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个人魅力的形成和影响

2021-09-23 04:07付盛松
文教资料 2021年18期
关键词:软实力毛泽东思想

付盛松

摘   要: 毛泽东同志的个人魅力,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经得起历史考验。其影响力,超越国界,走向世界。毛泽东同志善于抓住社会现实,从现實中把握和提升个人魅力,提高了个人软实力;从基本的调查研究提升到哲学层面,从国内现实推及国际战略的转变。全球化时代,他的个人魅力,仍然影响着中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对于提高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加强了国家软实力传播。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中国革命   中国建设   个人魅力   软实力

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软实力的发展和要求,坎坷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形成了他独特的个人魅力。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在《真理报》详细地介绍了毛泽东同志,到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让西方人第一次认识了中国革命中的共产党领袖,再到毛泽东同志去世后世界更多的认识和研究,如美国中共党史研究专家莫里斯·迈斯纳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美国学者魏斐德著的《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斯图尔特·R·施拉姆著的《毛泽东的思想》等,国外对毛泽东同志研究的热度始终保持。

一、善于学习和总结,是毛泽东同志个人魅力的基础和前提

(一)善于学习是提高个人魅力的基础

毛泽东同志通过自学和他学对史学、社会学、哲学等具有独特的兴趣。喜欢研读《二十四史》,尤其是《史记》《资治通鉴》《明史》等,希望从历史中找到符合历史发展的轨迹。他在青少年时期对社会科学知识甚是钟爱,可以用学到的知识据理力争,培养了革命精神,同时大量地阅读了亚里士多德、霍布斯等大家的著作,奠定了坚实的社会科学知识基础。

毛泽东和蔡和森等同学在学生时期一起成立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宣传性组织,把学习和革命精神结合。他们一起讨论学习和时事,形成了对当时中国社会初期的理解和理念。他强调活学活用,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1](830-846),在延安干部会上提出“反对党八股”[2](109-118),既反对老教条和新教条,又反对洋八股和党八股。

游学是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非常倡导的一种学习途径,这和后来重视社会调查、强调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109-118)有密切关系。他提出的向农民学习、向工人学习,知青下乡、知青下工厂等,都属于游学层面,在教育理念上特别强调学习与劳动,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调查是他获得知识和准确把握现实的重要途径,他调研性的著作比较多,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等许多著作,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个人魅力的基础。

(二)善于总结是充实个人魅力的重要前提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信奉英雄主义,崇拜孙中山,认同孙中山追求的三民主义,利用各种条件和环境展现革命理念和信仰。他热衷于农民运动及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宣传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展现个人魅力,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路线”。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青年人热衷于出国寻求图存救国之路,他却反其道而行之,立足国内,研究国内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现状,用严密的调查分析,给当时的各种势力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青年毛泽东。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大革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一些党内领导和党员对年轻的红色政权表示怀疑时,他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和《井冈山的斗争》(1928);当有些红军战士及有些红军高级将领对红军的发展迷茫时,他又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在对待抗日问题上,旗帜鲜明而又不失原则,用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式团结各阶层人民大众和党派,赢得了全国社会大众的赞誉;全面抗战时期有一些人提出“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同志保持清醒的头脑,发表了《论持久战》(1938),影响和指导了全国抗战,对此就连国民党中的蒋介石、白崇禧及美军的史迪威将军也都是很认同的[3](205)。这些著作思想展现了毛泽东同志的个人魅力。

毛泽东同志在老年时期思想依旧很活跃,而且眼界更开阔,致力于国内发展和世界各民族独立运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针对美国提出“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1956)的斗争口号,支持亚、非、拉各民族独立运动。为了团结发展中国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又提出“两个中间地带”(1963)和“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1974)。这些提法的宣传影响了世界,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贫困国家的基本态度和立场,积极发展了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

