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的鲜明主题

2021-09-23 00:50罗贤宇彭芳
学术评论 2021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教授马克思主义

罗贤宇 彭芳

罗贤宇,法学博士,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彭    芳,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人类解放是学术史上永恒而深刻的理论主题,也是历史长河中人们不懈追求的发展目标。马克思在批判和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人类解放理论,开启了人类通达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以一个“改变世界”的哲学家身份给后世留下丰富的思想宝藏和实践智慧。马克思的学说所承诺的最高价值理想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人类解放,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①正如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②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同舫先生是国内研究人类解放理论的著名学者。201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一书,汲取了刘同舫教授十余年在这一领域研究深耕后的精华,堪称人类解放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刘同舫教授在其学术研究生涯之初,就已开始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这一领域进行探寻与研究,并在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发表和出版了《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现实性运用》《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和《马克思的解放哲学》等论著。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推出,在凸显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在时代哲学研究中的地位的同时,也反映了刘同舫教授多年来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进行的全面跟踪式研究的系统性和前沿性。《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一书打开了人类解放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的新境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尤其是马克思思想史的研究带来了丰富的理论参考。

一、解放:人类文明的终极旨归

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人类解放构成了这一研究的终极价值指向。“人类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所阐释出的关于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客观发展规律的宏大体系。作为学术史上永恒而深刻的理论主题,人类解放也是贯穿《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全书最核心的因素。《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一书,对马克思散见于其大量著作中的人类解放思想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全面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思想源泉、演进逻辑、叙事结构和实现方式等一系列基本而重大的理论问题,运用多学科视域交叉的理论视角及多种研究方法,系统化、结构化地阐述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整体结构,并结合现实探究了这一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与当代回应。

人类解放思想体系作为反映社会进步实质内容的主导范式,为认识和理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这一科学方法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所开辟的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概括与总结的基础之上的。③刘同舫教授的研究没有陷入文本的“迷宫”,满足文本表层的耕犁,而是运用高屋建瓴的洞察能力和驾驭能力,以宏阔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全面剖析人类解放这一经典理论的叙事框架及结构元素。独特的研究视角以及多样的研究方法,使得该著作的总体价值和全局视野不仅表现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性洞察上,还揭示出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与历史走向,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这一宏伟命题的科学性、历史性与实践性。

二、鲜明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从理论角度上来看,刘同舫教授充分吸收现有理论研究的成果,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进行了历史的、理论的和现实的思考,站在历史的高度重塑了人类解放的学术史意义。本书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现实背景与历史前提。在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体系的文本研究的基础上,以结构化、系统化的手法全面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发展史,并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纠结关系为逻辑起点,以“四大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张力为逻辑主线,将全面发展和自由的境界视为逻辑归宿,以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为指针,剖析了西方学者的理论阐释与回应。在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时,刘同舫教授将其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联系,探讨了相关现实问题,倡导在具体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在剖析人类解放思想的发展史和探索研究人类解放理论体系时,刘同舫教授并没有局限于对马克思经典文本“深耕”式的解读,而是以更宏阔的视角,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中国本土所产生的具体问题相结合,重新审视现象背后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深度与广度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作为宏观整体给当前社会的政治解放予以方向性和思想性的指导。

此外,书中以苏联和中国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实践对比,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意义与成就。立足于现实,苏联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恰恰证明了“中国方案”的巨大价值,这一点不仅在中国学术界达成共识,在世界范围中也同样得到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寻求人类解放这一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价值目标,并将其作为改造社会现实的根本尺度,辩证地看待最高理想与当前现实的差距,稳健地采取合理性、目的性的建设方略,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不断实现“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④。

人类解放思想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历史思想,不是独立意义上的纯粹学问,是站在19世纪风起云涌、波诡云谲的世界历史的趋势下,基于社会实践前瞻性地回答无产阶级的使命与资本主义的归宿,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命运等根本性的、宏大的课题基础上生长和壮大起来的。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这一理论的根本途径,而人类解放思想的结构元素和叙事结构彼此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又促使了其理论和逻辑的严密性、连贯性和完整性。

值得注意的是,从理论走向实践,彰显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在实践中的现实指导意义,关键在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应用研究,拉近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基于此,刘同舫教授对现实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了研究,并拓展性地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综合地运用交叉科学探讨当代社会思潮的关系等问题。例如,把人置于马克思人类解放的视域中来讨论教育的技术化倾向、教育公正、教育目的等问题时,刘同舫教授强调面对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者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武器,变“被动回应”的消极态度为“主动挑战”的积极态度,在挑戰当代社会思潮中真正发挥作为普遍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的威力。⑤

