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一个乡村的美丽“蝶变”

2021-09-27 07:22徐炯权
民主与法制 2021年27期
关键词:丁家柏油路蝶变

徐炯权

郎艺珠曾担任过市长、厅长和湖南省政协常委,退休后投身科技扶贫事业。近几年,她更是为帮助省级贫困村——攸县丁家垅村早日脱贫奔小康倾注了大量心血,把一个全省有名的上访村和贫困村“蝶变”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文明村,赢得老百姓的称颂。

村民说,她就像春季静静开放的丁香花,瑰丽芬芳而从不张扬。

五上省城,村干部诚意打动老厅长

走进丁家垅村,但见平坦宽阔的柏油路两旁绿树成荫,一栋栋装饰一新的小洋楼,一幅幅色彩丰富的手绘墙画,让人心旷神怡。

地处湘赣边区的攸县新市镇丁家垅村,方圆2.8平方公里,2500多人口。这个红色老区村虽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因交通不便,又无集体经济支撑,加上难以抵抗的自然灾害,成为省级贫困村。由于电压低,村民家的灯泡经常忽明忽暗甚至跳闸。逢雨季到来,环村而过的白龙江洪水泛滥,导致良田被淹;而到了晚稻灌浆时又无水灌溉,禾苗都被活活旱死,村民们一年忙到头几乎颗粒不收。村里唯一的一条水泥路坑坑洼洼,村民走路高一脚低一脚。通往各村民小组的路都是烂泥路,村民进进出出,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身泥。最为头痛的是,这里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告状村”,县镇干部都是绕道走,怕被村里老百姓围着要求“解决问题”。

2014年,丁雪龙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这个40多岁的汉子,上任便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不厌其烦地向县水电和农业部门汇报,争取专项资金,找经商办企业的朋友赞助,首先解决了高压变电器扩容稳压和修建水渠、购买抽水机灌溉农田等问题。他还和村支“两委”成员商议如何拓宽修整柏油路,得到了村民们的拥护,大家主动地加入施工队伍。但修柏油路成本很高,财政只同意拨付硬化成水泥路的钱,怎么办?丁雪龙想到了从村里走出去在北京读大学、后在省政府部门工作的退休干部丁平征。丁平征的老伴儿郎艺珠曾担任过邵阳市市长和省化工厅厅长。退休后,老两口一直关心“三农”问题,还利用自己的所学专长热心服务农村公益事业。求助这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帮忙出点子,想必他们不会拒绝。2015年9月的一天,丁雪龙和村委会主任丁卫东第一次上省城长沙专程去看望丁平征和郎艺珠夫妇,想认真听取他们对村里发展规划的意见,但两位老人只听情况没发表任何意见。

丁雪龙、丁卫东第二次到长沙时,向丁平征和郎艺珠具体汇报了修柏油路和治理白龙江的方案,还有贫困户的脱贫计划。郎艺珠听后,问道:“有必要修柏油路吗?你们算过成本没有?”“算过,修柏油路钱是多些,但水泥路容易烂,与其以后花钱重修和长期维护,还不如一次到位更划算。”丁雪龙回答。

丁平征和郎艺珠对丁雪龙的这个说法还是认可的,但他们也听说过去的村支“两委”班子不团结,村民动不动就上访告状。丁雪龙和丁卫东等新班子上任后,村里又传言他们修路、修河堤是为自己捞钱。

为了证明丁雪龙他们的规划是否可行、村民的传言是否属实,郎艺珠决定跟老伴儿回丁家垅进行明察暗访。通过调查走访,老两口看到的实情是:新的村支“两委”成员上任后,村里变化很大,说闲话的少了,干实事的多了,也没人闹事,更没人再上访。当时《株洲日报》还有一篇文章说到丁家垅村党风民风的大转变,是由于村干部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回想丁雪龙他们几次到长沙登门拜访,描述的都是丁家垅村的宏伟蓝图,说的是村民的衣食冷暖,从不讲村里的是是非非和他们自己工作中的困难和委屈。两位老人认为,这两人心中装的全是丁家垅村的长远和未来。

当丁雪龙、丁卫东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按响丁平征和郎艺珠家的门铃时,他们彼此之间已是无话不谈的“忘年交”。丁雪龙、丁卫东立志改变村里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让两位老人打消了思想顾虑,下定了决心:“一定想办法竭尽全力帮他们一把!”