二、善于推广和宣传个人魅力

(一)推广和宣传的手段

毛泽东同志通过各种形式、途径,展现个人魅力和国家软实力。一是通过建立组织宣传,如组织新民学会、湖南学生联合会、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等。在国际上重视宣传展现国家软实力,积极推动重返联合国。在团结发展中国家方面,通过亚非会议、万隆会议等表达中国和亚非拉国家合作的诚意。二是通过媒体宣传。对于媒体的宣传,他强调“必须以严肃的科学的态度对待宣传工作”[4](101)。他非常重视用媒体的力量宣传个人思想、展现个人魅力,领导创办了大量的报纸和广播电台,如《共产党人》(1939)、《解放军报》(1956)等,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三是演讲、走访、集会。以纪念日、节日、群众集会等为契机宣传,如《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著名演讲。为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加强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联系,走访、拜访各党派,宣传党的政策,增进认同感。在重庆会谈期间,他拜访了张澜、沈钧儒、黄炎培和左舜生等著名民主党派人士,表明了中共会谈的基本态度。四是在斗争中宣传。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骨子里有一种“非暴力”革命思想,从两次国共合作、对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都可以看出,他指出:“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5](1)即使在残酷的革命斗争和国家冲突中,也依然坚持以斗争的形式达到和平的目的。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利用这些途径提高党、国家和个人魅力,获得普遍认可。

(二)推广和宣传的领域

推广和宣传涉及他个人魅力的方面很多,主要包括:一是革命思想。毛泽东同志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比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军事革命思想和文化革命思想等,在他的文化思想里有明显的革命情结,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6](706)二是战略思想。他的战略思想涉及很多方面,主要包括军事战略、国际战略、党建战略、科技战略及经济战略等,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战略逐步实现,不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使国家更安全,还指导和影响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哲学思想。毛泽东同志是一个哲学大家,一生喜欢哲学,应用哲学,有自己的哲学思想。他对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轻车驾熟,善于把哲学的思想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也善于把客观现实提升到哲学问题上。

(三)推广和宣传的思路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是发自内心的,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追求的目标和思想武器。他始终坚信,“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成了党员干部工作的原则。毛泽东同志是实事求是、自力更生的实践者。一生努力坚持实事求是,总是在关键时候显示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巨大力量和优秀品质。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共产主义的探索者和早期创党人之一,他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紧密结合,虽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从来没有放弃对信仰的追求。作为国际主义者,一直支持世界各被殖民民族的独立和发展,“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体现的是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倡导的国际主义精神。他推广和宣传自己思想的思路清晰,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有利于革命的发展、国家的建设和国际关系的联通。

三、强调个人魅力的可持续性

(一)坚定的唯物史观

如果说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是无神论者的话,那么毛泽东同志则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坚持唯物史观者。一是毛泽东同志出生的时代唯物史观的社会基础比较弱,更多的是唯心史观和二元论唯心史观,应该说中国传统唯物史观和西方唯物史观对他有深刻的影响。二是反对中国古代“君命天授”“三纲五常”等的儒家思想。他有着重视民众力量民本主义的思想,认为:“只有这种人民的战争,才能战胜民族的敌人。”[1](1041)“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031)“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7](1195)等,这些都体现出他强烈的民本思想。三是他有较深的大同世界的理想,时刻为建立心中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而努力。他一直不断探索和宣传心中的大同社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的现状相结合,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质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同样坚持这两种结合,并且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辩证的矛盾发展观

毛泽东同志终生喜爱哲学、研究哲学、应用哲学,始终把矛盾、实践的观点放在重要位置,他认为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2](301)。对于社会而言,“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2](302)。“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2](305),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不是外因,但离不开外因独立发挥作用。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辩证地运用矛盾的观点,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调查研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8](26)。辩证的矛盾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体现出他处理事情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认识论和方法论。

(三)可行的实践观

《实践论》与《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中重要的姊妹篇哲学文章,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已经形成系统、完整的哲学理论形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他一生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强调学以致用,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只有通过实践的方法才能够把理论和思想变成现实,才能够验证理论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因此,“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2](296)。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对抗战论调有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论持久战》指出了这两种论的问题,强调了会按照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进行,历史的车轮是按照他抗日战略理论指引的方向前进的。他重视理论的指导功能,也重视理论的可实践性,希望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强调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思想的光芒让毛泽东同志的个人魅力拥有了深邃的理性和较强的感召力,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四、重视个人魅力的可持续性,必须不断学习创新