三、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史逻辑

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将学术研究引向深入的关键。在刘同舫教授看来,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是学者通过对深藏在客观事实与万千现象背后的矛盾及其复杂性的敏锐感知,从而产生解释或解决矛盾的自觉与体悟,体现了学者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学者在学与思之间构筑彼此相通的桥梁的细致性和深刻性。⑥刘同舫教授在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问题意识”正是来源于他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刘同舫教授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虽然之前对部门哲学和分支哲学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视角放在探索技术哲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上,但随着重大时代问题的抛出,在对现实世界的关切中不断形成“问题意识”使刘同舫教授的研究视野开始转向人类发展的宏观方向,以及对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学科整体性问题的综合研究和跨学科探索。

在研究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的过程中,刘同舫教授以问题为中心,从多维度的视野整体性、系统性地探索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体系及其跨学科应用的问题,并着重探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结合的问题。此外,刘同舫教授还从问题逻辑的思辨角度,切入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研究中面临的基本问题和紧迫问题,结合国内学术界研究中的争论,把问题逻辑性地贯穿起来集中讨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和“为什么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 两大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⑦

还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该书所展现出的思想史逻辑。刘同舫教授从思想史的视域重读了经典文本,以结构化的手法试图厘清马克思对人类解放必然性论证的逻辑叙述与历史叙述;辩证分析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与社会形态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阐释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理论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源泉、演进逻辑和多重维度的解放与人类解放之间的张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后续效应、现实追问和思想延伸等,最终揭示出社会形态嬗变的根本目的和在此基础上得出的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路径。⑧《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从市民社会的分析入手论证了多维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必然性,这主要是逻辑上的叙述,而从社会形态的演变中发现人类解放的历史必然性,则主要是历史叙述。

此外,刘同舫教授还认为马克思人類解放思想是一以贯之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如果忽略了马克思学说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一体化特征,就会割裂马克思学说的深层本质精神。因此,必须将经典唯物史观和为表现形态的社会历史理论同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结合起来加以理解。正是因为刘同舫教授这种强烈的思想史逻辑,才使其突破中国语境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细碎化研究及其文本的局部性研究,从整体视角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而这一特点蕴含在该书的几乎所有章节中。

四、立论扎实与方法多样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的创作特点还体现在使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上。一方面,丰富的理论文献为该书立论的扎实可信提供了学术保障。理论资料的收集是研究者的基本功,也是学术研究成功的关键。刘同舫教授在这方面的深厚功力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在书中亦有淋漓尽致地展现。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外,刘同舫教授还大量引用了中文著作、国外哲学经典译著、外文资料以及学术论文等与主题研究相关的资料,书中所列的大量注释和数百种参考文献即可印证。例如,针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归宿”论证中,刘同舫教授采取了不同理论对应不同领域的支持策略,其中,“文化哲学阐释”部分主要包括卢卡奇、葛兰西、马尔库塞、列斐伏尔、鲍德里亚、哈贝马斯等人的研究成果;在“政治哲学回应”部分主要包括布洛赫、福柯、德里达、拉克劳、墨菲、芬伯格、齐泽克等人的研究成果。⑨刘同舫教授对文献的运用力求精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论证说明问题,对蕴藏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发展史中的相关线索进行梳理、揭示与宏观演绎,使我们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本意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此外,刘同舫教授对资料海量的收集、深度的挖掘、精到的运用,相关问题的研究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分析基础之上,使立论平实,论从史出,依据文献做出了实事求是的研判,裨益于人们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整体理解与科学认识。

另一方面,刘同舫教授通过重读经典文本,以文献分析的方法追本溯源,明晰研究所涉及的要素与内涵,通过关注现实,将理论紧随实际结合时代元素,针砭时弊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全书内容丰富,旁征博引,穿插运用例证法、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等方法, 以小见大,使论证对象由抽象变为具体,深入浅出,颇具特色,使我们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本意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结 语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历史目标与运动过程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在逻辑必然与解放张力的探究中阐释了人类解放思想演变的理论轨迹,从人类解放视域揭示社会形态嬗变与人自由全面发展旨归的内在关联,以文化哲学、政治哲学等视角的理论回应展现了思想发展的多元性与开阔性,最后理论落地回归现当代实践探索道路的反思,揭示了人类解放思想的现实关切与时代感召力。该书对将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系统化地上升为一种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并以解放为轴心的哲学做出了全面且深入的阐述,不失为一本具有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的经典之作。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

②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

③  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5页。

④  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13页。

⑤  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0页。

⑥  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1页。

⑦  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9页。

⑧  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8页。

⑨  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0页。

(责任编辑:李倩)

猜你喜欢
马克思教授马克思主义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数钱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