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换脸”正窃取你的隐私安全

2021-09-26 01:23王永
数字商业时代 2021年9期
关键词:机主肖像权名誉权

王永

一则当红明星维权的新闻,让“AI换脸”进入到公众视野。

然而,在此之前,Deep fake(人工智能换脸工具)早已被广泛应用到各大社交平台,并广泛传播。

2019年,国内红极一时的换脸软件“ZAO”就是公众最为熟知的应用,用户只需上传一张照片,就能秒变“戏精”,甚至还能与偶像同台飙戏,效果极其逼真。不久前,短视频领域出现的“蚂蚁呀嘿”热潮,其基础也是深度伪造技术。

凭借极强的娱乐性与传播性,“深度伪造”技术一路走红。就在其成为“娱乐大众”的“新宠”时,却浑然不知“AI换脸”的背后已经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低门槛、高效率、高质量”的特性,让一众AI软件并不需要太多目标的人脸信息,就可“轻松”通过采集大数据内的人脸表情特征,来不断修改和识别,最终得到惟妙惟肖的换脸视频,使其被大规模滥用于伪造身份、混淆视听,以实现网络欺诈、虚假宣传与操纵舆论等目的。

不僅对个人名誉权与肖像权构成严重侵害,而且不法分子还可以利用漏洞劫持手机识别摄像头,将照片活化、表情操纵等深度伪造技术冒充机主,进而对机主的微信好友实行转账诈骗。同样,电信诈骗中也有类似利用“语音伪造”技术的案例。

可预见的是,随着仿真精度的提升,这种问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数据隐私、技术滥用等伴生安全问题为社会公共治理带来严峻挑战。

2021年1月1日,国内正式施行的《民法典》也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2021年8月20日,广受中外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正式通过,将于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

《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其出台解决了个人信息层面法律法规散乱不成体系的问题,与《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密码法》共同构建了我国的数据治理立法框架。

确保个人信息不被肆意滥用、保证公民的名誉权和肖像权,将正成为这类AI换脸软件想要长期存活并成功商业化的必要条件。

猜你喜欢
机主肖像权名誉权
图说
人文街拍马上就要违法了!
网络名誉权的法律保护
你的智能手机将比你更懂你!
影视剧照中肖像权的界限
在微信朋友圈发文骂人,是否侵犯他人名誉权?
英航母出洋相:被无人机“突袭”
关于肖像权商业利用法律问题探讨
言论自由与名誉权保护初探
关于死者名誉权保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