

这部长篇小说,也是这一际遇下的产物。

决定写这个长篇时,便紧张、憋闷和惶惑,不知自己会写下怎样的一个故事?动笔当天很顺利地写下两千字,便欣慰终于触摸到了久远事件和人的灵魂,亦有了将故事讲述下去的信心。当年修独库公路时,发生过诸多雪崩、死亡、失踪、硬拼和死扛。正是军人们身上凸现出了殇道精神,那些“走不通的路”(哈希勒根达坂的译意)变成了路,沿途的达坂、森林、河流、草原和湖泊,才变成了风景;那些藏在风景里的历史、传说、民族和述说,才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样的扩伸让一条路变得丰厚和深邃,因此便想不可着急,要压着进度和字数写,用十五万字左右的长度,应该能把发生在当年的故事讲完。

写完第一章,发现构成了纵向性结构方式,这样的结构生出了文本惯性,让这部作品成为被引导或暗示的长篇小说,无论是人物还是内容,都有“在路上”的洪荒式意味。小说中多次出现过一句话:“这是一条用命换来的路”。虽然我一再提醒自己切忌主题先行,但这句话几乎成为这部小说的主题,并直接影响到了诸多细节。譬如修路军人的坚硬,无论是行为、话语和意念,还是泪水、悲痛和死亡,我都想硬邦邦地展示出来。他们的命运是坎坷的,如果他们没有坚忍的意志,又怎能坚持下去?事实上,他们在当时并没有言说过自己,他们在很多时候的行为,只是硬汉的性格使然。如此一来,这部小说犹如涌入了一条通道,在激情和悲壮中向前延伸而去。

小说中的雪崩、大雪、寒流、大風和暴雨,将一条路遮蔽在灾难之中,人的命运在疼痛之中扭结,内心在风雪弥漫中嬗变。他们的内心为之挣扎,并最终在悸痛中做出了他们的选择。其实,所谓选择,就是不屈意志下的死扛。死扛是小说中的一个影子,蛰伏在每个人身上,成为寂寥天山上暗自弥漫的气息,很多时候像隐隐约约的命令,让我把人物写得更坚硬一些。

此为我第一部军旅题材的长篇小说,原以为我离开军队多年,很多事都已淡忘,但在此次写作中却一一变得清晰,成为我可靠的对照和支撑。修路军人的身份独特,加之又处于天山达坂之上,必然会影响人的意念和反应,为自己也为时代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独库公路的历史必然会留在那个时代,至于这部长篇小说,仅是一次怀念,或者是对军人的致敬。

是为后记。

王族

2020.12.9夜乌鲁木齐

《达坂兵》,长篇小说,新疆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

《北中国门》后记

虽然我从军十二年,但涉及军旅的作品,算起来也就一部半。

此书为其中的一部,写了阿勒泰的七个边防连。

那时候便对阿勒泰产生了兴趣,但因为身为军人,自然就将目光投向边防连,笔下所写,自然也是边防上的人和事。

踏入边防界地,人的内心自然会肃穆起来,尤其是清晰地看见了由铁丝网、边防公路、界山、界林、界墙、界河、界碑、国门等标示的边界线后,便觉得国家的概念更加深刻。那些守卫边界的人,身份特殊、表情肃然,心中念头非常人所想,所做所为亦非常人举动。于是,便发生了诸多让人惊叹的事情,有的因为发生在眼前,可亲眼目睹;有的发生在偏僻一偶,便只能聆听,而聆听在很多时候更能让人感受到世道人心。

记得当时是夏天,我从白哈巴边防连开始,沿边界采访了七个边防连。这些边防连分别处于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巴尔鲁克山等处,所处环境决定了边防军人的日常生活,甚至他们的命运也因此被改变。这些在和平时期坚守边关的人,其隐忍和执著虽然不再凛然和轰轰烈烈,但在使命促使下,他们的行为仍然刚毅,在行为和意志的高度统一下,仍然体现出了他们在这个时代的意义和价值。但他们却对此并不在意,每每与他们谈及这些,他们便一脸茫然,甚至羞于提及自己的经历,似乎他们曾经肩负过的沉重和艰难,只适合在荒漠雪山悄然发生,亦悄然终结,如果要呈现给世人,则让他们显得羞涩和惶恐。

于是决定,就写他们在遥远偏僻之地的事情——巡逻、潜伏、训练、驻守,甚至与牧民的交往,以及他们被环境改变,变得与牧民别无二致的相貌和生活习惯,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自我约束,亦可感受到他们内心有极为难得的自我满足。

采访一结束,我在位于哈巴河县城的边防团招待所里,写完了这部书稿。动笔时是酷夏,写完时天已寒凉,听说山上的边防战士已经穿上了大衣。他们讲述给我的那些人和事,都已成为书稿内容,我回头再读,内心充满欣慰。

这个世界的丰富和宽大,永远超出人的想象。尤其是写纪实和非虚构一类的作品,这方面的体会则更深,也许这一类作品的优势和意义,正在于此。

忝为曾经的军人,写这部书稿时,时时回忆起自己十二年的军旅经历,内心便弥漫一股温热,但我所写均为他者之事,也许在将来,才能写下那十二年中的自己。

这是一本在当时匆忙完成的书,此时出版,做了删减和修改,希望是一部能让自己喜欢的书。

是为后记。

王族

2020.5.14乌鲁木齐

《北中国门》,长篇非虚构,安徽文艺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

猜你喜欢
玛纳斯后记苏武
玛纳斯河
凝聚与铺张——孙绍振教授《以丑、呆为美》两岸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后记
9月27日到碧玉之都玛纳斯县开启浪漫之旅
苏武牧羊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后记
来鸿
韦孝宽守玉壁
苏武守节
有柯尔克孜人的地方就有《玛纳斯》
破解说唱艺人的记忆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