>>郎艺珠(中)与老伴儿丁平征(右二)考察丁家垅村产业项目 作者供图

科技攻关,筑牢村民因病返贫“防火墙”

如果说丁家垅村修柏油路缺乏资金是当务之急,加固河堤、修整雨季洪水泛滥的白龙江也是十分紧迫的问题。但这两项工程不是村里能解决的,须上报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纳入整体规划,争取专项资金。

更让郎艺珠不安的是,经走访调查发现,丁家垅村的村民罹患癌症、尿毒症等重症的病人比较多。

为什么患重症的病人多?丁家垅山清水秀,没有一家制造污染的企业,空气污染之说显然不成立,而且相邻的几个村也没有类似现象。郎艺珠把关注点放在水质、土壤上。她邀请专家实地调查检测后发现,土壤里的重金属镉元素严重超标。超标原因是长期施用化肥、农药的残留物所致。饮用的地下水也被污染了,种的庄稼从土壤里吸收了重金属镉元素,通过水、粮食进入村民的身体里,造成村民得大病、重病的较多。

郎艺珠在省科协工作时,就和农业专家研究过化肥农药残留导致土壤中重金属超标的一种解决方案,即通过补充硒元素增强自身免疫力可抑制其蔓延。为此,她在冒酷暑顶烈日走访了省农科院的专家后,特请来她的好友、农作物硒应用专家张秀菊,指导丁家垅村示范种植富硒水稻。经过几年实验,村里种植的富硒水稻在降镉方面达到了国际标准,村民恐惧的情绪得到缓解,健康有了希望。此举不但造福了子孙后代,种植富硒水稻的村民也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收益。

为解决村民的生活用水,郎艺珠向株洲市和攸县政府反映,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争取了一笔“精准扶贫”专项资金,铺设了一条连接县城自来水厂的水管进村到户,从根本上解决了村里因长年饮用被污染了的地下水造成的重大疾病问题。

科技攻关,不但为精准扶贫找到了一把金钥匙,也为防止丁家垅村村民因病返贫筑牢了一道“防火墙”。

美丽乡村,“蝶变”背后的心路历程

“过年回家了,偌大的柏油路面映入眼帘。路旁成荫的绿树,耸立的路灯,甚是一惊。”网上一篇《攸县丁家垅,这次该你上头条了》的文章,表达了一个在外地务工的丁家垅村人对家乡巨变的欣喜。

丁家垅村的美,不仅仅是一条让归乡游子惊喜的柏油路,还有让人惊叹的绿色产业。夏季,这里瓜果飘香,哈密瓜、羊角脆和黄皮大西瓜等特色水果挂满枝头,令人迷醉。秋季,300亩莲塘荷叶亭亭玉立,鲜艳的荷花露出迷人的笑脸。远眺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稻田,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丰收景象。

这些年,丁家垅以村集体控股、村民和贫困户覆盖入股的形式,成立了6家专业合作社,发展富硒水稻、荷花莲子、高效油茶和特色水果产业,创办了养鱼场、养鸡场、服装加工厂,引进了光伏发电项目。村民通过工酬、股金分红,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获得较快增长,2018年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村里还按照布局美、环境美、产业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格局,制定了远景规划蓝图,建设了丁香苑等4个村民休闲广场、一个老年活动中心、一个村级图书馆以及让人耳目一新的3D打印创客体验室和丁氏立体电影体验馆,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先后获得湖南省“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区示范点”和“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村”等十余项荣誉称号。

村干部和村民由衷地说:丁家垅村从省级贫困村“蝶变”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既是党和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也离不开村里年近八旬的好儿媳“郎外婆”(郎艺珠微信名)的默默奉献和无私支援。

“起初为筹措修路的资金,我们只是想请奶奶帮忙协调一下各方关系,没想到她事无巨细地关心村里的脱贫与发展。哪些事情怎么做,哪些事情不能违背政策和损害群众利益等,她都经常关心和过问。”丁雪龙告诉笔者。尽管老人腿脚不方便,走路需要拄拐杖,但6年来,她在老伴儿丁平征的搀扶与陪伴下,搭便车、坐长途车往返丁家垅村与长沙上百次。每次到村里,她都直接去看项目,与村干部和村民谈心交流。

“我和老丁只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丁家垅村的振兴,除了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也得益于丁氏后人崇文重教的好传统。”郎艺珠坦言,丁家垅村是一个以丁姓聚居的村落,历经500多年风雨,文化传统和丁氏祖训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村民遵纪守法,奋发向上。

“这些年,村里每年都有20多个孩子考上大学,其中还有的考上了北大、清华。”丁家垅村一位老人自豪地说,村里已经培养出8名教授、150名公务员,在各行各业有建树的人数不胜数,没有出现一个贪官,也没有一个犯罪的。

说起助力丁家垅村脱贫攻坚的感想,郎艺珠和老伴儿丁平征特别强调:首先必须重视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是农村真扶贫、扶好贫、见实效的关键;第二要注重培养有知识、有开拓实干精神的人才;第三要抓好实体经济的发展,全靠政府输血难以巩固脱贫成果。

“碧绿的荷塘回荡欢快的鸣唱,金黄的稻田飘散着丰收的芬芳,我家就在这攸水河旁,宽广的大路奔向了幸福的小康。”采访结束,丁家垅村广播里播放的、由著名青年歌手谢佳卿创作并演唱的丁家垅村歌《最爱还是我家乡》,那优美动听的旋律,久久地在笔者耳边回响。

猜你喜欢
丁家柏油路蝶变
皖美出行“蝶变”
勇攀高峰,从“0到1”的蝶变
漆黑的柏油路
窗户的诗
昆虫符号
蝶变cosplayer
中国制造“蝶变”40年
毒计
圆梦大银幕——电影《下丁家大队》创作感言
宽恕