(一)理论创新从不断的学习中来

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完善理论彰显个人魅力。一,本体论的学习。关于本体论方面,主要集中在对人民群众的认识、革命本质的认识、建军本质的认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等。毛泽东同志在学习和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建党以来的历史教训,加深了军事方面、建立政权方面的认识,在八七会议上明确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2](47)的论断,揭示了政权的本质,结合中国现实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二,对哲学方法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学习。哲学方法论是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丰富的哲学方法论,指导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利用科学方法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效率,如统筹法、优选法、归纳法等,尤其对“两法”(统筹法、优选法)赞不绝口。三,对客观认识论和主观认识论的学习。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不同。客观上要把握自然世界存在的客观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主观上要发挥能动性探索未知世界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认识的结果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要辩证地看待客观认识论和主观认识论的统一性,认识“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8](324)。

(二)理论创新从不断的实践中来

软实力的彰显不仅存在于现实表象,还存在于现实创新和潜在创新,从实践中来,他认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是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6](663)“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2](284)因此,毛泽东思想及个人魅力的形成来源于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现实的结合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基础,他提出并回答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8](320-321)这一哲学问题。对大量哲学著作的学习让他的思维特别灵动,能够用正确的哲学思想思考现实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谈论到理论创新问题时认为:“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这是共产党的理论基础。”[8](5)物质世界不断发展,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所以,“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8](5)。也就是说马克思基本理论是正确的,与时俱进的具体理论要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和实践的水平是在不断发展的,是在以前的否定基础之上进步的,发挥理论的指导功能才能体现理论的实践价值。毛泽东同志在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理论创新保持强大的理论优势、实践优势,影响国内局势、世界局势的发展,特别是革命理论、军事理论等方面,对第三世界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世界各国人民战争中得到了佐证,加快了世界发展的进程。

(三)理论创新从不断的总结中来

理论创新只有从学习和实践中来,从不断地总结中来,才能突出理论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实践性。毛泽东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够清晰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提出适合中国和世界发展的理论或论断。一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总结提出的理论创新。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同志获得理论创新总结的重要渠道,他一直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2](109)始终坚守这个准则。“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拥护我们”[2](137)。这些实际问题都需要调查。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中指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敌友我三方的经济……各方面的动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工作,然后引出应有的和必要的结论。”[1](802)在调查时,要“下马看花”,反对“走马看花”,强调调查要科学、要认真、要抓住主要矛盾。二是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总结提出的理论创新。毛泽东同志一直坚持“学以致用”,反对“本本主义”,因此,他的理论创新非常清晰地反映出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认为:“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对中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给予科学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1](814)三是总结理论学习与历史的辩证把握提出的理论创新。在毛泽东同志涉及的各个领域,辩证法始终是他处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论,他指出:“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8](321)他反对唯心主义代替唯物主义,以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既然这样,那他们的调查研究工作就不可能做好”[8](323)。可以说辩证法是毛泽东同志得心应手的工具,他的理论著作里面都充满辩证法的影子。

五、后毛泽东时代个人魅力的影响

毛泽东同志受到世人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个人魅力的彰显。毛泽东思想,作为毛泽东同志个人魅力的核心,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和研究,更是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有力武器。邓小平同志曾说:“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是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9](298)他还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9](345)江泽民同志认为:“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10](346)“毛泽东思想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宝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永远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10](346)胡锦涛同志指出:“他(毛泽东)不仅赢得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而且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的敬佩。”[1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毛泽东思想紧密联系的。习近平同志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看作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他强调:“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12](25)他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13](118)毛泽东同志一生善于学习、创造和总结,把握、推广个人魅力,展现个人魅力的力量。毛泽东思想是他个人魅力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手中强有力的武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软实力,至今对世界发展中国家具有影响。毛泽东同志的个人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魅力。大学生要了解中国共产党、走进中国共产党,就要从认识毛泽东同志开始。这面伟大的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卷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2]毛泽东选集(卷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3]于幼军.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4.

[4]毛泽东文集(卷五)[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

[5]毛泽东文集(卷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

[6]毛泽东选集(卷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7]毛泽东选集(卷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8]毛泽东文集(卷八)[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

[9]邓小平文选(卷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

[10]江泽民文选(卷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

[11]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110周年诞辰座谈会的讲话[EB/OL]. http: //news. 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2/26/content_1250092.htm.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选编.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6.

猜你喜欢
软实力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闪金光
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刀山火海咱敢上
毛泽东思想挂了帅牛鬼蛇神脚下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